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项目提出背景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1、政策发展背景
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健康观,勾勒健康中国蓝图。大健康观是一种全局的理念,是围绕着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进行全面呵护的理念,也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的新理念。十九大报告不仅再次明确了大健康观的核心要义,即“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更是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大健康观就是要加强预防,让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有病能医、医病便捷乃至免费,以确保身体的健康长寿;同时还要吃得放心、吃得有营养,以确保吃得健康;还要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以确保老年幸福健康;还要有计划地生育、安全放心地生育,以确保生育健康。当然,还包括生活环境的安全健康。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健康。十九大报告还进一步提升了大健康观的地位与意义,即“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为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按照国务院的工作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级协调工作小组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已正式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2、养老产业市场发展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2015年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2亿,2025年将突破3亿,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迈入人口老年型国家行列。
整个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对老年人的照顾也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因此养老服务业,已经成为是党和政府高度关切、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民群众迫切需求的重大民生问题,多年来,国家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文化传统同时,也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老龄事业发展模式。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老年人的需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不少地方政府已经把养老服务业纳入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
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已经从单纯的家庭养老,蜕变为需求社会化养老服务,对于养老服务场所,也从以往的功能需求到现在的服务需求,同时老年人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生活照料的需求相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为老年人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养老产业需求背景
当前人口老龄化有规模大、增速快、不平衡等特点。截至2016年底,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5.7万,占总人口的13.5%,人口老龄化增速明显。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重叠,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变化相交织,急剧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老龄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十三五”期间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时期,也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需要正确处理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力推进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龄服务体系和老龄工作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从制度、物质、文化、组织、精神等方面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各项准备,切实保障老年家庭和老年人基本生活,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同世界人口老龄化一样,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显突出,养老已成为社会公共事业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出于关爱老人、回报社会的目的,为了更多的老人能够享有一个安祥幸福的晚年,进一步发展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满足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需求,提出在建设一处集“养老”、“医疗”“康乐”、“护理”、“娱乐”五位一体完善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标准高、功能全、服务好,且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化服务基地,以实现老年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项目将结合地域特点与养老需求,致力打造符合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化颐养服务产业项目。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符合国家相关政策
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是我国老龄工作常抓不懈的一项主要内容,发展好养老服务业,能够让广大老年人都能够享受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是真正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心,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同时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1)《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2013年9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合理的各类养老服务和产品,满足养老服务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卫生管理部门要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医疗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健全医疗保险机制。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入住的参保老年人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完善医保报销制度,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结算问题。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
2)《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意见》提出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各地要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3)《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
《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40张。
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实施安排。养老服务体系主要任务包括为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主要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康复娱乐等服务的老年养护院等专业养老服务设施,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养老院和医养结合服务设施,以及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4)《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2015年2月3日,国家民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0个国家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机构跨区联合、资源共享,发展异地互动养老,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养老机构。同时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对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的投资政策进行完善和对优惠政策进行落实。
5)《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
2015年11月18日,国家全面部署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颁布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
