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99-707
当前位置:

太阳能光伏电站暨光伏农业互补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8-12-12 09:22:16

导语1 3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1 3 1 项目建设背景就目前全世界的能源消耗来看,传统的石化能源正在一天天的减少,同时全球还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为此,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

1.3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就目前全世界的能源消耗来看,传统的石化能源正在一天天的减少,同时全球还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为此,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当前既可获得能量,又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能源将近76%由煤炭供给,这种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已经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大量的煤炭开采、运输和燃烧,对我国的环境已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落实国家制定的“开发与节约并存,重视环境保护,合理配置资源,开发新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的方针。大力开发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是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光伏是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新型发电系统,光伏大棚棚顶由太阳能光伏组件和薄膜组成。光伏电池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产生的直流电会储存到汇流箱中,再通过电缆传输到并网逆变器,转换成交流电升压之后,并入国家电网成为生活用电。
光伏发电板在发电过程中不消耗任何能源、不排放有害气体,有效利用大棚棚顶,无需额外占用土地资源,将农业生产和发电两者巧妙结合起来,既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又实现了光电转换,创造了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下,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国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以农光、渔光、风光等多能互补方式来建设光伏电站,其项目具备经济性和推广性,有助缓破解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瓶颈,大有“助燃”国内光伏应用市场之势。项目农光互补、畜光互补、菌光互补、菜光互补组合电源点的新模式,既优化了光伏电能质量、避免了“弃光”,又提高了电网的调节能力和送出电线的利用率。
农光互补也称光伏农业,是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无污染零排放的特点,与高科技大棚有机结合,在大棚的部分或全部向阳面上铺设光伏太阳能发电装置,它既具有发电能力,又能为观赏牡丹、农副产品、食用菌种植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本项目以种养植示范基地(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运营,将充分将农业大棚与光伏农业结合,带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真正做到低碳、绿色和循环农业。
由此可见,本次的建设符合国家农业及农光互补产业发展规划,属于国家鼓励发展项目,其建设势在必行,该项目将成为在农业种养植及光伏农业结合发展方面项目建设的又一突出贡献。项目建设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展与应用前景均十分广阔。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农业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2004年至2015年中央连续以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而建设现代农业,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如何应对诸多挑战,谋划发展对策,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义深远,形式紧迫。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因此,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本项目以种养植示范基地(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运营,将充分将农业大棚与光伏农业结合,带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真正做到低碳、绿色和循环农业。
2、顺应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当前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机遇难得。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科学的农业生态模式,选择科技含量高的优良品种,生产无公害的粮食、果蔬、畜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已成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的基础上达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项目选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民素质较高,有一定种植产业基础,交通便利的地区,建设生态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是符合当地农业产业政策的。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不仅顺应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将为市场带来更多绿色生态农产品,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生态食品的极大需求。
3、实现农业生产与光伏发电相得益彰的需要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光与光伏发电需要不同的光波,光伏日光温室能够实现发电种植两不误。由于太阳能电池组件会造成一定的遮光,每个大棚可根据不同农作物对光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装机容量设计,满足植物光合作用对光的需求。如苦瓜,生长过程中对透光度要求不高,可使用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多安装电池组件,提高装机容量多发电;光照要求高的五彩椒、番茄等茄果类蔬菜,则覆盖透光性好的改良太阳能电池组件,降低装机容量,增强透光性。
太阳能电池组件还能阻隔部分紫外线,反射昆虫繁殖需要的蓝紫光,可有效减少种植作物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种植作物品质和产量,是利用高新科技打造绿色生态农业的新模式。夏季,受高温影响,大部分保护地种植作物在6-9月份无法正常成长。传统大棚夏季棚内温度达50℃以上,大部分种植作物无法成活,只能种植两茬。光伏大棚的优势在这里进一步体现:由于棚顶的光伏发电板减少了紫外线对作物的破坏,光伏大棚的农作物品质和产量也优于传统大棚。而光伏大棚在冬季能防止棚内热量向外辐射,减缓夜间温度下降,达到保温的效果,免去了草帘覆盖这一工序,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以此达到种养植和光伏双重收入。
4、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光伏产业成本的需要
传统方式建设光伏电站,一般为工业用地,成本高且不符合政府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而利用农业大棚顶部建设光伏电站,不额外占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环保农业趋势。太阳能发电是一种环保发电方式,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在配套基础设施、贷款等方面提供扶持。对于设计寿命达30年的光伏大棚来说,利润回报期更长远。
5、降低大棚维护成本,提升生态种植经济收益的的需要
大棚顶部是光伏电池板,可以抵抗10级大风,经受暴雨、冰雹等恶劣气候条件,经久耐用,省去了每年更换薄膜的麻烦,降低了劳动强度。光伏大棚使用寿命达30 年,可省去每年换棚膜的大笔费用。光伏大棚的电可并入国家电网出售,使传统大棚的产量和效益提高一倍以上。光伏大棚恒温效果好,尤其是夏季,光伏板遮荫情况下,可以比普通大棚多种一茬,有效提高彩色玉米、有机蔬菜等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保证玉米、果蔬等产品的四季生产和周年供应,收益比普通大棚翻番。
同时,光伏大棚进行生态种养植,不仅能获得同样的生态种植收益,同时每年又能增加一定的发电收入,真正实现了循环生态种植和发电双赢。为新型循环生态种植和太阳能发电相结合提供了示范参考,具有很大的推广意义。
6、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益的需要
光伏初期建设要大规模向农民流转土地,农户将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农民除了获得流转土地的租金以外,公司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工作岗位,解决“40、50、60”年龄段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农民不用远出打工并有较好的收入。
本项目建成后,将可直接为当地900人提供就业机会,吸收下岗职工与闲置人口再就业,可促进当地经济和谐发展;此外,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当地种植、农产品加工、食品、旅游、运输及其他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为当地农民提供示范技术,可有效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因此对于当地经济创收、农民创收益均有一定的发展意义。
