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幸福与健康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五千年文明中,送幸福与送健康始终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一直的向往。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健康是幸福的前提和基础,无健康也就无幸福可言。确保人民健康、打造健康中国是国富民强的保障。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体制改革,确保健康中国发展。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开启了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改革建议,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改革举措,取得了巨大而可喜成就。2017年5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其具体改革任务共有70项。十九大报告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即构建并完善医药卫生的四大体系: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具体说来,十九大报告要求:要重点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同时还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以确保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系统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也确保全国人民的健康长寿。
当前我国相关政策、规划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开办独立设置专业化医疗机构,引入社会力量,增加优质资源数量。逐步形成规模化集团,形成技术发展优势,提高运行中抗风险能力,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保障医疗安全。
项目所在地近24.3万人,现有医疗条件显然是不能满足当地的医疗服务。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让卫生改革与发展成果更快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由此提出附属心脑血管病医院(三级专科)项目。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全区人口数量将逐年增多,今后到医院看病就医的人员也会随之增多,加之地区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进入了快车道,这就迫切需要大量的身心健康的人力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来,附属心脑血管病医院(三级专科)理所当然地应担负着促进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提高的重任,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2、医疗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营方式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医疗市场新格局已初步形成。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医疗水平的快速提高,有利于巩固并壮大国有医疗机构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解决人们就医难的矛盾,减轻患者负担,促进全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3、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自身的健康价值,也更加重视对健康的投资。项目建成后,可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良好的医疗环境。
4、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该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扩大医院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医疗条件、公共卫生突发应急处理能力、医疗诊断、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增加业务量;将会进一步完善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医院新的医疗业务的发展,满足更多的患者就诊,使医院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资源得到更好地发挥,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满足全区乃至周边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水平和就诊需求。
5、项目建设有利于区域解决心脑血管疾病专业化医疗需求
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治疗是当今医学界的一大难题。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中国城乡居民死亡的“第二杀手”。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和发病危险因素在持续上升,仅高血压病人在全国每年就新增加三百多万人,目前已有一亿多人口患高血压。此外,每年有几百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由于人口老龄化、人群体力活动减少、平均体重持续上升、生活节奏加快、吸烟人群有增无减和社会心理压力加重等原因,都预示着心脑血管疾病在今后还会呈持续攀升之势,而且病人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项目医院从建院之初,就紧紧围绕专科医院的专业化、特色化的优势,依靠优势。的发展目标是成为脑血管疾病检测、治疗及康复的基地,发展为安徽乃至中部地区具有国际水准的集脑内科、脑外科、中西医相结合的大型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成为面向中部地区的医疗服务的重要窗口。
6、是发展医养结合试点、探索医养结合模式的需要
医疗养老服务整体方案尊崇以“医疗+护理”为主线,对入住老人按需要护理的级别分为监护型、陪护型和特户型有针对性的进行照料和健康管理,以IT平台为纽带、为入住老人提供便利、有效的集生活照料、诊疗保健、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临终关怀于一体的全面服务,整个体系在养老机构运营体系中优势非常突出,也非常符合市场需求。
本项目的建设,为医养结合试验点、示范点,为探索更好医养结合模式做出突出贡献。
2.3 项目建设可行性
1、项目单位实力雄厚,促进项目可行
任何伟大的事业均需要有思维、有眼光、有执行力的人来完成,人才是企业发展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是企业最重要也是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是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机制的竞争。
公司科研力量:
1)朱长刚,医学博士(后),48岁,教授,研究员。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主讲《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医养生文献学》,2013年、2014年两度获得解放军总医院“科研创新奖”(奖金10万元),现任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地方服务中心副主任,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养生康复研究所副所长,安徽省亚健康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药学会膏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养生学”、“亚健康评估干预”、“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筛查”,在养生保健、健康管理与中西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方面有较深的研究。曾任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中医药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及国务院天使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全国“肿瘤主治医生临床提高班”教务主任,并承担授课老师。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村医疗卫生知识库及远程医学服务系统及应用”,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养生学”建设项目,承担澳门科研基金“亚健康人群保健品开发研究”等养生学科研项目,获得科研资助经费2000余万元。从事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近30年,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