《意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对养老机构设立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机构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提供便利;按规定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91号)
《意见》提出到2020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和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供给结构更加合理,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行业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基本建立,市场监管机制有效运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养老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支持建立医养结合绿色通道。建立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审批绿色通道,支持养老机构开办老年病院、康复院、医务室等医疗卫生机构,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社区老年照料机构内设的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社区老年照料机构与医疗机构对接,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医疗服务。
7)《“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0年,老龄事业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养老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
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高、质量明显改善、结构更加合理,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更加方便可及,政府运营的养老床位数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不超过50%,护理型床位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
完善医养结合机制。统筹落实好医养结合优惠扶持政策,深入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建立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与合作医院间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服务。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8)《“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
到2020年,老龄事业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养老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
构建更加完备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多支柱、全覆盖、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城乡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升。
全面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40张以上,政府运营的养老床位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不超过50%;护理型养老床位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5%。
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落实社会办养老机构支持政策。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办理手续,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供给主体。支持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PPP等模式建设或发展社会办养老机构。鼓励个人兴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服务机构;鼓励民间资本整合和改造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社会资源,兴办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的养老服务机构;支持境外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内设医疗机构,增强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鼓励没有条件设置内部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享受养老机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建设,落实医疗机构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要求。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向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转型。持续推进爱心护理工程建设。
响应政府号召,顺应政策、规划的要求建设集“康、养、医、护、娱”为一体的现代化养老服务综合体。
2、项目的建设是减轻现代社会养老矛盾的客观要求
的养老方式大致与全国相同,多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将使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普遍产生了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这样一种家庭结构模式,另一方面,也导致养老抚养比从1964年的6.3%逐渐上升到2000年的10.1%,以及未来2050年的33%。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这两种情况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顾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
因此,探索建立集中供养的疗养、养老机构,对缓解乃至解决这一社会现实矛盾,非常必要。
3、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够推进养老事业发展而且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源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不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不能简单把老龄化问题当成负担,养老事业推进是需要很大投入,但压力之下也蕴含着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一是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巨大,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只要是老年人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我国庞大老年群体的不同层次需求正在催生一个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养老服务产业链非常长,可以向养老、医疗、康养、文娱等一系列领域延伸,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养老服务产业将会是我国产业调整中出现的一个朝阳产业,一个未开垦的富矿。
到十三五时期,我国老年人的购买力将扩展至人均5000美元,迈向万亿元规模。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产值将破10万亿。养老事业、产业发展,不仅创出了活跃的新经济增长点,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众所周知,服务业的单位GDP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比制造业和其他产业单位GDP所能够产生的就业岗位要高30%。庞大的养老市场,需要我国大力发展养老产业,进而催生上千万就业岗位,使之成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成为保持民生水平不断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4、项目的建设是加快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
世界范围内大多发达国家的养老事业均是由政府和社会投资兴办,有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养老机构,通过立法、政府提供土地、设施和经费补助等办法,吸引并支持民间组织投资兴办老年服务事业。因此,由政府支持、社会民间出资兴办养老事业已成为各国老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的重要社会事业,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民办养老事业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政府下大力气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养老事业,更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目前养老服务事业大都由各级政府兴办,通常以社会低层的公民为受惠对象,以解决温饱、贫困和疾病为主要目标。老年福利事业严重缺乏,尤其是中高端的具有现代化、高水平的老年服务事业几乎是空白,民间中高端养老产业发展不均衡,这与现实需求和社会发展极不适应。许多城市老年人不愿晚年给孩子带来负担,但是又不愿意承受独居生活孤独和不便,他们有能力、也十分愿意进入现代化的养老机构,享受晚年生活。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愿意选择养老机构的老人占总数的10%,其中有支付能力的占总数的3%-5%。保守估计,按其中3%的老人进住老年公寓,那么全国将形成开发建设10亿平方米的老年公寓市场,投资规模达到2万亿元。
目前大部分敬老院由于条件限制,在设施、文化和管理等方面多有不足,与规范化、现代化的养老机构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尽管如此,老年人及子女到以上养老机构咨询和意向入住的情况络绎不绝,因此从社会化养老角度考虑,设备智能化、管理科学化、职工专业化的康养机构的建设迫在眉睫。
