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水的需求逐步提升。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将面临着如何利用现有卫生信息化资源,为居民提供均等、可及、高质量的服务;如何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加强系统之间的业务协同能力;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创新,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如何创新服务模式,利用新的技术创新,促进健康产业链发展四个方面的巨大挑战。
1、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意见》表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重点在增加供给,核心要确保质量,关键靠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依法依规以多种形式投资健康服务业”;“加强医疗卫生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等养老机构的转诊与合作机制”;“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培育相关支撑产业,加快医疗、药品、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等方面。
此《意见》的出台,坚定了大健康产业的地位,明确了大力发展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的方向。
2、国务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
1)《意见》中提出“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构建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发挥全科医生作用,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增加城市公立医院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全科医生预约挂号和转诊服务号源,上级医院对经基层和全科医生预约或转诊的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
“完善与分级诊疗相适应的医保政策,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和支付比例差距”。
2)《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加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完善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动态更新的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完善技术标准和安全防护体系,逐步实现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和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业务协同,促进医疗卫生、医保和药品管理等系统对接、信息共享。”
“推进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全面实施健康医疗信息惠民行动计划,方便居民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共享检验检查结果、诊间付费以及医保费用的即时结算;加强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强化远程会诊、教育等服务功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3)《意见》中提出“强化医保支付和监控作用”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鼓励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付费方式”。
根据智慧健康项目,健康是优先推进的重点领域,要求“促进医疗便民信息服务。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完善基层卫生信息化平台。整合现有各类医疗服务卡,建设“居民健康卡”信息系统。在全面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发放居民健康卡。建成市级及旗县区公立医院与自治区三级医院、国家级知名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建成覆盖全市三级、二级公立医疗机构的网上预约挂号系统。”
3、国务院《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中要求,推动构建普惠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建设,普及应用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设具有随时看护、远程关爱等功能的养老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加快社会保障经办信息化体系建设,推进医保费用跨市即时结算。推进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居民健康卡、交通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和跨市一卡通用。
智慧健康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生工程,能为居民提供无微不至的健康关怀,能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无处不在的智能帮手,能为管理者提供高效智慧的管理手段。
4、2015年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
2015年8月,2015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暨两岸四地电子健康论坛在江苏苏州召开,大会以“融合 创新 发展——移动互联时代的医疗服务重构”为主题,为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和信息惠民工程,充分发挥学会作用加强国际、境内外交流与合作,引领人口健康行业信息化发展,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服务医改和增进百姓健康福祉提供支持。
会议上提出了国家卫生十三五规划的方向和趋势:
1)继续推进和落实国家医疗健康信息化顶层设计发展战略,继续落实国家关于“4631-2”的顶层设计的落地。
2)不断推进国家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
3)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强化个人隐私的保护。
4)提出十三五医疗健康信息化规划总体思路:
(1)继续落实“4631-2”的业务架构体系
(2)加强体制保障建设,包括制度、人财、投入等
(3)提升高度,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建立综合保障机制
(4)拓展广度,扩大试点、强化应用、缩小地区差异
(5)推进深度,面向公众、服务基层,普及和应用居民健康卡
(6)提高精度,数据利用、技术创新,推进精细化决策
