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99-707
当前位置:

康福养老院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30 11:20:34

导语1 2项目提出背景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 2 1项目建设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2015年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

1.2 项目提出背景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1 项目建设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2015年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2亿,2025年将突破3亿,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迈入人口老年型国家行列。
整个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对老年人的照顾也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因此养老服务业,已经成为是党和政府高度关切、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民群众迫切需求的重大民生问题,多年来,国家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文化传统同时,也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老龄事业发展模式。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老年人的需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不少地方政府已经把养老服务业纳入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
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已经从单纯的家庭养老,蜕变为需求社会化养老服务,对于养老服务场所,也从以往的功能需求到现在的服务需求,同时老年人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生活照料的需求相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为老年人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北京市人口老龄化有规模大、增速快、不平衡等特点。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15万,占总人口的23.4%,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二位。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340.5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5.7%。北京市平均每天净增500余名60岁以上老年人,净增120余名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重叠,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变化相交织,急剧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老龄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十三五”期间是北京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时期,也是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需要正确处理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力推进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龄服务体系和老龄工作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从制度、物质、文化、组织、精神等方面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各项准备,切实保障老年家庭和老年人基本生活,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同世界人口老龄化一样,北京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显突出,养老已成为社会公共事业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出于关爱老人、回报社会的目的,北京玖林投资有限公司为了更多的老人能够享有一个安祥幸福的晚年,进一步发展北京市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满足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需求,提出在北京市建设一处集“养老”、“医疗”二位一体完善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标准高、功能全、服务好,且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颐养服务基地,以实现北京市老年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因此,应运而生,项目建成后将为项目老人提供全方位颐养服务。
1.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符合国家相关政策。
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是我国老龄工作常抓不懈的一项主要内容,发展好养老服务业,能够让广大老年人都能够享受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是真正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心,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同时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1)《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2013年9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合理的各类养老服务和产品,满足养老服务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卫生管理部门要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医疗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健全医疗保险机制。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入住的参保老年人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完善医保报销制度,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结算问题。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
2)《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意见》提出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各地要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3)《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
为了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和体育健身设施建设,2014年9月12日,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0个国家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通知对养老服务业提出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到2015年,基本形成规模适度、运营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40张。
《通知》提出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实施安排。养老服务体系主要任务包括为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主要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康复娱乐等服务的老年养护院等专业养老服务设施,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养老院和医养结合服务设施,以及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4)《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2015年2月3日,国家民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0个国家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机构跨区联合、资源共享,发展异地互动养老,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养老机构。同时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对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的投资政策进行完善和对优惠政策进行落实。
5)《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
2015年11月18日,国家全面部署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颁布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
《意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提出:
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对养老机构设立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机构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提供便利;按规定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
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符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要按规定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康复项目费用,可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扶持和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对民间资本投资举办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在财政补贴等政策上要予以倾斜。
要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纳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统一指导,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
加强对养老机构中医师、执业护士、管理人员等的培训,强化医养融合发展的人才保障。鼓励医师和执业护士到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中提供服务。
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社区和居民家庭,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91号)