1.3.3 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可行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实施已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部署启动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围绕现代农业、城镇化、环境治理、健康养老、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瓶颈制约,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强化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基础前沿科学研究。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若干国际创新合作平台。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2016年中央《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
根据《意见》突出强调“农业绿色发展”的指示精神,我省大力支持农业绿色发展。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优质的种植品种大面积的推广,彩色玉米、有机蔬菜、辣木、铁皮石斛、以其独特的风味越来越接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们公司规划种植的项目已经供应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各项种植开发具有广阔市场发展前景。
3、《关于征求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意见的函》指出:
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具备场址,资源、就近接入、就地消纳等建设条件的地区推动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全面开放建设,形成多元化的分布式光伏利用市场。在全国范围重点发展以大型工此园区,经济开发区、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为主要依托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充分利用具备条件的农业设施、闲置场地等扩大利用规模,逐步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探索移动平台光伏发电系统、移动光伏供电基站等新型商业利用模式。
到2020年,累计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规模7000万千瓦:
(1)重点在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岸和珠三角经济区等省区新增建设单个规模不低于10万千瓦的国家级分布式光伏示范园区50个;
(2)鼓励各省建设单个规模不低于5万千瓦的省级分布式光伏示范园区200个;
(3)在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等地区推广建设光伏新村100个;
(4)在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加快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力争覆盖特困户家庭、扶贫规模达到500万千瓦;
(5)在中东部地区进一步探索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移动光伏供电系统等新型发电技术市场,累积规模达到200万千瓦。
有序开展光伏电站建设:重点在资源条件好的西部地区,具备大规模接入和本地消纳能力的地区,结合外送通道规划,有序建设光伏电站基地,确保光伏电力消纳。在中东部地区,结合土地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治理等,适度建设光伏电站项目。到2020年、光伏电站累计规模达到800万千瓦。
4、《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5、项目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
《计划》提出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并举,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幅增加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幅减少能源消费排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有序推进光伏基地建设,同步做好就地消纳利用和集中送出通道建设。加快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稳步实施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加强太阳能发电并网服务。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到2020年,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左右,光伏发电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
6、近几年国家频繁颁布了与光伏发电有关的政策,从这一系列政策内容来看,国家扶持光伏行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明确,且随着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包括规划发展目标、补贴标准、补贴期限、资金来源在内的一系列扶持光伏发电行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完善,为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因此该项目立足生态种养植示范及农光互补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增收并促进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光互补产业的发展,当属政策大力扶持项目之列,具备政策可行性。
二、技术可行性
本项目以高科技技术为先导,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有机农产品种养植及光伏大棚技术和设备,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由多名农业种植专家及太阳能光伏领域专家亲自主持研发和指导,在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不懈追求更高质量。项目建成后将紧跟国内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脚步,不断缩短技术更新周期,对施工各环节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本项目技术水平的先进地位。
4、选址可行性
该项目选址,属暖温性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平坦,水陆交通方便,为生物繁衍生息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适合大面积发展现代实施高效农业。针对项目区实际现状,小的农业种养植无法满足当地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彰显本项目在节地、节水、节能和生态循环发展的综合效应,只有通过建设联栋抗风大棚种植,大力发展大棚高效农业经济。
4、管理可行性
本项目将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专门组建机构及经营队伍,负责项目规划、立项、设计、组织和实施。在经营管理方面将制定行之有效的各种企业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制度,确保本项目按照现代化方式运作。
项目公司自成立以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及运作模式,公司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本项目项目的实施可有效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及农光互补一体化产业快速发展,带动项目当地就业,带动农民致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社会效益显著。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良。但是,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增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人口生育模式发生转型,人口和农村劳动力供给从剩余转向短缺,农业和工业、农村与城市之间争夺劳动力加剧,农业投入出现重大阶段性变化,农作物用工成本增加、单位用工量减少、机械投入大幅增加。农业要素投入的变化,使农业土地生产率增长趋于平缓,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中国农业正在经历以劳动密集投入为主,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传统农业类型向以机械化投入为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农业转型。
最早的宏观战略研究重要集中在对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生态农业的定义、内涵、理论以及技巧系统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围绕生态农业与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展道路及对策等问题的研究。经过学者的讨论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首先,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是必定趋势,发展生态农业对荒野化治理、脱贫致富、食品安全、资源合理利用、土壤质量变更、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应对参加WTO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大意义。其次,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寻求目标是既要保证生产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要掩护和建设好农业生态环境。因此,中国生态农业本质上是生态与经济高度和谐的生产系统,是综合农业,其基础特点是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和可持续性。再次,生态农业评价系统是衡量生态农业建设程度的基础和手段。目前主要从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构建指标系统,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生态农业的效果等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法已经能够成为大家所认同的一种最广泛的方法。评价指标系统重要包含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最后,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将朝着中国特点的现代化、市场化、知识化、生态化、可持续化相互融合与和谐的方向发展。
2.2 我国农光互补产业发展意义分析
能源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常规能源正在一天天的减少,全球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
图2-1:项目世界常规能源开采一览图

