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1、生态科技农业成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方式
生态科技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生态科技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将加强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以及循环化、立体化、无害化的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技术的推广,促进生态科技循环高效的农作制度的建立。
同时,生态科技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2、生态科技农业成为保护农村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农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紧缺与消耗加大的双重挑战,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3、建设现代科技农业,完善农业生态循环,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
发展现代科技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2004年至2009年中央连续以六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而建设现代农业,完善农业生态循环,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如何应对诸多挑战,谋划发展对策,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发展生态农业意义深远,形式紧迫。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总之,生态科技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减少农业自然灾害的危害,而且直接创造农业经济效益。推行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项目建设区位优势明显
1)区位优越。是省会辐射皖北的“桥头堡”,合淮同城化的“承接地”。县域南部一区三镇为北部组团,486平方公里处于北二环、北三环之间,阜阳路高架、蒙城北路、淮南北路、新蚌埠路等十条城市快速通道直通市中心。淮南铁路纵贯县境,与京沪、宁西、京九等铁路相通,京福高铁、商合杭高铁在县域设有2个客运站,全国唯一。乘高铁,30分钟可达南京,1小时到杭州,2小时到上海、武汉,3小时到北京、福州。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合徐高速、合淮阜高速、滁淮高速、北三环高速形成覆盖县域 “井”字型高速网。空港近在身边,距4E级新桥国际机场仅15分钟车程。
双墩镇扼守安徽省会北大门,是现代化滨湖大城市“1331”战略北部组团的核心区域。
2)规划优势
随着“1331”组团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强力推进,北城区正在按“一年打基础,三年见雏形,八年基本建成”的目标加快建设,位于北城核心区的双墩镇紧紧围绕“庐州北翼、水绿新都”总体定位,突出“制造之城、宜居之城、休闲之城、商贸之城、生态之城”的主题功能,加快镇区向城区转变进程,在发展载体和产业形态上开辟新的广阔空间,对打造区域性特大城市新亮点发挥更为强劲的带动辐射作用。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生态失衡的巨大压力,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的问题日显突出,永续发展战略已逐步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与潮流。把传统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通过近年的发展演变,现已被看作是实施永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发展生态农业、建立生态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生态农业是将农业发展成为一种“食物网”的循环型生态农业系统。在该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形成一种高效、联动式的循环经济体系,使无机环境、动植物以及土壤之间形成闭路式能量和物质循环系统。在我国,正是循环农业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使得发展循环经济逐渐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项目实施是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需要
国家将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科技型农业,加快发展以园艺产品、畜产品为重点的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探索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高信息化、优质化和品牌化水平,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本项目着力打造生态种植,特色水产养殖、集生态农业、智能农业、现代科技农业于一体科技创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将形成农业循环经济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并树立自身品牌,实现高效农业和产业化建设。
3、项目实施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
发展现代科技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生态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比较脆弱,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农业投入产出比低,农业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提倡发展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生态农业在我国将迎来大发展。
本项目的建设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态科技农业,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4、是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
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集约化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传统农业的一家一户分散、高耗、低效且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生产形式已渐渐不适合现代农业的要求,农民迫切希望有一种快速、低耗、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出现,农民也迫切需要在资金、信息、科技方面得到支持与引导。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不仅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示范,而且也吸引了城市居民到此一游。城市居民到农村乡间旅游观光,会带去大量的科技思想、市场信息和文明生活方式,既可促进农民素质提高,也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示范园区内的高效农业也能吸引城镇居民到此投资,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此外,这还能促进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具有建设必要性。