2)李济仁,教授,名誉院长。安徽省唯一“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安名医世家“张一帖内科”第14代传人,1931年出生,皖南医学院教授、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精擅内、妇科疑难杂症,尤擅肿瘤、痹病、痿病等顽疾治疗,主编有《名老中医肿瘤验案辑按》、《中医名家肿瘤证治精析》、《济仁医录》等专著10余部,论文百余篇,并参编《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3)项平,男,66岁,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名誉院长。原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江苏省人大代表。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主席,新家坡中医药学院院长,著名中医内科及养生学专家,从医40余载,临床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撰写医学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近100篇。1968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毕业后至如皋市基层医疗单位工作,1980年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专业硕士研究生,后留校工作,先后任内经研究室主任、教务处处长、副校长、校长等职。2006年退休后任澳门科技大学中医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附属医院院长,现任新家坡中医学院院长。
4)尹岭,男,58岁,神经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名誉院长。解放军总医院神经信息中心主任、世界脑病研究组中国组组长、全国神经信息学联络组组长、国家中长期规划第17专题组成员。从医30余载,临床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近年来致力于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为多省市制定健康战略研究计划,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编写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50余篇。1978.03-1982.12 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学习,获学士学位;1985.09-1988.07 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获硕士学位;1993.09-1996.06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获博士学位;1997.03-1999.01 在美国KELEFULAN神经免疫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年。1982年12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至今,先后任内科、神经内科住院医师、主治医院、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科主任等职。
5)刘中本,男,1938年生,身份证号码:340104193805183514,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中医内科专家,安徽省名中医,名誉院长。1964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本科专业,曾任安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体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人体科学学会理事长等职。临床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内分泌系统及老年性疾病,尤其对脑萎缩、中风后遗症、老年性痴呆、头痛、头晕、心肌梗塞缺血、咳嗽等有特长。曾主持全国“舌诊七五攻关研究”,获肺气虚证及全国针灸指导系统等多项科研成果,发表医学专业论文30余篇。
6)夏黎明,52岁,医学硕士,教授。中西医结合肿瘤方向研究员,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肿瘤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对象。1983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1986年获得皖南医学院硕士学位。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临床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实体瘤,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利用中医中药配合化疗.放疗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发挥中医药对放疗.化疗的减毒增效作用,临床注重综合运用中成药.中药汤剂以及中药院内制剂,预防肿瘤的转移与复发。先后参编论著,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承担多项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
7)陈亦庆,男,75岁,原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西医结合肾病方向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名中医,著名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委委员,中医肾病专业会主任委员。从医50载,临床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肿瘤、肾病、老年病,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编写专业著作近10部,发表论文20余篇。学习工作简历为1962年毕业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疗系,后分配至安徽中医药大学工作,先后任教师、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教务处处长、图书馆馆长等职。
8)张自云,男,73岁,教授。风湿病方向研究员,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名中医,著名针灸学专家。从医近50年,临床擅长运用针灸方法治疗脑部肿瘤、风湿病、老年病,主持科研项目5项,编写专业著作5部,发表论文20余篇。196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先后任住院医师、教研室主任、针灸临床学院副院长、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等职。
9)徐克智,教授,男,76岁,呼吸病方向研究员,原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成人教育学院院长,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从医近50年,临床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不孕不育、皮肤病、治未病。主持科研项目3项,编写专业著作5部,发表论文20余篇。
1966年安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安徽旌德县基层医院工作,1979年调入安徽中医药大学工作,先后任教师、教务处科长、副处长,成教学院院长。
10)张玉才,教授,硕士生导师,1968年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研究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理事,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理事,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从事中医临床、教学40余年,主治:慢性咳嗽、胃痛、泄泻、胆石症、消渴、眩晕、水肿、失眠、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等病症。
11)汪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本科,曾任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院长,科研处处长,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级科研项目《汉方古籍丛书》课题组组长,出版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安徽省首届名中医。