5、项目建设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1)发展项目产业能促进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扩大国内需求是当务之急,而发展养老休闲旅游综合体,可以有效带动各个行业发展,符合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方针,有利于促进解决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
(2)发展项目养老产业能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对比国外发达国家GDP增长结构,我国消费需求增长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开展项目养老产业将能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人们消费,一方面项目的建成,将会使得一部分人解除了对养老的顾虑,刺激当前的消费;另一方面项目自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点,其自身的运作就是一个很大的消费需求。因此,开展项目有利于扩大我国内需规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保增长压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我国GDP增长结构,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
6、项目的建设是增加区域就业渠道,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养老产业,包括健康产业是我国扩大内需、发展服务业的支柱产业。目前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正在逐步提高。
服务业的单位GDP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比制造业和其他产业单位GDP所能够产生的就业岗位要高30%,这就意味着,大力发展服务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仍然可以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民生水平的提高,继续保持社会的稳定。所以,养老产业、健康产业是我国产业调整当中出现的一个朝阳产业,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一个未开垦的富矿。未来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将可以创造上百万、上千万的就业岗位。
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创造就业方面是有很大的空间。健康养老产业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民政部的数据显示,健康养老产业能直接和间接拉动7000万人就业。“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同时对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项目建成后将会直接间接增加1000人以上的用工需求,拓展地区就业渠道。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我国大健康产业分析
2012年我国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要履行政府职责,加大健康投入,到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6.5%-7%;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第一大产业。以健康产业总占比最大的医疗卫生产业为例,美国2014年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达17.1%,法国、德国、瑞典等国家这一数字也超过了10%,但在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近年来虽略有上涨,但2014年该比例仅有5.6%。随着人口老龄化、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精准医疗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的大健康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
图2-1: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远高于中国
依据财政部数据,2016年1-9月我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含计划生育)约1.02亿元,同比增长21.14%,同期公共财政支出约13.60亿元,同比增长12.67%,医疗卫生支出增速高出整体公共财政支出5.79PCTs。2010年至2016年9月,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的公共财政占比已由5.30%提升至7.48%,提升了2.18PCTs,医疗健康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图2-2:2010年至今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亿元)及占比稳步提升
据财政部公布的2016年中央财政预明细,2016年国内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预算数为124.29亿元,相比2015年执行数增加39.87亿元,同比增幅为47.2%,远超其他行业,表明了国家自上而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心以及财政支持落地的不断加速。
图2-3:2016年财政支出预算数比2015年执行数同比增长
从2016年我国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预算明细来看,医疗保障和公立医院的财政预算数最高,分别达到50.51亿元(40.62%)和34.31亿元(27.61%)。从预算数额的增幅角度,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和中医药幅度最高,分别为297.7%、49.0%和32.8%,预示着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医保统筹水平,加强推进分级诊疗及传统中医药建设。
表2-1:2016年我国中央本级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预算明细
序号 | 项目 | 2016年财政预算数(亿元) | 2015年执行数(亿元) | 增加额度(亿元) | 增幅 | 备注 |
1 |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管理事务 | 5.28 | 5.18 | 0.1 | 1.9% | 基本建设支出增加 |
2 | 公立医院 | 34.32 | 34.77 | -0.45 | -1.3% | 2015年安排了部分一次性的基本建设支出,2016年年初预算不再安排 |
3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 0.73 | 0.49 | 0.24 | 49.0% | 基本建设支出增加 |
4 | 公共卫生 | 12.26 | 11.22 | 1.04 | 9.3% | 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等增加 |
5 | 医疗保障 | 50.51 | 12.70 | 37.81 | 297.7% | 2015年中央本级安排的医疗保险改革支出执行中转列对地方转移支付支出,2016年年初预算仍列中央本级支出 |
6 | 中医药 | 0.77 | 0.58 | 0.19 | 32.8% | 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经费增加 |
7 | 计划生育事务 | 3.52 | 3.47 | 0.05 | 1.4% | 计划生育专项任务经费增加 |
8 | 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事务 | 14.72 | 14.36 | 0.36 | 2.5% | 药品安全监管支出增加 |
9 | 其他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 | 2.18 | 1.65 | 0.53 | 32.1% | 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支出增加 |
1、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由100个扩大到200个,同时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新增试点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严控不合理检查检验费用;
2、在全国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开展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以上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试点;
3、力争到2018年底前使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扩大到15%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力争实现全部三级医院、80%以上二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4、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推广两票制、营改增进一步压缩流通环节,推动行业整合升级;
5、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巩固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及商保制度建设,推进两保合一等。
图2-4:我国2016年深化医改重点