正是在相关政策的要求下提出的,项目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汇聚了经济、旅游、文化、学术、科研、教育、农业、休闲观光等领域。项目建成之后将成为一个现代化旅游观光景点,“产、学、研、游、观”示范基地,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更好的推动乃至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2.1 规划指导思想
本项目将以“市场导向,政府引导,突出特点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按照“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基本方针,准确把握现代科技农业及旅游业的重大发展的机遇,以农业生态文化为主体,把众英诚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提升改造传统的农业产业,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的窗口,国内一流的高档优质无公害植物供应基地和展示当地农家风貌和民俗风情的观光休闲胜地。
同时,本项目通过实施生态科技带动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旅游功能,利用马庙岗、朱老家两个生产队村村推进政策,将农户现有的民房返租回来,重新改建成共享农庄,生态民宿,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丰富旅游业内涵,拓宽旅游业发展领域,实现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的有机结合,形成旅、农共生发展的新型高效产业,带动和促进双墩镇乃至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2.2 循环农业发展分析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循环经济在保护环境和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理念的循环农业将是世界农业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该文就国内、国外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系统而全面地分析、归纳了循环农业的兴起、成长、发展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为循环农业的发展和完善起理论支持作用。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农业转变进程中,农业的增长方式正面临着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转变。农业要实现持续发展,重要的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循环农业。循环农业的兴起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它将是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的一场革命。它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为资金、技术在耕地上的集约利用创造条件。
2.2.1 循环经济的概况
循环农业(也称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讨论循环农业的发展趋势不能不首先追究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常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要求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它打破了传统工业社会的由“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废物排放” 的线形流程组成的开环式经济模式,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验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发展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范围内。
图2-1:循环经济路径
2.2.2 循环农业的由来
“循环农业”一词于2002 年首先由陈德敏提出。然而,他只是对循环经济做了一些介绍,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真正正式提出“循环(型)农业” 概念的应是2004年的两篇文献:郭铁民认为:“循环型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周震峰的定义:“循环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以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比较两者不难发现:前者过于强调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过去的生态农业并没有本质区别;而后者考虑到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保障经济能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这一理解显然向循环经济的含义迈进了一大步,但表述上还可以更加完善一些。
2.2.3 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加大农业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努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取得了积极成效。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增加值达6500亿元,同比增长33.55%;2014年,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增加值达8645亿元,同比增长33%。
2015年1月6日,农业部在新闻发布会上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我国目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现状:
一是农业环保和农村能源工作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截止2017年已建成由2个国家站、33个省级站、300多个地级站和1700多个县级站组成的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体系;建成由1个国家级、41个省级、343个地市级、2675个县级和9976个乡级机构组成的全国农村能源管理推广体系,成为农业环境监测与管理、污染防治和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坚实力量。
二是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取得新突破。启动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建设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示范区和开展禁止生产区划分试点工作。
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再上新台阶。在全国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动态变化;在太湖、巢湖、洱海和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建设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
四是农田残膜污染防治迈出新步伐。在甘肃、新疆等10个省区180个县实施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新增残膜加工能力8.1万吨,新增回收地膜面积3400多万亩,初步构建了地膜回收加工体系。
五是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得到新提升。先后两批建设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0余个,带动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500多个,建成生态农业示范点2000多处,连续多年实施了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