12)芮正祥,男,72岁,教授。天然药物研究方向研究员,原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药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中医膏方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安徽省著名中药学专家,从事专业工作40年,擅长中药药理研究、新药开发、中药饮片鉴定及药物临床应用。主持科研项目15项,编写专业著作10部,发表论文30余篇。196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系毕业,后分配至安徽中医药大学工作,先后任教师、教研室主任、药学院副院长、院长等。
2、项目其他优势分析:
1)本项目将禀承“遵循传统、崇尚科技、以人为本、引领健康”的办院宗旨,以“中医专科特色与老年护理”为建院方向,创办国内一流、省内领先,具有中医、西医两种预防治疗手段,中西医结合特色浓郁的,集“医疗、保健、养老”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医院。
2)医院重点建设“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老年病、肿瘤”3 个重点专科。充分利用和依托国家及我省这一领域的人才与技术优势,整合、解放军301医院、中国中医药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技术力量,以科研为先导、以临床为基础、以优质服务为手段,扎扎实实做好医院的创建工作。
3)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我市老年健康管理、老年护理以及居家养老的社会需求,我们将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及心理特点,结合我国传统养生、养老文化,开展老年护理、养生保健医疗服务。在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建筑功能方面,全面体现健康管理与老年护理的软、硬件全过程,体现以人为本,以老年健康管理为中心、老年护理为手段的老年护理特色,利用中西医结合医疗、保健、治未病技术,向民及全省民众提供老年健康管理与老年护理服务。
4)“治未病中心”将围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中心”建设的相关要求,积极开展健康评估、体质评估、亚健康评估以及肿瘤风险因素、心血管风险因素、代谢性疾病风险因素的复查评估,打造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个体化的健康管理平台”,针对养生人群、亚健康人群、慢病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手术大病后人群开展中医传统特色保健服务,如艾灸、针刺、药浴、穴位敷贴、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足浴、膏方、药膳等。
5)项目医院利用“互联网+”模式,项目单位依托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与协和医院对接可随时进行病案分析,医生专家资源共享,建设医院与研究院,医疗水平与研究并重模式,促进安徽区域专业化“心脑血管病、老年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研究。
第三章 市场分析
3.1 我国医院发展分析
2015年,全国医院数量达到27587个,与上年相比,医院增加1727个。15个省份医院数量超过1000个,医院数量超过1500个的省份有五个,分别是四川、山东、江苏、河北和河南,这五个省份也是我国的人口大省。
图3-1:2008-2015年中国医院数量增长趋势
图3-2:2008-2015年中国医院密集度(医院数量/人口总数)
图3-3:2015年中国医院数量超过1000个的省份排行
总体来看,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与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广东、上海、浙江等由于近年人口数量净流入,人均医院数量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2005年常住人口规模9194万人,2015年常住人口数量达到1.085万人,近十年人口增长1655万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每8.2万人拥有1家医院。此外广西、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甘肃等由于经济发展历史欠账较多,医院资源也严重不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3-1:项目各省市医院规模
省市 | 医院数量(家) | 人口数量(万人) | 医院密集度(万人/医院) |
四川 | 1942 | 8024 | 4.22 |
山东 | 1927 | 9847 | 5.11 |
江苏 | 1581 | 7976 | 5.04 |
河北 | 1543 | 7425 | 4.81 |
河南 | 1521 | 9480 | 6.23 |
广东 | 1323 | 10849 | 8.20 |
山西 | 1274 | 3664 | 2.88 |
贵州 | 1188 | 3530 | 2.97 |
湖南 | 1173 | 6783 | 5.78 |
云南 | 1101 | 4742 | 4.31 |
浙江 | 1049 | 5539 | 5.28 |
辽宁 | 1020 | 4328 | 4.30 |
安微 | 1018 | 6144 | 6.04 |
陕西 | 1014 | 3793 | 3.74 |
黑龙江 | 1012 | 3812 | 3.77 |
新疆 | 914 | 2360 | 2.58 |
湖北 | 869 | 5852 | 6.73 |
内蒙古 | 702 | 2511 | 3.58 |
北京 | 631 | 2171 | 3.44 |
重庆 | 631 | 3017 | 4.78 |
吉林 | 616 | 2753 | 4.47 |
福建 | 570 | 3839 | 6.74 |
江西 | 568 | 4566 | 8.04 |
广西 | 527 | 4796 | 9.10 |
甘肃 | 443 | 2600 | 5.87 |
天津 | 402 | 1547 | 3.85 |
上海 | 338 | 2415 | 7.14 |
海南 | 202 | 911 | 4.51 |
青海 | 181 | 588 | 3.25 |
宁夏 | 168 | 668 | 3.98 |
西藏 | 139 | 324 | 2.33 |
2016年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413个,其中医院8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4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85个,其他卫生机构5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348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519人,注册护士12651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78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77万张。全市农民参合率102.9%(含失地农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每万人拥有床位数49.46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65.24人。
3.3 所在地区人群健康状况和疾病流行状况
随着安徽省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安徽省的卫生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全国处于前列。2000年全省平均期望寿命为72.62岁,其中男性71.04岁,女性74.27岁。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卫生服务、提高生活质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卫生问题日益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卫生事业面临新的挑战。城市和农村的前六位死因完全一致。前五位死因分别是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1.91%、14.44%、15.47%、12.28%、7.01%。
表3-2:安徽省与全国城市前五位死因比较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将紧紧围绕预防保健(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以及亚健康干预,积极开展专科医疗以及老龄化社会下的老年护理医疗保健服务,为安徽省及的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3.4 医疗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近日,安徽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五年规划出炉,按区域地理位置和安徽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现状,将全省划分为皖中皖南皖北3个区域设置区域医疗中心。其中,皖北医疗服务区包括、阜阳、淮北、亳州、宿州、淮南6市,既是皖北医疗服务区,也是全省区域医疗分中心。