尽管我国医改已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但目前医改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优质医疗资源的错配和供需失衡问题依然严峻,同时城镇化、老龄化及疾病谱的改变进一步加大了对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的需求。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从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及生育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等八个方面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其中医改是满足健康需求的根本性手段。健康中国的持续推进有助于系统性降低医改阻力、突破医改瓶颈,而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又能为健康中国提供有效动力,二者需系统配套、全面推进,从而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传统的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医疗、医药、医疗器械等与疾病直接相关的领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与健康相关的如养老产业、保健食品、健身用品等概念也正不断被赋予大健康产业新的内涵。目前,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2016年3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独立章节被正式写入十三五规划,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李克强总理会上也提出要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健康中国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断升级。
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史上首个且最高规格的健康产业规划,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等六大任务出发对未来15年的健康工作进行了部署,其中中医药、家庭医生及分级诊疗、康复与养老、药品器械的创新及供应保障、“互联网+医疗”以及ICL、医疗影像、血透等新兴业态成为关注重点,医疗健康产业迎来全面利好。
图2-5:“健康中国”六大任务及核心要点
表2-2:健康中国相关政策及事件
相关事件 | 内容 |
2008年 | 2008年,为积极应对我国主要健康问题和挑战,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卫生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 |
2012年 | 2012年卫计委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的“健康中国2020”总目标是: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提高国民健康生活质量,减少不同地区健康状况差异,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报告明确指出未来将推出七大医疗体系重大专项,确定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优先领域。七大专项主要包括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心理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基于网络体系的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建设、慢性病及重大疾病的预防,以及大力发展民族健康产业等,资金总规模将达4000亿左右。报告表示,未来要加大健康投入,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以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其中健康投入方面要在2020年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卫生费用占GDP比重到2015年将从目前的5%提升0.5个百分点,到2020年将进一步达到6.5%-7%。 |
2015年3月5日 |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 |
2015年9月10日 | 国家卫生计生委全面启动和部署《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根据卫计委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部署会,“健康中国”将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出发,突出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通过综合性的政策举措,实现健康发展目标。 |
2016年3月5日 |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
2016年3月8日 | 李斌答记者问时,明确将在六个方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一是提供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重大疾病的防治。二是健全优质、高效、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努力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服务。三是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四是要建设健康的社会环境,从大健康、大卫生的角度共同治理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五是发展健康产业。六是要培育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 |
2016年3月17日 | “十三五”规划第六十章提到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广全民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其中包括: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及生育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以及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同时,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包含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健康保障、出生缺陷防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智慧医疗、全民健身以及食药安全。 |
2016年5月23日 |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在第69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发言时说:“中国政府做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并将其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
2016年8月11日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印发《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旨在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
2016年8月19-20日 |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李克强总理会上也提出要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产业的融合,制定有利于健康产业发展的土地、税收优惠政策,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
2016年10月25日 | “健康中国2030”纲要发布,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等六大任务出发对未来15年的健康工作进行了部署,其中中医药、家庭医生及分级诊疗、康复与养老、药品器械的创新及供应保障、“互联网+医疗”以及ICL、医疗影像等新兴业态成为关注重点,医疗健康产业迎来全面利好。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在2020年将超8万亿,2030年达16万亿。 |
2016年8月19、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10月25日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遵循“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发展原则。通过对健康中国执政新纲要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健康中国的战略内涵逐步丰富,健康观念再度升级,预防、康复与保健被提升到了与治疗同等的战略高度。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患病结构的改变,我国慢性病人数已超过3亿,慢病死亡人数约占我国疾病死亡人数的80%以上,慢性病的治疗费用严重消耗了我国的卫生经费(约70%左右)。同时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料将逐年提升。
2.2 我国养老产业分析
养老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产业,是随着财富阶层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为满足这样一些人群的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产业;是指为有养生需求人群和老年人提供特殊商品、设施以及服务,满足有养生需求人群和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具有同类属性的行业、企业经济活动的产业集合;是依托第一、第二和传统的第三产业派生出来的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福利性和高赢利性。
2.2.1 养老行业相关政策
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的18年间,老年人口净增1.1亿。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为应对老龄化问题,中国已经制定了符合中国特色基本国情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方针。目前中国政府愈加重视我国养老问题,近几年来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养老的政策,各地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布了不少养老相关政策。
表2-1:我国养老产业政策一览表
发布时间 | 政策名称 | 主要内容 |
2013年9月 |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 到2020年,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
