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发【2015】11号)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6】2号、【2016】5号文件精神),及贵州省供销社黔供发【2016】69号文件精神,推进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社发展,在贵州省供销合作社关于《社员股金服务社管理指引》黔供发【2016】72号、73号文件的指引下,为更好、更快的服务社会,发展地方经济,贵州和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共同探讨,借助供销社改革创新机遇、结合实际情况、为更好地服务人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根据自有资源(政策+互联网+实体+资源+专业)投入亿万资金组建三位一体的供销社七十二行专业合作社。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规划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目标任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适应贵州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需要,着力构建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农村合作金融为主要抓手,打造“互联网+供销社”、“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新模式,推动供销合作社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由传统流通服务向金融保险等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成为服务我省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在我省实现同步小康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继续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积极承担“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健全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等网络,加快形成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服务新格局。加快区域性配送中心建设,鼓励各级供销合作社通过自建、联建等方式建设各类商品配送中心,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降低农村商品物流成本。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鼓励各级供销合作社整合利用闲置土地,筹资招商合作,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力度,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各级政府控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尽可能交由供销合作社建设、运营、管护。
《贵州省供销合作社“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提出,要围绕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大力推进“三位一体”、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合作金融“三大创新”;着力构建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体系、社有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联合社行业指导体系、人才队伍体系“六大体系”;努力实现全系统购销总额年均增速达16.6%以上,到2020年达到1000亿元的“千亿目标”。要坚持为农服务原则、合作制原则、市场化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创新发展原则。
供销社七十二行专业合作社是实体专业、电子商务、统购统销、批零一致、互助互赢、信用合作、可持续发展的三位一体供销专业合作社。旨在推动人民群众互助共赢;降低人民群众物资购买成本,让利于民,互惠互利;整合资源、资金、发挥人民群众良性互动,在合理合法、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使人民群众的资源、资金转化为股份股金,充分挖掘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因此,项目的建设符合相关政策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全面落实“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社的有序发展,服务黔东南乃至贵州“大扶贫”战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措施。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社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在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渗透,促进黔东南乃至贵州农业与供销、金融、科技等领域的融合,通过与贫困地区农户的有效对接,在资金、技术、渠道等方面对贫困户进行帮扶,使贫困户享受到生产、流通、金融的综合性服务,是实施精准扶贫、助农增收的有效组织形式。
2、是打造具有贵州特色为农服务的综合性组织,服务三农的需要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供销合作社成立6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网络,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随着“四化”同步推进,贵州农村经济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下加强农业、服务农民,迫切需要打造具有贵州特色为农服务的综合性组织。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树立重视供销合作社就是重视农业、扶持供销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加强领导,积极推动,使供销合作社在贵州新时期“三农”工作中担当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本项目供销社七十二行专业合作社正是在此条件下提出来的,通过规模化普及乡镇合作社平价综合商场,优化物资流通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将大量提供合作社社员就业及投资合作机会,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保障,规范管理,增创税源。通过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好的服务贵州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需要。
3、项目建设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
商贸流通是一个城市的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起着为人民提供物质需求,丰富人民群众文明、健康生活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可支配时间的增多,人们商业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的品牌消费观念在增强,但是,目前,没有一家能运用综合实力与国际抗衡的大型综合型商贸企业,没有一家商家能为人民提供国际水准的服务,且一般商家都面积小,经营项目不全,档次低,极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对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商贸流通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完善城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有利于加强城市总体功能,促进土地升值,繁荣市场经济,进一步促进该区域城市地位的提升。该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筹集城市建设资金,保障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
4、是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本项目拟建立三级(县、乡镇、村)同步、同价覆盖销售,线上线下一体运行模式,真正实现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致力打造成贵州省首家三位一体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项目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社是充分发挥供销合作优势,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为农服务小额融资平台、为农服务综合经营平台,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三农”和发展供销合作事业的一条新路子,是参与“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重要载体,是供销合作社自身进一步夯实基础,增强发展活力和为农服务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
5、是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贵州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规模较小,合作层次不高、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带动能力不强,在全省快速推进“四化同步”战略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破解农村发展难题迫切需要打造具有贵州特色为农服务的新型合作组织,因此,本项目应运而生。本项目是实体专业、电子商务、统购统销、批零一致、互助互赢、信用合作、可持续发展的三位一体供销专业合作社,通过项目的建设能够更好的实施贵州“精准扶贫”,推动人民群众互助共赢;降低人民群众物资购买成本,让利于民,互惠互利;整合资源、资金、发挥人民群众良性互动,在合理合法、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使人民群众的资源、资金转化为股份股金,充分挖掘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经济发展情况
2.1.1 综合
初步核算,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为5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76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7.8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3.45亿元,增长21.5%。