为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我市着力将2所医院打造成医疗技术在省内起引领作用,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医院,3所医院达到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水平,1所医院达到三级专科医院水平,1所中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中医院水平。到2020年,全市力求建设2至3所达到三级医院水平的社会办医院。
以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多元办医为动力,合理布局区域卫生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增进资源利用效率,构建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以打造“区域医疗中心”为目标,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打造城市居民“一刻钟”、农村居民“半小时”到达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圈。到2020年,全市主要卫生资源配置高于安徽全省平均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在省内居引领地位,医疗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及群众满意度稳步提高。
3.5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优势与老年护理的社会需求
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数千年来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也蕴藏着许多宝贵的医学思想。中西医结合的一大优势与特点是病证结合,临床上先辨病(西医诊断)再辨证(中医诊断),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治未病(养生保健)方面,特色非常显著。病证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治病首要识病、认证,通过诊病、辨证、识症、查证从不同层次认识疾病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便根据疾病拟定治疗方案、辨证立法、依法选方、随症加减。中西医结合临床大致有以下几个优势。⑴诊断治疗的综合优势,既有西医的诊断、分类分型,具有客观的量化指标,反映疾病特异性的内在规律;又有中医对病人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认识,即疾病在特定阶段的病位、病性及演变规律。因而,在诊断上不仅了解疾病本身,而且认识了病人在疾病的作用下所处的全身状态,综合两方面的诊断优势,更能反映病人的真实情况而更又有指导应用价值。因而在治疗上,既针对疾病的特异性变化如疾病的分期、分型;又注重病人整体病理生理改变的非特异性变化即疾病当时的证候类型和特征,应用中医中药及其他治疗方法治疗疾病的特异性改变和病人当时的非特异性的证候,通过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⑵辨证辨病的互补优势,中西医结合能弥补传统中医对仅有病理改变而无临床症状的疾病的认识不足,如肾炎病人水肿消退、全身症状表现不明显,但仍有蛋白尿时,传统中医可能会认为无病、无证可辨;中西医结合则结合实验室检查,针对该病的发病机理,选择能改变其病理变化的中药及其它治疗方法如调整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蛋白尿等进行治疗,不但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特异性,而且改变了病人的整体机能状态,从根本上阻止了疾病的进程。同样,中医辨证有利于对疾病个体整体改变的认识,有些功能性疾病虽然临床症状纷纭复杂,病人整日痛苦不堪,但各项实验室检查却都是阴性,对于这种疾病就可以采取中医药整体调节的方法,从而弥补了现代医学的不足。所以,中西医结合既克服单纯辨证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又避免了单纯辨病的局限性和机械性,是辨证的整体性与辨病的特异性的结合,是融辨证与辨病、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为一体的高层次辨证。⑶中西医结合,可以使两种医学优势互补。陈可冀院士说:“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中西医学共同的研究和服务对象都是人和人所患的疾病,而且对于某些疾病,尽管二者对其论述表达的方式不同.但究其本质应当是殊途同归的。临床辨病中的“病”是现代医学的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某种类型,是有一定病理变化规律和诊断基本明确的病。对于这样的疾病按照中医理论进行整体辨析,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出相应的综合治则,确定一个基本固定的中医药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方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远远区别于高于历代中医的辨病治疗方法,不仅在疾病的概念、理论和诊断上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其治疗方法也吸收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这种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上的中西医手段的相互配合,不仅是中西医学术结合的起点,也应该是各种中西医结合途径的归宿,两种医学体系共同的服务对象疾病将是中西医学术的结合点,两种理论对此进行的理论上的探索、方药上的创新、新的治疗原则方法途径的确立,都将具有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完成的“中国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及“十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中医所占有的资源水平较低,但在我国门诊医疗服务中,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承担了1/3的门诊量,这说明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在我国的医疗保健事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查显示,价格低廉、疗效稳定是中医及中西医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卫生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每一门诊人次和每一出院病人的费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明显低于西医综合医院。安徽省卫生厅公布的省立医院、安医大附院及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人次及住院人次的医疗费用,也是如此。
目前,在科学养生与老年病养护方面,特别是在“治未病”方针指导下的老年健康管理,中西医结合有着很大的优势与发展前景,利用现代医学的健康管理手段,结合中医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技术,打造个体化的、符合中国人养老文化的“老年护理平台”,向社会提供中西医结合的“老年护理”医疗保健服务,是老龄化社会的迫切需要,是适应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2005年至2014年,区人口总数增加约22万人,而老年人总数增加约8万,占增加人口总数的36.3%。市区空巢老人家庭约占老人家庭的59.5%,患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0万。
因此老年护理、老年健康管理与养生的任务非常之重,形势相当迫切。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与临床治疗手段,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其明显的成本优势不仅体现在医疗上,在老年护理保健上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广大民众对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服务需求在逐年增加,中西医结合临床与老年护理存在较大的医疗与社会需求市场。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点、交融处;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大胆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与现代医学有机地结合,用科学、先进的检测手段快速确诊,观察、比较和验证临床中医疗效,寻找规律,才能使中西医并进,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更有疗效、更加低廉、更加优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老年护理医疗保健服务。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建议书、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商业计划书、 立项申请书、 安全评估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