(7)加大力度,组织领导、强化监管,加强效果监测评估
同时会议首次提出了互联网+医疗的概念: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包括通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的总称,从需求驱动、政策驱动、技术驱动、资本驱动四个方面,鼓励推进互联网+医疗的建设模式。同时从不同角色的诉求角度提出医疗+互联网的概念,鼓励从六大业务体系引入互联网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信息化水平。
5、国家卫计委《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是统筹人口健康信息资源,强化制度、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有效整合和共享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建设国家、省、地市和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以四级平台作为六大业务应用纵横连接的枢纽,以居民健康卡为群众享受各项卫生计生服务的联结介质,形成覆盖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含中医药机构)高效统一的网络。“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最终实现全国“一卡通”是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之一”。
目前,全国12个省份建立了省级信息平台,100多个地市和550多个县区建立了区域信息平台。内蒙古自治区区级卫生信息平台、呼伦贝尔、鄂尔多斯、赤峰等市级卫生信息平台也在建设中。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得到强化,我国传染病的直报系统已经全部建立起来,并已覆盖了各级各类的机构,其中包括88%的乡镇卫生院。居民健康卡发放与应用试点稳步推进,15省份部分地区和14家大型医院开展了居民健康卡试点。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国家已经组织完成150余项基本卫生信息标准制修订任务。
6、新技术与人口健康信息化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等新技术在人口健康信息化的应用已经实践检验,效果明显,并且飞速发展。云计算将成为人口健康信息化应用的主流模式,而且云计算中心将逐渐向大数据分析中心转型,数据将成为重要的资源被开发和利用,数据的巨大价值将得到体现。物联网、第三方支付、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应用将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真正融合起来,大大提升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使信息惠民落到实处。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有利于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
集聚和辐射能力是国家中心城市能级的重要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是,不仅要自身发展迅速、实力强大,还要具有强大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周边城市和区域网络联系的强度上。智慧城市的打造,不仅需要建设各种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形成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畅通的物联网络,更需要通过搭建各种网络平台与信息高速公路,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智慧化同步发展,提升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快速发展。
2、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智慧城市建设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契机。智慧城市所需的智能化基础设施,顶端的各种云制造等;中端的智慧水务、智慧电力、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微端的各种智慧金融、智慧安防、智慧楼宇等,都需要大量的高科技投入与产出,这意味着将促进大批电子商务、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要求加快重点领域的物联网建设,以促进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能源利用的智能化。这就必然会在城市管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等方面形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城市智能管理和服务体系,从而形成诸多领域的业态转型升级,进而催生出无数与信息化相互融合创新的新型业态。
3、有利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必然要求实现公共服务管理创新,建立智慧政府。智慧城市不仅是一种海量的数据状态及其相应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基础设施,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个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运行的基础性社会制度。政府是各种数据的最大占有者与整合者,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搭建各种网络办公平台,建立智慧政府,构建政府与社会对话沟通、信息交换的渠道,打开了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社会关注政府政策这两扇窗口。市民通过智慧政府可以及时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向政府进行反映,提出建议、发表质疑,真正参与城市社会治理。公务人员则通过智慧政府及其网络办公平台,建立起一套方便、智能、节能的办公设施和环境,为政府日常运作和常规工作进行提醒和安排,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4、打造智慧民生服务体系,提升重庆城市生活品质。
以亲民、便民为出发点,全面建设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社区等智慧民生服务体系,实现以人为本的精细化民生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打造重庆智慧民生工程。着重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应用、实时医疗影像等信息整合和共享为核心的数字健康工程;支持跨区县(自治县)业务办理、跨地区业务数据查询,完善跨地区医保费用结算管理服务办法;推动社会保障卡向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其他公共领域拓展应用,丰富社会保障卡在社保缴费、待遇支付等金融功能方面的应用。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建立多层次专业服务团队和加盟商服务团队,将各街道、社区和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纳入服务体系,实现老年居民远程服务、远程救济、远程健康监测、远程探视。以社区居民为中心,通过开发社区人、地、物、事、组织、空间等信息资源平台,制定标准统一社区智慧卡,将社区应用、支付、娱乐、缴费、养老等多种功能进行融合,在方便社区居民的同时,把智慧社区服务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1.3.3 项目建设意义