为此,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最佳能源之一。
图2-2:项目雾霾污染图
 
雾霾等环境问题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敲响警钟;未来,太阳能源将稳步增长,成为主流能源。
图2-3:世界能源消费趋势图

光伏是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新型发电系统,光伏大棚棚顶由太阳能光伏组件和薄膜组成。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产生的直流电会储存到汇流箱中,再通过电缆传输到并网逆变器,转换成交流电升压之后,并入国家电网成为生活用电。
图2-4:光伏发电优势

光伏发电板在发电过程中不消耗任何能源、不排放有害气体,有效利用大棚棚顶,无需额外占用土地资源,将农业生产和发电两者巧妙结合起来,既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又实现了光电转换,创造了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2.3 我国农光互补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光伏农业大棚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的电能转化为植物生长需要的光合有效辐射能,既满足了植物生长的需要,又实现了光电转换,增加了电力。“光伏农业大棚”转变以往大规模太阳能发电的区域概念。由于我国中东部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传统上将大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建设的关注点放在我国西部地区。“光伏农业”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同时,使大规模太阳能发电成为可能,这个现实有望改变人们对大规模太阳能发电区域布局的认识。“光伏农业大棚的开发,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重要作用。
目前,在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的补贴政策下,利润似乎有一定保证,但电网接入仍不够便利和快捷。电网企业的接入条件虽然改进了许多,但便捷性等仍然需要提高,某种程度上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限制。比如说应该允许一个业主的多点接入、就近低压接入。目前一个项目只能给一个计量点,对于一个工厂的多个屋顶来说,几乎无法布置电缆。由此看来,有关政策的细节及执行亟需改进。环保与健康,成为人类关注的重点,光伏农业作为一个综合产物,必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
2.4 我国太阳能资源状况分析
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每年达170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我国地处北半球,南北距离和东西距离都在5000千米以上。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时以上,西藏日辐射量最高达每平方米7千瓦时。我国太阳能总辐射年总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5:太阳能总辐射年总量的空间分布情况

根据《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Q X/T 89-2008),以太阳能总辐射的年总量为指标,我国对太阳能的地域丰富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如下表所示:
 
表2-1:我国各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及分布

类型 地区 年日照时数单位:小时 年辐射总量:千卡/cm2·年
1 西藏西部、新疆东南部、青海西部、甘肃西部 2800-3300 160-200
2 西藏东南部、新疆南部、青海东部、广东南部、甘肃中部、内蒙古、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 3000-3200 140-160
3 新疆北部、甘肃东南部、山西南部、陕西北部、河北东南部、山东、河南、吉林、辽宁、云南、广东南部、福建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 2200-3000 120-140
4 湖南、广西、江西、浙江、湖北、福建北部、广东北部、陕西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黑龙江 1400-2200 100-120
5 四川、贵州 1000-1400 80-100
 