《意见》提出到2020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和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供给结构更加合理,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行业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基本建立,市场监管机制有效运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养老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支持建立医养结合绿色通道。建立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审批绿色通道,支持养老机构开办老年病院、康复院、医务室等医疗卫生机构,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社区老年照料机构内设的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社区老年照料机构与医疗机构对接,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医疗服务。提升医保经办服务能力,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问题。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形成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推动解决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相关医疗护理等所需费用问题。
7)《“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适应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要求,努力实现本市养老工作理念和模式更加先进,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管理体制机制运转更加高效,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养老模式,老年人民生福祉和生活品质实现跨越提升。
按照“提升存量、保证增量”的思路,通过新建、现状挖潜和利用其他设施等方式,扩大机构养老服务总量供给。到2020年,每千名户籍老年人养老机构床位数动态保持在40张,为失能老年人等服务的护养型床位超过总床位的70%,全市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不低于80%。适应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优化养老机构资源配置,分区域确定设施规划目标和发展策略,缓解养老机构在区域分布、公办和民办、照料型和护养型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开展跨地区购买养老服务试点,实现“养老扶持政策跟随户籍老年人走”。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将闲置的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养老服务用地。统筹规划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建设,鼓励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或采取协议合作方式,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到2020年,力争实现所有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全覆盖。
项目的建设符合相关政策规划的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更好的为区域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颐养服务,同时,壮大项目区域医养服务产业。
2、项目的建设是减轻现代社会养老矛盾的客观要求
北京市的养老方式大致与全国相同,多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将使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普遍产生了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这样一种家庭结构模式,另一方面,也导致养老抚养比从1964年的6.3%逐渐上升到2000年的10.1%,以及未来2050年的33%。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这两种情况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顾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因此,探索建立集中供养的疗养、养老机构,对缓解乃至解决这一社会现实矛盾,非常必要。
3、本项目的建设推进养老事业发展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源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不仅给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我们不能简单把老龄化问题当成负担,养老事业推进是需要很大投入,但压力之下也蕴含着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一是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巨大,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只要是老年人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我国庞大老年群体的不同层次需求正在催生一个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养老服务产业链非常长,可以向医疗、康复、健身、文娱、旅游等一系列领域延伸,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养老服务产业将会是我国产业调整中出现的一个朝阳产业,一个未开垦的富矿。有机构预计,到十三五时期,我国老年人的购买力将扩展至人均5000美元,迈向万亿元规模。全国老龄办也预测,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产值将破10万亿。养老事业、产业发展,不仅创出了活跃的新经济增长点,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养老事业发展将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众所周知,服务业的单位GDP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比制造业和其他产业单位GDP所能够产生的就业岗位要高30%。庞大的养老市场,需要我国大力发展养老产业,进而催生上千万就业岗位,使之成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成为保持民生水平不断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4、项目建设是加快北京市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
世界范围内大多发达国家的养老事业均是由政府和社会投资兴办,有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养老机构,通过立法、政府提供土地、设施和经费补助等办法,吸引并支持民间组织投资兴办老年服务事业。因此,由政府支持、社会民间出资兴办养老事业已成为各国老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的重要社会事业,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民办养老事业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政府下大力气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养老事业,更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目前养老服务事业大都由各级政府兴办,通常以社会低层的公民为受惠对象,以解决温饱、贫困和疾病为主要目标。老年福利事业严重缺乏,尤其是中高端的具有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老年服务事业几乎是空白,民间高端养老基地发展不均衡,这与现实需求和社会发展极不适应。许多城市老年人不愿晚年给孩子带来负担,但是又不愿意承受独居生活孤独和不便,他们有能力、也十分愿意进入高档的、现代化的养老机构,享受晚年生活。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愿意选择养老机构的老人占总数的10%,其中有支付能力的占总数的3%-5%。保守估计,按其中3%的老人进住老年公寓,那么全国将形成开发建设10亿平方米的老年公寓市场,投资规模达到2万亿元。
目前北京市大部分敬老院由于条件限制,在设施、文化和管理等方面多有不足,与规范化、现代化的养老机构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尽管如此,老年人及子女到以上养老机构咨询和意向入住的情况络绎不绝,因此从社会化养老角度考虑,设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职工专业化的养老机构的建设迫在眉睫。
7、增加区域就业渠道,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养老产业,包括健康产业是我国扩大内需、发展服务业的支柱产业。目前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正在逐步提高。
服务业的单位GDP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比制造业和其他产业单位GDP所能够产生的就业岗位要高30%,这就意味着,大力发展服务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仍然可以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民生水平的提高,继续保持社会的稳定。所以,养老产业、健康产业是我国产业调整当中出现的一个朝阳产业,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一个未开垦的富矿。未来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将可以创造上百万、上千万的就业岗位。
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创造就业方面是有很大的空间。健康养老产业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民政部的数据显示,健康养老产业能直接和间接拉动7000万人就业。“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同时对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项目建成后将会直接增加45人的用工需求,拓展地区就业渠道。
第二章 社会需求分析
2.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早在1999年,我国就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1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1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1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19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处在老龄化社会(Agingsociety)发展阶段。