1、满足“信息惠民”的要求
在信息资源方面,注重基础资源整合,实现基础信息集中采集、多方利用,逐步实现医疗卫生计生公共服务事项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
1)终身健康档案管理:为居民建立“记录一生、陪伴一生”的电子健康档案,实现终身健康档案管理。
2)便捷的信息访问:通过信息化建设,利用SOA的设计理念,实现市(区)级社区横向联系,建立跨医疗、卫生计生等各部门的数据标准及交换体系。以“服务”方式实现各类行政业务的实现和共享,通过与市民网的集成,给居民提供便捷的信息访问渠道。
3)便捷的医疗服务: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分级诊疗、统一预约挂号、虚拟医院等医疗协同服务,减少居民重复检查检验所带来的费用负担,也省去交通不便与复诊的烦恼。
4)便捷的结算服务: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支持跨县区医疗保障即时结算,支持跨市、跨省医疗保障即时结算。
5)健康管理及预警服务:通过体检信息、医院诊疗信息以及日常健康信息采集站,结合系统的健康档案管理与分析模型,为居民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及健康预警服务。
2、满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
满足国家及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以及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实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设要求:
1)根据国家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基本框架、自治区及人口健康信息化的总体框架,结合市人口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和标准规范的逻辑关系,制定市人口健康信息标准规范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行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
2)支持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机制改善,深化开展城乡一体化、城镇一体化、县域一体化的区域医疗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分级诊疗、远程会诊、区域影像协作。
3)支持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和补偿机制的优化,建设综合管理系统,提供公立医院医疗质量监管和公立医院综合运营监管,提供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成本分析与定价决策支持系统、公立医院医德考评纠风管理、公立医院评价决策支持、公立医院补偿决策支持,辅助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水平和决策能力,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更好的帮助。
4)信息化手段支持药品集中采购管理;
5)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和服务;
6)建设药物监管系统,协助药品监督机构规范药品流通经营行为;
7)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优化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手段,健全医疗卫生综合监督体系,提高综合监督能力,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3、满足《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的要求
在“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国家卫生计生委着力推进《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需要与国家卫生信息化步伐同步,重点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
1)深化面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需要在已有卫生综合管理系统之上,扩展建设人员绩效决策支持系统,帮助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者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2)全面推进居民健康卡发放,建设市级居民健康卡管理系统,面向全市发放居民健康卡(本项目中健康卡与社保卡集成);统筹全市各级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与市级平台对接,实现居民健康卡信息的互联互通,深化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用居民健康卡的支付功能,优化居民看病流程,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
3)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上下联动的机制,在居民健康卡的基础上,完善区域医疗协作系统,重点建设远程会诊系统;
4)提高居民健康监测与咨询能力,建设全科医生培训系统,提高基层全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建设康复医疗系统、基层家庭医生服务管理系统、基层卫生机构健康监测系统、慢性病管理系统、健康教育系统,提高全市居民健康监测的可及性和覆盖面,提高健康咨询的可及性;
5)建设基本药物制度运行监测评价系统,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使用,逐步提升基本药物应用比例;
6)在已有综合卫生管理基础上,提高跨业务域的数据整合水平,提高多维数据应用水平,建设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绩效评价系统,逐步提高全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占有比例,以此作为考核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依据,深化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评价。
4、满足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要求
人口健康信息化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改善老百姓就医方式,减轻老百姓就医费用负担,改善医患关系,体现智慧的卫生管理、智慧的医疗卫生服务。
1)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在医疗机构应用居民健康卡,改善与优化就诊流程;提供预约诊疗 、医疗信息自助查询等信息服务,丰富医疗信息服务手段;通过信息化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减少医患纠纷,从多个维度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