2.2.4 循环农业发展前景
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型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河北循环农业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和体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事关广西农业的长远发展,是广西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战略性课题。近年来,河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发展模式粗放、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消耗大、污染加剧等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2.3 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市场分析
科技农业示范园区是旅游市场中的一种新产品,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组合旅游产品,以引起旅游消费欲望,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以及参与新型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活动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简称科技观光农业。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项目,科技观光农业这一旅游新产品不仅日趋活跃,而且日渐显示出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在我国发达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农业地带开展的“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观光农业旅游(或乡村旅游)已搞得红红火火。游历了名山大川的都市旅游者,在农业旅游中找到了一种真正接近自我回归自然的乡土感觉。观光农园以其山清水秀,花果满山,鱼跃禽鸣,凉亭竹棚农耕景观,从另一方面圆了许多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以农业生态的独特魅力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
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对于缓解目前农村经济难以突破的几大矛盾,都有不俗的表现:
(1)能够解决农民增收难。生态科技农业园产品,大多都在当地销售,农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现金收入,而且可以最直接地得到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对产品进行开发或改进,实现增收。项目园区的产品是丰富多样的,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大小批量都有市场,小规模的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方式在生产作为加工业原料的农产品时无法显现优势,在这里却可以大显身手,各显其能。
(2)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现在,大多数农副产品都供大于求,追求品质成为主流。项目园区以发展地方特色品种为主导,这些品种往往产量相对较低,不为人们重视,一些传统优良品种近乎消亡。农业示范园园能够发扬传统品种和传统栽培技术之长,生产“有滋有味”的农产品。由于生态保护的需要,科技农业示范园拒绝使用有害投入品,这样一来,农民无论在选择品种还是选择生产方式上,品质成为惟一目标,其产品大面积实现绿色无公害生产。
(3)可结合当地政府相关扶贫政策,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在工农业产品都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是最大的出路。而在农村地区,科技农业示范园应该是最大的第三产业。旅游业具有关联度高的特点,对一二三产业均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增收4.3元;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社会就可新增5个就业机会。
本项目的日常运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提供服务,通过项目的建设可直接为社会提供300个工作岗位,间接提供上万个新工作岗位,为当地社会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同时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对的全方位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三、项目市场分析
3.1 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3.1.1 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按照上规模、上档次、高水平、高效益的项目建设原则和布局合理、基地稳定、设施配套、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总体要求,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统筹兼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和品牌效应,挖掘企业市场、技术、管理等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引入现代农业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农业产品标准化、经营企业化、布局区域化、管理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领先长丰的科技农业示范园区。
2016年,在国务院、国家旅游局、其他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下,国内农业蓬勃发展,健康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全域农业百花齐放。2016农业循环经济正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
3.1.2 农业市场需求旺盛
未来几年间,生态科技农业市场将会进一步发展,随着产品需求的进一步加强,本项目各类产品将会面临更大的市场需求,项目市场空间将大幅增长。因此,项目建设不存在明显的市场风险。
3.2 我国休闲旅游行业发展
3.2.1 休闲农业的相关概述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图3-1:休闲农业的五种模式
3.2.2 我国休闲农业行业规模分析
截至2014年底全国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0.5亿人次;2015年全国各类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11亿人次。
图3-2: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人次规模
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日渐扩大、发展内涵不断提升、发展方式不断转变。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4100亿元。