2013年9月 |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1)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強合作;2)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3)积极开发养老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
2014年8月 | 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 | 到202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 |
2014年9月 | 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 | 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40张。 |
2014年11月 | 商务部民政部发在公告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华设立营利性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服务 | 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华独资或与中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合资、合作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 |
2015年2月 | 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 1)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2)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机构养老服务,3)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产业发展 |
2015年3月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 | 1)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強合作;2)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 |
2015年4月 | 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 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
2015年11月 | 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 | 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以下统称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 |
2016年2月 | 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 | 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 |
2016年3月 | 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 该规划目标到2025年,从金融组织体系、信贷产品、融资渠道、保险体系、金融服务等各个方面为养老服务业提供金融支持 |
2016年3月 | 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 开发建设一批集养老、医疗、康复与旅游为一的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进一步健全社会养老、医疗、康复、旅游服务综合体系 |
2016年3月 |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 |
2016年3月 | 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 深化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民间资本、外商投资进入养老健康领域:推进多形式的医养结合;推进个人税改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出台加快发展现代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 |
2016年4月 | 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 | 支持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支持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 |
2016年6月 | 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 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
2016年10月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 推进老年医疗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进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推动医养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
2016年11月 | 关于确定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的通知 | 确定北京市丰台区等26个市(区)作为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 |
2016年11月 | 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 |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PPP模式整合改造闲罝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鼓励盘活存量用地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
2016年12月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棚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 | 到2020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宽,养老服务和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
2017年2月 |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 到2020年,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
2017年2月 |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 到2020年,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有疏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 |
服务品牌 | ||
2017年6月 | 关于印发《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的通知 | 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加快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发展智慧养老 |
2017年6月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 |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加大推进医养结合力度,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倡导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
2017年8月 | 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 鼓励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养老服务业培育与发展 |
1、老年人口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中国老年人口比例严重超标。
2000年时,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7%,此后不断攀升。2005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1亿人,达10055万人。2007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7%,2016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1.5亿。2017年中国老年人口进一步增长,达到15831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飙升至11.4%。近十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不断增长,同比增速由2008年的3.0%增长至2017年的5.5%。
图2-6:2008-2017年我国65岁人口统计规模表
2、养老机构
我国养老机构供给的主体是公办养老机构,其他形式的养老机构供给主体发展不充分,床位数供给量小,不能填补公办养老机构留下的供给缺口。2016年,我国养老服务机构2.85万个,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780.0万张,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33.8张。这与发达国家床位数相比有较大差距。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有较大的缺口,养老机构床位数供给远小于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预计到2018年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将突破3万个。
图2-7:2012年-2018年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图
2.2.3 市场规模
由于我国的养老产业才刚刚开始发展,尚无真正成熟的模式,也没有以养老产业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并且养老产业作为一个涉及极广的新兴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根据中国社科院2016年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可达13万亿元。
所以无论是从商机角度还是老年人的需求,养老都已经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新“风口”。养老产业细分市场众多,主要包括养老地产、养老金融、养老服务和老年用品四个领域。资本蜂拥养老细分行业。