2)提高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提供分级诊疗、远程会诊、区域影像协作、远程教学、健康档案信息共享、病历信息共享等功能,实现城乡之间、城镇医院与社区之间、县域内的不同分级医疗服务建设,让居民在家门口的中小医疗机构、基层卫生机构即可享受到大型医疗机构提供的同水平医疗服务;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提高中小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
3)通过建设电子健康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实现患者检查、检验报告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检查检验给患者带来的费用负担;通过建设卫生综合管理系统,为卫生局、人社局、发改委提供医疗费用负担的决策分析支持,帮助实现医疗服务价格、医保费用负担、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的决策,减轻居民医疗费用负担。
4. 建设人口健康信息化网站,集成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方便患者随时随地预约任意一家医疗机构、某一个专科的挂号,让便居民随时就医,提高全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让每位居民可以查询到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提供慢病、重点疾病的随访信息录入功能,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服务,逐步提高全市慢病患者的个人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全市居民的健康管理水平。
5、符合医疗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
1)以医疗物联网为基础,侧重于全流程管理、业务自动化、资源管理与优化,打造医疗、卫生、计生领域的生态系统。改善疾病预防、诊断和研究,并最终让医疗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受益。
2)健康小屋以社区为依托,以医疗物联网为基础,提供更广泛互联、更便捷移动、更高效共享的医疗信息化服务。实现生命体征等医疗数据的自动获取、报警等服务。透过物联网在医疗技术、服务模式及管理制度的改善强化,以期全面提升医疗服务之品质与病人安全之维护。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医疗卫生发展
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第一医院老年病房楼全面竣工,新的市结核病防治所投入使用,市中蒙医院进入装修阶段,市妇幼保健院、精神康复医院完成主体建设。新建旗县蒙中医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8家改革试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让利患者644万元。试行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力量得到加强。建立乡村医生巡诊制度,方便了2.8万偏远地区群众看病就医。深化医疗合作交流,与北京301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多家知名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
2.2 卫生信息化现状分析
2.2.1 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现状
1、医院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
(1)目前第一医院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医院信息系统,涵盖HIS、EMR、LIS、PACS、手术麻醉、物流管理等应用系统,基本满足医院业务运营和管理要求。
(2)依据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0年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的通知》(内卫医管字[2010]1156号)和《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的通知》(内卫医管字[2011]223号)等文件精神要求,卫生局全力支持土左旗、托县、清水河、武川县、赛罕区五家县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目前这五家县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以满足国家县级医院能力建设的信息化要求。
(3)国际蒙医院、中蒙医院、玉泉区中蒙医院由自治区卫计委牵头都上线了蒙文HIS平台。
(4)其余市级医疗机构及另外四家县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基本只实现了挂号和收费管理,临床应用及医院综合运营管理方面的应用系统还没有建立。
2、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已达到国家要求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 卫生部关于印发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的通知》及《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统一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了全区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2.2.2 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发展现状
1、120医疗急救指挥系统
于2006年建成了集通讯调度、辅助信息通告、数据管理、地理信息管理、图文呼救受理等10个功能模块于一体的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系统,承担着全市急救机构和医疗卫生单位的急救指挥工作。接收多种途径的医疗紧急呼叫信息,负责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指挥调度,以及自治区、重大活动医疗救治工作。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
2009年开始筹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平台,经过五年不断的对新农合信息化的建设以及完善,目前形成由市、县、乡、村构建成的四级网络,网络全面覆盖呼市九个旗县区,并且稳定运行着市级住院统筹系统和市级门诊统筹系统两大平台,完全实现驻呼所有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网络互联互通,为呼市近100万新农合参合人群提供缴费、登记、录入、审核、结算、查询等服务,保障新农合工作的顺利运行。
3、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