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计从2015-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此后一段时间,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7%,人口总量达到2.148亿,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3000万。2020年后,进入加速和重度老龄化发展阶段,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超过4亿,高龄老人达到9500万。高龄老人占老年人比重将从目前的1/8增长到2050年的约1/4。2051-2100年,老年人口比重维持在30%以上,总量达到3-4亿。老年人口规模的估计和年龄标准有关,国际上一般用65岁来定义,一些发达国家提出推迟退休的制度安排,这都会影响老年人口的规模估计和他们实际发挥的作用。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1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在这30年里,中国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比重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人口发展预测,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整体而言,在21世纪,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两个力量作用的结果:一个是人口出生率持续、快速的下降,另一个是经济社会进步导致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就第二个原因来说,人口老龄化是寿命革命的标志,是人口长寿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在一个开放的人口中,人口流动迁移也影响实有人口的老龄化方向、程度和进程。古今中外,长寿健康,人所共求。人口老龄化是必然的人口发展趋势,是一种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引发社会经济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过程。
截止2015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为2.2亿,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9.4%。同期,欧洲和美国的老龄人口数分别为1.19亿和0.40亿,这意味着中国的老龄人口数已超过整个欧洲,是美国的5倍。
老龄化进程是指一个国家从老龄化社会向老年型社会转变的时期。我国老龄化进程大约始于2001年,将完成于2027年,用时约26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是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进程。
截止至2015年,全国各类养老机构约为4万家,床位500万张。根据民政部的规划,要力争2020年底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数量将达到2.15亿,要达到民政部的数量要求就是516万张床位,还要增长126万张。从床位建设投入上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建设一张床位的投入分别是30-50万元,20-35万元,8-20万元,按照20万元一张的床位建设费来计算,也还要投进2520亿元,一年要将近1300亿元。如果再考虑到养老机构中的其余配套设施、护理人员、老年人消费等延伸领域,整个中国养老市场的规模至少在2.5万亿元以上。中国社科院所公布的测算数据,到2030年,我国养老市场的商机有望增至13万亿元。
2.2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分析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其中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重中之重。国内不少专家提出“9073”模式,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人数分别占90%、7%、3%。而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多数国家居家养老所占比例也是在90%左右,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作为辅助。
国家“十三五”期间计划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00余万张,实现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改造30%现有床位,使之达到建设标准。但即便增加养老床位实现老人千分之三的比例,仍有97%的老人需要在家养老。后续国家仍需不断加大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建设,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机构为重点,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水平。
我国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只有20.5张,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0‰至7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服务项目偏少,养老服务设施功能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结构不合理,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缓慢,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经营模式单一,政府投入不足,民间参与不充分,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等。
2.3 老年消费需求分析
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快速走向老龄化,截至2012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率(9.39%)已达到日本1980年的水平,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有望超过2.2亿,到2020年可能接近2.5亿。日本生命保险基础研究所预测称,中国2040年的老龄化率(注: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率)将超过21.8%,接近日本2011年的水平(23.1%),老龄人口有望增加至3亿,成为老龄社会。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但依旧存在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养老服务布局不合理,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2015年末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8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互助型养老设施6.2万个。当前我国老年消费市场的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这些都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从国内市场来看,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很多商机有待开发。
目前中国的养老服务发展仍旧比较落后。第一,养老护理床位仅有500万张,不到老年人口总数的5%;第二,专业化养老机构,如临终关怀医院、老年痴呆护理院等很少;第三,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比较令人失望。老年商品生产产家数量少、规模小、没有知名品牌、品种单一。据了解,2015年老年市场的年需求应该是4500亿,而实际供应不足千亿,供需反差巨大。
在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的今天,养老对于社会来讲无疑将增加负担,但危中有机。作为老龄化国家典型的日本,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把养老发展成极具活力和市场前景的巨大产业。我国虽然针对养老方面的政策扶持及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但随着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养老产业特别是养老服务业未来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不容小觑,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2010年中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达到1万亿元,2050年左右将达到5万亿元。而目前中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而到2030年,预计我国养老产业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元以上。社科研究院报告指出,我国消费结构转向老龄产业,老年消费即将井喷。2010年,我国老年人退休金总额达8383亿元,2020年,将达28145亿元,到2030年,退休金总额将达到73210亿元。另据调查,目前老年人可用于购买老年用品的支出已达4000亿元。以上数据显示,中国的老年群体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对照料和护理的需求,有利于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据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我国养老产业的规模有望超过20万亿元。
日本生命保险基础研究所预测称,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2040年中国仅老人护理市场规模就达100万亿日元(约16万亿元人民币),远超过日本。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将大量增加。未来5-10年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年人在衣、食、住、用、行、医、娱、学、为等方面对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将有不同的要求。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多元、丰富多彩的老年消费市场,其中住方面,就给养老地产行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2.4 养老产业前景展望
中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昭示养老产业潜力巨大。中国已成为老龄化国家,并将成为高度老龄化的国家。2040年老龄化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5%,相当于每四个人中即有一位老人。鉴于中国老龄化正在加速发展,且屡次高于此前预测结果,预计到2040年时中国老龄化人口总数有可能接近2005年欧盟25国的人口统计数4.32亿。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城市老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老年人收入将呈不断增长之势。目前,按一年退休金中80%用于消费计算,消费金额超过6000亿元,但也仅占居民消费总额的8.2%,说明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从2013年起,新增老年人口中80%以上将为独生子女父母,上海呈现出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新趋势,预计到2015年末,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30万,比例接近30%。在这一阶段,新增低龄老人有着较高的收入及教育水平,老年人独立居住的养老观念已经形成。在养老服务社会化、养老设施集约化以及养老服务高端化整体背景下,老年住宅需求将会出现井喷现象,老年住宅增长将保持在10%左右的较高水准。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扶持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立项申请书安全评估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