3.2.3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农村基础条件的改善为休闲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多年来,中央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特别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水平、人员素质和人居环境都得到极大提高和改善,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闲暇时光的增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时间保障。《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已经颁布实施,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随着国家对法定节假日的不断优化调整,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全年法定节假日增加到115天,特别是三天以内的假期占101天,最适合进行低价、短途、短时的消费,休闲农业势必成为消费的主战场。
各方主体的高涨热情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广大农民通过经营休闲农业和为休闲农业提供配套服务,实现了就业增收,得到了实惠,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地方政府看到了休闲农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效果,更看到了休闲农业对于农民安居乐业、市民放松身心、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发展热情同样高涨。工商资本着眼于休闲农业较高的效益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投资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3.2.4 我国休闲农业市场规模预测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选择到农村度假,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到2020年,休闲农业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休闲农业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将接近7665亿元。
3.3 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
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一股新的旅游风尚,其进入中国市场已经多年了,但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造成其发展缓慢的原因繁多且复杂。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正在被大多数热爱旅游的人们所追捧。久居喧嚣都市的人们,每日生活在灰蒙蒙的天空之下,连呼吸纯净的空气都变成了一种奢望,这时便催生了都市居民对田园乡村生活的向往,这时便催生了都市居民对田园乡村生活的向往,那湛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对他们非常具有吸引力。于是,乡村旅游业逐渐兴起,并被大众逐渐接受、认可及欢迎。
3.3.1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设计和组合旅游产品,集观光、游览、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而真正意义上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
我国的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在20世纪50年代才初见萌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是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的产物,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双向作用的结果,经过30年左右时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底,中国内乡村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全部游客人数的1/3,旅游收入高达3200亿,全国乡村旅游接待点(农家乐以上)逾200万家,带动3000万农民受益。
在我国乡村旅游大发展的进程中,示范单位的带头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在2011年4月,农业部认定并公布了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村、天津市静海县西双塘村、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江西省井冈山市菖蒲村、山东省荣成市西霞口村、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贵州省贵定县音寨村、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纳斯景区禾木村、大连市金州区石河村等10个村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旨在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国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有了这些带头单位的作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的乡村旅游属于政府主导,民间积极参加与投资的形式存在,乡村居民参与投资,利用自家院子来提供旅游资源,一般做成农家乐的方式是最为数量众多的一类。少数的是依托于各大自然风景区周边的休闲度假庄,主要以体验自然,观赏自然,参与自然的方式来经营。以国内的游客为主,尤为旅游地周边的城市游客为主,一般的旅游周期是2-3天,消费适中,能被一般大众所接受。
3.3.2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1、地方政府主导的力度明显加大 已把乡村旅游纳入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旅游业全新的增长点着力扶持和培育。一些地方还出台专门政策,扶持乡村旅游发展。
2、投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乡村 旅游在起始阶段,一般以一些有一定实力、一定专长、意识比较超前的农户自发组织开展为主。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日益矿大,投资主体趋向多元。既有农垦个体或合伙经营,也有村集体投资经营,一些较有实力的公司、集团等城市资本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开发。
3、乡村旅游开始注重追求产品的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第一批从事乡村旅游开发者大多已完成了原始积累,他们一方面要求开创更大的事业,一方面已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必然要求把乡村旅游事业做大做强。而新介入的投资者,一般实力较强,他们想要在新一轮竞争 中占据后发优势,起点必须高,并采取错位竞争的策略。
3.3.3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前景
农村基础条件的改善为乡村旅游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多年来,中央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特别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水平、人员素质和人居环境都得到极大提高和改善,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闲暇时光的增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时间保障。《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已经颁布实施,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随着国家对法定节假日的不断优化调整,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全年法定节假日增加到115天,特别是三天以内的假期占101天,最适合进行低价、短途、短时的消费,休闲农业势必成为消费的主战场。