“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建立国家与全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递渠道,形成全国的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实现卫生监督信息报告方式的信息化,全面收集国家规定的全国范围内的卫生监督信息。该系统由卫生部开发,使用19张卫生监督信息卡,涵盖了目前卫生监督机构职责范围内的8个专业,包括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消毒产品和传染病防治、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医疗卫生、采供血卫生等。该平台通过几年的不断升级,先后增加了专项报告、办公协助、培训平台等功能,为信息的全面上报与使用提供了便捷。自治区、市、县三级监督机构的信息上报人员通过卫生监督信息卡的报告,采集与卫生监督工作密切相关个案、监督、监测、处罚等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发布情况通报,为卫生监督管理和执法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目前我市尚无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平台,各国家级系统间独立运行,信息综合利用程度不高,亟需建立市级综合性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市级资源,并与国家级信息平台对接。现今,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使用的国家级网路专报系统有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国家儿童规划免疫系统、国家死因监测管理系统、国家慢性病管理系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全国水质监测系统。疾病监测系统包含对每日新发的各类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数据上报及审核工作,通过该系统数据监测我市传染病发病种类及发病数。国家儿童规划免疫系统对全市儿童疫苗接种情况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实时监测。国家死因和慢性病管理系统,分别对我市死亡病例的根本死因及各类常见非传染性慢性病进行统计分析并上报。
5、妇幼卫生信息系统
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包括12个分系统,目前已建立的有:1.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系统。由卫生厅统一建立,在全市助产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使用;2.儿童健康体检信息系统。目前利用市卫生局建立的基层卫生服务平台,在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服务中心(站)使用;3.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管理系统。国家监测中心设专报平台;4.孕产期保健与高危管理信息系统。孕产期保健目前利用市卫生局建立的基层卫生服务平台,在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服务中心(站)使用。但医院不能使用,信息不能互联互用;5.出生缺陷监测信息系统。国家监测中心设专报平台;6.孕产妇死亡报告管理系统。国家监测中心设专报平台。
2.2.3 计划生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建立了《内蒙全员人口和已婚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基层信息采集,然后录入到这个数据库当中。
2.3 用户需求分析
2.3.1 居民个人
1、可及的卫生服务
通过人口健康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撑,医院开展专家门诊预约、远程咨询会诊、转诊、转检、慢性病跟踪监控等服务,使居民就医更方便。建立区域性人口健康档案,实现健康信息共享,改变城乡居民的就医观念,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有效缓解“看病难”的状况。
2、优质的卫生服务
居民在进行诊疗时,可以让就诊医生查阅自己的健康档案及诊疗信息,从而使就诊医生更好的为自己服务,并可以通过治疗安全警示、药物过敏警示等有效减少医疗事故,并可对不必要的检验/检查进行提示,逐步缓解“看病贵”的问题。同时,居民可以通过网站或移动端设备等方式随时方便的查询自己所需的医疗资源所在位置及该资源被占用情况,还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进行挂号、问诊、取药等快捷服务,直接缓解目前在我国看病领域普遍发生的“三长一短”现象。
3、连续的健康信息
按照标准,收集整理各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建立贯穿居民整个生命周期健康档案,居民可以随时查询自己的健康资料,使用区域统一的标识“一卡通”在各医疗机构中进行就诊,享受便捷的、全方位的身体检查、疾病诊治、医疗咨询、健康教育、医疗保健等健康服务。从而进行自我医疗管理、制定自我疾病防范及维护自己的健康档案信息。
4、全程的健康管理
各医疗机构可运用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为居民提供主动的、人性化的健康关爱服务,一方面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科学的健康管理服务和保障。另一方面将有助于增强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更有效地控制慢性病的扩张,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
2.3.2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为提供更优质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的基层卫生服务,全科医生在进行卫生服务时可以调阅到管辖居民的所有诊疗信息(急诊、门诊、住院、健康等信息)及健康档案信息。全科医生作为居民的“家庭医生”,在远程医疗和会诊时可以调阅居民的所有诊疗信息及健康档案信息。可以通过查询、分析特定时间与特定范围内人群的健康或疾病状况,诊断确定社区的主要卫生问题、优先考虑的问题、危险因素,为制定社区卫生规划、合理分配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群健康、实施有效管理、进行科学评价提供依据。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还可以为社区内居民提供基本的健康体检、慢性病保健、健康服务咨询等信息。
基层医生可以将公共卫生各业务线(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需要的数据通过平台上传到区域信息平台中,并且获得平台下发的数据,完成相应社区服务,避免数据重复录入。
2.3.3 专业卫生机构