河南省年平均总辐射量主要在4300~5000MJ/m2之间,年平均直接辐射量在2000~3000MJ/m2之间。在欧洲,太阳年总辐射量达到3301.2MJ/m2(芬兰的赫尔辛基)以上的城市太阳能利用率都很高,河南省年辐射总量远远超过此值。
项目隶属于洛阳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日照时数为2181h,根据NASA参数表明,项目所在地面水平日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在6、7月较大,辐射值大于5kwh/m2/day,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3.9 kwh/m2/day。
2.5 全国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情况分析
2016年中国光伏和风电电价调整方案指出:三类资源区的上网电价分别为0.8、0.88、0.98元/千瓦时。四类资源区的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2016年下调至0.47、0.50、0.54和0.6元/千瓦时,2018年下调为0.44、0.47、0.51和0.58元/千瓦时。
2015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的《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中,光伏方面一类和二类资源区2016年的电价分别是0.9和0.95元/千瓦时,并在之后四年逐年降三分钱,三类资源区2016年的电价为0.98元/千瓦时,之后四年逐年降2分钱;陆上风电方面,从2016—2020年,一类资源区的电价分别为0.47、0.45、0.43、0.41和0.38元/千瓦时,二类资源区电价为0.49、0.47、0.45、0.43和0.4元/千瓦时,三类资源区为0.54、0.52、0.5、0.48和0.45元/千瓦时,四类资源区为0.59、0.58、0.57、0.56和0.52元/千瓦时。
本项目区属于国家三类资源区,按照1元/千瓦时计算。
2.6 项目主要产品市场需求前景
猪肉市场:我国当期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 年我国 城市化率达到 54.77%;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 1%,就意味着约 1,300 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直接推进城市消费,城市化是中国扩大内需的大潜力所在。我国城 镇人口 2012 年全年人均购买猪肉量 21.2 千克,而 2012 年农村人口全年人均购 买猪肉 14.4 千克。因此城镇人口的增加将显著增加猪肉需求。 C、我国猪肉市场需求规模 根据《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的预测,伴随人口增长、 收入增加和城市化进度将拉动我国猪肉消费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至 2020 年我 国猪肉消费量比十二五末增长 250 万吨,生猪产业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菌菇市场:食用菌是指高等真菌中可供人们食用的蕈菌,以其白色或浅色的菌丝体在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场所生长,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我国栽培的食用菌种类繁多,约为70-80 种,其中形成商品的约为50 种,年产20 万吨以上的有14 种,产量位居前六位的分别为: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针菇、双孢蘑菇、毛木耳,前六种总产量占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80%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食用菌产量和产值将分别达到5089.81万吨和3240.31 亿元。
有机蔬菜市场:随着现代人对食物安全的需要越来越高,无污染、无化肥农药残留的有机蔬菜遭到更多市民喜欢。有机食物被誉为“朝阳产业”,具有广大的商场。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宣告的一份陈说分析标明,在以前的10年间,在一些国家的商场上,有机农商品的销售额年递增率逾越20%。这与一些常规食物商场的停滞不前形成了显着的对比。有机蔬菜的培养讲究的是安全、天然的生产方式,可以极好地推动和坚持生态平衡。有机蔬菜无化学残留,口感佳,而且已被证明比通常蔬菜更具营养。由于我们对安全食物的需要日益剧烈,国内商场远景非常豁达。
2.7 项目产品市场推广策略
2.7.1 推广方式
1、广告方式:公司将选择有实力的广告策划公司,对项目产品进行新颖、细致的广告宣传,让客户充分了解项目产品的优势,并使之加深印象。
2、营销网络:公司将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将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保证客户购买的商品质量,建立24小时客户服务系统,随时为客户解答商品问题,达到客户购买无忧的标准。
3、业务员推广:公司将专门选取对产品充分了解、业务操作熟练、专业扎实,并具有高素质、高标准的人员组成业务推广小组,在部门领导的指导及安排下,对公司产品进行有效的业务推广,让公司产品能够逐步的深入大众。
4、政府与公共关系推销:公司将会与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合作,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对产品认可的基础上,借助他们的渠道来推广公司产品,使产品能够被社会大众快速认知。
5、网络营销:公司将会采取网络营销模式,建立真实、可靠、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的营销网站,将公司发展、产品、相关知识、新闻等展现给广大消费者,并将网络营销与实体销售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断扩大营销规模。
2.7.2 推广措施
1、高标准的建立企业、高标准的管理企业、高标准的质量追求,使企业提前具备国家优秀企业的标准。
2、设置营销专项资金,加强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做好宣传服务,维护好现有用户,通过技术交流推广会、宣传册、网络宣传等开发新的市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做自己的品牌。
3、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稳定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市场。加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及开拓新的市场,保持其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建立客户管理体系,实施客户精细化管理,强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保证客户满意度达95%以上。
5、探索与建立新的营销机制,探索多模式营销方式,引导客户开展多种形势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与公司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6、培训专职营销人员,完善营销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鼓励优秀营销人员拉开收入差距。
7、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培养“懂技术、擅营销、融客户”的营销人才。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扶持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立项申请书安全评估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