各类投资主体的高涨热情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广大农民通过经营休闲农业和为乡村旅游提供配套服务,实现了就业增收,得到了实惠,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地方政府看到了休闲农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效果,更看到了休闲农业对于农民安居乐业、市民放松身心、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发展热情同样高涨。工商资本着眼于休闲农业较高的效益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投资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3.3.4 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规模预测
当前,越来越多的城里人选择到农村度假,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到2020年,乡村旅游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规模将接近7665亿元。
3.4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3.4.1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需考虑的因素
本项目在进行目标客源市场定位时,应充分考虑下列因素:
1、旅游需求
包括家庭结构、人均收入、文化水平、旅游欲望与偏好等要素。一般来说,人口多,人均收入高、增长快,且旅游欲望强烈,则旅游需求大,从而旅游市场客源充足。
2、旅游消费特点
不同的潜在的旅游者,由于其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性格、文化背景、习惯等的不同,其旅游消费的特点业存在着差异。
3、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人们为何被吸引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是因为那里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某些他们在自己住所或其他地方不能得到的东西。
1)旅游资源品质: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越有品味、越有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
2)区位条件:包括空间距离、交通条件等因素。一般来说,在收入和交通条件既定的情况下,距离较近的旅游区能吸引较多的客源,距离较远的旅游区则相反。交通条件是游客可达性的前提。交通越便捷,可达性越强,则越能吸引旅游者,客源市场就会扩大:否则,客源规模就会受到限制。
3)服务设施、服务水平和制度环境的供给能力:服务设施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无疑是影响旅游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而它是吸引游客的条件之一。除此之外,目的地的管理制度建设、管理工作效率、安全保障、旅游环境等,都是影响客源地市场的重要因素。
4)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会形成争夺客源的竞争局面,游客会被分流,进而影响客源规模。但在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异质化的情况下,不同特色的旅游项目难以被替代,就会形成互补关系,这有利于客源的聚集和规模的扩展。因此,要求旅游区建设项目富有创意,旅游产品应突出特色,突出亮点,以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5)品牌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全新的风景,时尚、崭新的模式,光明的远景。
(1)新品牌的实施
①打造一个专业化、科技化、新时代的农业休闲旅游品牌。
②加强农业休闲旅游活动的推陈出新。
③加强品牌的差异性。
(2)品牌核心理念
一样的休闲,不一样的感受;
一样的服务,不一样的质量;
一样的度假,不一样的生活;
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境界。
提出在项目的任何个人都是一道风景的品牌理念。导入CIS,建立导入统一的品牌声音、品牌行为、品牌视觉形象、品牌标准等等。
3.4.2 目标客源市场的定位于选择
1、客源市场区域分布定位
项目目标客源市场的定位不应是单一目标,而应是多目标的;不应是固定的,而应是动态的,随着客源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将周边市县等地定位本项目的一级客源市场。本项目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可与这些旅游景点相互结合,加上本项目的旅游主题特征优势,倘若组织得当,旅游线路安排合理,形成一条境内游线路,在现有景点热线的带动下,必将有更多的游客来访。以本项目为中心,方圆300公里的范围覆盖了众多城市。这些城市游客均能便捷的到达本项目所在地,将这些城市作为二级客源市场。
根据以上分析,初步预测一级市场占60%、二级市场占40%。
2、出游动机和出游目的定位
近期应定位于农业休闲旅游市场;中、远期定位逐步扩大到自然生态旅游、户外运动休闲游及其它客源市场。
根据目前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中对游客出游动机和目的地调查,以休闲度假为出游日的游客最多。因此近期内应继续发展节假日休闲度假旅游稳固已有的客源市场。
中远期随着项目区业态的深度开发与发展,其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品牌特色更为明显,在此基础上,自然文化体验、运动休闲等客源市场将随着项目的建设完成来逐步开发。
3、游客年龄结构定位
近期及中远期都将主要定位于中青年及儿童市场。旅游既要有经济实力,又要有时间、激情和精力。因此,旅游活动主要是中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最具有开发潜力。根据其它景点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前往当地旅游的游客以15—55岁年龄段的游客最多。该景区的旅游资源特色能够满足这部分人对环境的要求。
上述目标市场定位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的,是一种立体型的市场定位。根据这些市场定位的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措施,将上述潜在的目标市场变为现实的目标市场,既定的战略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综上,本项目市场定位是以及其周边市场为主,以周边城市市场为辅。
3.5 项目区市场规模预测
3.5.1 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根据项目建设计划情况,将对未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模做出预测。对项目区未来农业循环经济规模预测时,应充分参考以下因素:
1、市场发展的促进因素:
1)大型项目的启动效应和项目区的全面开发建设。
2)新的宣传和市场推广带来的项目区知名度的提高。
3)市场发展的抑制因素:
3.5.2 旅游消费水平预测
旅游消费水平的预测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项目现状。
2、主要客源地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高低。
3、项目开发战略、建设情况以及主要景观的生命周期变化。
4、旅游消费构成比例随时间的变化。
5、社会上旅游消费热点的变化。
6、不同类型旅游者之间消费水平的差异。
根据项目的景点战略部署,项目在新建并投入运营的前两年,由于新建项目知名度低,其功能尚未完善,游客人数不会很多,而且游客消费水平提高缓慢,旅游收入增加不明显。
3.5.3 游客规模预测
根据旅游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分析,综合考虑市场定位和各规划期的发展要求,对其游客规模年际变化做出预测。预计项目建成后年平均接待游客量可达50万人次。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建议书、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商业计划书、
立项申请书、
安全评估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