图2-1:2011-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5%、32.4%和42.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上升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8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2014年全县常住人口26.94万人计),全县人均生产总值为20422元,(按2014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325美元),比上年增长14.3%。
2.1.2 农业
农业生产规模持续壮大。全年农业实现增加值9.05亿元,比上年增长8.88%。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65万公顷,比上年降低1.1%;中草药材作物种植面积0.2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27.9%;茶叶种植面积0.2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8.9%。全年粮食产量11.15万吨,比上年增长4.5%。小麦、烤烟、中药材、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产量较快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19.1%、49.6%、149.4%、66.8和18.0%。
林业稳步发展。全年林业增加值0.41亿元,比上年增长8.5%。主要林产品产量较快增长,核桃、板栗、花椒等产量分别为12吨、245吨和35吨,比上年增长20.0%、34.6%和133.3%。
畜牧业增长平稳。全年畜牧业增加值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肉类总产量17400吨,与上年持平。其中,猪肉产量13772吨,下降1.7%;牛肉产量1921吨,增长1.3%;羊肉产量514吨,增长61.6%;禽肉产量759吨,下降2.6%。牛奶产量3146吨,增长28.1%。禽蛋产量596吨,增长5.7%。年末生猪出栏167703头,增长0.6%;生猪存栏136277万头,下降2.2%。
2.1.3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增速加快。全年工业总产值为119.28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总产值9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5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8%;2000万元以上增加值1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图2-2:2011-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0万元以上)及去增长速度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14种,占产品总数的比重为70%。其中,石灰石、机制纸及纸板、砖、日用玻璃制品、石墨及炭素制品、铁合金、电子元件等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249.9%、22.2%、69.3%、60.9%、34%、35.1%和102%。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资质内建筑企业总产值4.25亿元,比上年增长95.27%。
2.1.4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6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62亿元,增长48.7%。
2.1.5 国内贸易、旅游
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10.03亿元,增长14.0%;乡村消费2.85亿元,增长12.7%。
全年区域经济活力增强,主体市场基础发展情况较好。全县个体工商业年末从业户数10296户,比上年增长26.3 %,从业人员13393人,增长24.6 %,注册资金39044万元,增长 35.9 %。私营企业2260户,增长108.1 %,从业人员33326人,增长99.3%,注册资金681740万元,增长 99.4%。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400.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06%,实现旅游总收入27.6 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
2.1.6 交通运输和邮政通信
2014年末,交通设施日趋完善,全县县内公路通车里程1518.4公里,等级公路里程882.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5.2公里(含在建至平塘9.7公里)。全年共完成客运量737.3万人次,旅客周转量9727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5%、55%;货物运输量427万吨,货物周转量94940.2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0.3%、60.5%。完成县乡道堤等改造20.74公里,建成通村油(水泥)路355.3公里、新增58个建制村通油(水泥)路,建制村通畅率达73.4%以上。全县已建成乡镇客运站达11个,农村客运站 94个。
邮政电信业发展平稳。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833.53万元,比上年增长20.9%。电信业务收入13271万元,比上年增长21.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万户,下降17.65%。移动电话19.97万户,增长4.66%。互联网用户1.79万户,增长4.68%。
2.1.7 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63876万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国税完成16983万元,增长24.04%;地税完成40266万元,增长40.43%。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33337万元,比上年增长14.61%。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完成 26123元,比上年增长 36.2%;非税收入完成7214万元,比上年下降27.1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是1237 元和 6195元,比上年增长 12.45 %和7.25 %。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县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6.06%,比上年下降0.72个百分点。
全县公共财政支出完成166906万元,比上年增长8.93 %,其中科学支出、节能环保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幅度较大,分别增长72.66%、41.31%、40.71%。
2.1.8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计生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14年我县期末户籍人口36.08万人,期末常住人口33.69万人(计生部门口径)。全年全县出生人口3723人,出生率为10.03‰;死亡人数2281人,死亡率为4.31‰;人口自然增长率3.21‰;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83。
年末户籍人口34.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82万人,非农业人口4.15万人。(公安部门口径)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68元, 比上年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083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1.94平方米, 增长6.42%。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29元,比上年增长13%;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7027.97元,增长16.0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5.06平方米,增长3.85%。
2.2 投资发展环境
围绕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新型工业新区、商贸物流中心、休闲宜居城市“四个定位”,大力实施外向带动、工业强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就业富民“五大战略”,建立大学城、经济开发区、麻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黔南现代农业产业(扶贫)园区、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园区、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一城六区)“七大平台”,着力打造冶金建材产业基地、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机械及零配件产业基地、食品加工产业基地“四大基地”、贵州南部商贸物流集散中心、贵州南部旅游集散中心“两个中心”。
按照“50年不落后”的发展定位把规划建设成为贵州南部明星城镇。“一城六区”规划面积达205.5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41.6平方公里。经济开发区、大学城、麻尾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列入贵州省“5个100”重点工程(重点打造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旅游景区)盘子,麻尾工业园区列入省“煤电钢”一体化工业园区规划。
高新区获州批复为州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验区申报州级实验区和州级特色农业示范区有序推进。正在积极争取在经济开发区建立保税区,在麻尾工业园区建立保税仓库。通过重点发展新能源、冶金、建材、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劳动密集型产业、休闲娱乐、宜居养生、绿色食品开发、旅游开发等招商领域,坚定不移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全力推动加速发展、赶超跨越。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建议书、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商业计划书、
立项申请书、
安全评估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