2.3 我国养老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2020年前后初步形成老龄产业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
和刚刚提出老龄产业这一概念的世纪之交相比,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当前中国老龄产业的发展环境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年人特别是城镇老年人及其子女的市场经济意识日益增强,购买老龄用品和老龄服务的观念开始形成,社会舆论也越来越关注老龄用品和老龄服务的生产与供给,越来越多的生产服务商积极参与发展老龄产业,中央明确做出了大力发老龄产业的战略部署,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地方政府自觉发展区域老龄产业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积极贯彻落实老龄产业的具体部署。
预计到2020年前后初步形成发展老龄产业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涵盖国家专项产业目录、土地、金融、税收、产业组织、物流、人员
2、2025年前后迎来老龄产业黄金井喷期的历史性拐点
在酝酿老龄产业这一概念之初,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刚性有效需求主要局限在保健、医药等少数领域。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在上述领域继续保持强劲势头的同时,老龄用品中的电子、助行、康复、护理器材、丧葬等市场刚性有效需求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老龄服务中的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以及居家服务机构成为老龄产业发展新的增长领域,老龄金融中的保险、理财和长期债券等领域也有了积极进展。
这主要归功于两个方面,一是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带来了老龄产业的市场需求,二是包括老年人及其子女在内的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同时,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有了实质性的推进,从而使老年人口带来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地转化为有效刚性需求。随着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和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考虑到部分人口在60岁之前提前退休,尤其是中青年和壮年人口提前做好养老金融准备的意识增强,
预计到2020年前后将形成巨量中高端老龄产业有效刚性需求。产业的井喷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根本因素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海量增长。预计到2025年前后,中国中等收入老年人群将海量增加,将占到全部老年人口的6成以上,预示着中国老龄产业黄金井喷期的历史性拐点在2025年前后。在此之前,发展老龄产业的全部努力可以视为迎接这一黄金井喷期的准备期。
3、2025年前后将形成供需两旺的良好态势
未来,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供给将更加充裕。当前,由于只有部分刚性有效需求,老龄产业的供给冲动被巨量无效需求所压抑。随着刚性有效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在2020年前后,巨量市场供给将得到释放,老龄产业市场供求矛盾将得到缓解,但仍然潜伏巨量供给冲动,并在2025年前后随着黄金井喷期的到来得到充分释放。需要关注的焦点是,要跟踪有效刚性需求的变化态势设计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运营策略,尤为重要的是在刚性有效需求战略的导向下发展有效产业链、培育成熟业态,为迎接黄金井喷期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4、混业经营战略将成为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主流模式
中国老龄产业各板块将逐步形成协同发展的态势。目前的状况是老龄服务市场先声夺人,老龄房地产炙手可热,老龄用品市场整体发展缓慢,老龄金融市场逐步觉醒。到2020年前后,老龄用品业和老龄服务业将会有更好的发展,老龄金融业开始全面试水,老龄房地产业规范发展。
到2025年前后,四大板块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老龄金融经济总量将远远超过老龄用品和老龄服务经济总量,老龄房地产经济总量难以估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相同,中国老龄金融发展滞后但具有后发优势,它是未来中国老龄产业的核心引擎,也是关系宏观经济运行基本面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它也可以为发展老龄用品和老龄服务两大板块进行产业融资。
与此同时,要充分注意到,老龄用品和老龄服务是实体经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老龄金融不仅有利于老龄产业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决定了,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集团,在发展老龄产业上必须树立混业运营的战略理念,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抓老龄用品、老龄服务和老龄房地产,又要抓老龄金融,只有两手配合,才能保持企业、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
5、中国老龄金融业前景不可限量
到2020年前后,相关金融产品大部分可以面世,部分金融产品如保险类金融产品将取得较好业绩,到2025年前后初步建成中国老龄金融业产业体系。老龄金融业是整个国家金融业的核心之一。中国的老龄金融业将是未来全球最大的老龄金融市场。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和全社会养老金融准备意识的快速增强,保险类、信托类和房地产类老龄金融市场将会优先发展.。
到2020年前后,保险类老龄金融市场将得到快速发展,到2025年前后开始进入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历史性大逆转;房地产类老龄金融市场在2020年前后进入第一个快速增长期,在2030年前后进入峰值期;银行类老龄金融产品将在2025年前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之后将随着其他老龄金融产品的丰富完善逐步转型;信托类老龄金融产品发展相对缓慢,而证券类、基金类老龄金融产品将会随着市场波动而波动。需要注意的是,综合类老龄金融产品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具有对冲金融风险的巨大优势。
6、中国老龄用品业将稳步快速推进
2020年前后,发达国家现有老龄用品的替代品在国内都会看到,部分用品产业规模将无可限量,到2025年初步形成中国老龄用品产业体系。未来,老年保健、老年医药市场还将进一步快速发展,市场容量将会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老年电子、康复、护理、丧葬等用品市场也将巨量增长,老年日用品、老年医疗器械等市场将会成为新的增长板块。对于生产商来说,未来的着眼点是跟踪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对于销售商来说,未来的着眼点是建设销售物流网络,但对于旗舰型老龄产业集团来说,战略制高点是依托老龄服务网络构建销售网络,外加核心技术开发,如此方能在老龄产业竞争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4 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分析
截至2016年12月,现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16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3.8%,养老工作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迫在眉睫的重点工作。“十三五”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民政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以国家、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为蓝图,紧贴该市实际,加快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呈现加速发展良好势头。
“十三五”以来,全市共新建(在建)民政事业服务中心25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18所,乡镇敬老院25所,农村幸福院4257所。培养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83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2万余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达20张左右。
针对实际,市民政局着力统筹推进,有重点、有选择、分步骤组织实施养老服务建设项目,逐步建成以‘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康养旅游、互联网+’为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具体包括: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向35张跟进,民间资本运营的养老床位占比在50%以上;各县(市、区)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达50%以上;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为65%以上的居家老年人提供预约上门服务,所有医疗机构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打造“守敬故里、太行山最绿的地方”等地域养老康养品牌;抓好京津冀养老服务一体化建设,承接北京、天津老人来邢入住;养老机构主要负责人资格培训率100%,养老护理员培训率95%。
综上,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数量为相关老年产业提供了大量需求。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建议书、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商业计划书、 立项申请书、 安全评估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