1、医院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提供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希望获得更多的病人健康信息,医生可以调阅到当前患者的历次诊疗信息,及当前患者相关家属的健康信息,能够查询个人健康档案与患者在其他医院的就诊资料;医生在为患者诊治时可以获得治疗安全警示、药物过敏警示、重复检验/检查提示,有效减少医疗事故发生、降低重复检查费用;在进行远程会诊时,所有专家都可以调阅到当前患者的检查报告、医学影像。全市范围内病人检验单,检查报告的共享和互认;此外,医院希望减少信息重复录入的工作量,可从电子病历中自动获取并提交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业务单位或部门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希望实时从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获取疾病个案信息,结合互联网舆情,智能分析出区域群体疫情信息,与医疗机构联网完善传染病的上报流程和模式,提高上报效率和质量,实现传染病、慢病、精神病等疾病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报告;方便、实时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和方案发布服务,让整个区域所有卫生机构紧密结合在一起,将该体系纳入全区域应急联动体系和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业务联动,共同构筑区域人民疾病预防的健康大堤。
3、妇幼保健机构
妇幼保健各业务数据离散度较大,分布在医院、社区、围产保健机构,难以形成个案全面的数据管理,围产保健个案跟踪数据缺乏,保健与临床信息无法统一。妇幼各业务工作量大,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可以为其建立与其他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横向网络体系,完成妇幼保健信息与其他信息系统数据的共享与交换,使得妇幼保健业务与医疗业务可以做到数据一处录入,多处利用,实现妇幼保健行政管理业务的全面整合。
4、计生机构
计生部门可以通过人口健康平台记录和管理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既往史和现病史、体格检查情况、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情况、女性服务对象的孕产史、妇科检查等的个案信息。
5、急救中心
基于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建立区域急救中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制和规范;急救中心希望及时、准确进行社会急救医疗信息资料、声像、业务档案的收集、分类等级和归档,完成各类院前急救医疗数据、报表的统计工作,实现急救业务的日常受理,派车,医疗救助及应急事件急救的指挥和调度,及相应的信息统计;通过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建立疾病电子监测机制,收集媒体网络信息和交通通报等信息,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预警处理;在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危害时期,需进行医疗资源统一调度、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过程跟踪与反馈等医疗救治信息服务和管理职能。
6、卫生监督机构
卫生监督机构需要建立起管理对象档案,通过管理对象档案实现不同机构,不同业务业间的信息共享,通过管理对象档案和居民健康档案和关联,实现将个人的健康管理和人群管理统一起来。
卫生监督机构还可以通过人口健康平台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质量、资费信息、群众评价等多维度信息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加强执法力度,杜绝人工管理的弊端,实现卫生监督的实时、动态的高效管理,形成集卫生监督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分析、研究、传输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网络体系。
与公安、药监等其它相关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可以让卫生监督机构从更多的有效信息,从而对区域内的所有与人口健康有关的事情从更多的维度进行监督和管控,提升区域内整体人口健康指数。
卫生监督机构还应该建立网络化信息应用系统,实现网上受理审批,监督信息公布查询等信息化应用目标。
7、药监机构
人口健康平台可以通过统一采购平台来对药品及医疗设备(含耗材)供应商、代理商的资质进行审核,建立准入制度,严格控制药品及医疗设备(含耗材)质量。同时还可以对药品和医疗设备(含耗材)在采购、配送、支付和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跟踪,使各级医疗机构及居民能够使用到低价、高质、合理的药品和医疗耗材。
8、血站
在规定范围内开展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血液的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工作的卫生服务机构。
9、健康教育机构
希望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疾病分布情况和居民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信息,有针对地进行健康教育计划,发布健康教育知识,举办健康教育活动,评价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健康知识测试等一系统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全区域的健康水平。
2.3.4 卫生行政管理机构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这个平台,结合社会各方的资源,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可以按照应急预案及其启动程序要求,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能有力、有效、有序地进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还通过网络可以随时查阅区内医疗卫生行业各种最新的统计数据,加强宏观管理,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保障区内各类人才的健康需求,增强区域竞争能力。可以通过网络全面掌握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救助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详细资讯,为制定区内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准确依据。利用数据中心和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对区域内各种医疗卫生数据进行采集,归并与挖掘分析,提供业务监督与决策支持。
2.3.5 人口健康各级相关领域协同分析
1、人口健康内部各子域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
人口健康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在工作上存在着很多联动,这些联动将通过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得到有效的进行。如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子域内的传染病发病信息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所利用;妇幼保健业务子域内的儿童出生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子域内的免疫规划所利用;妇幼保健业务子域内的儿童出生信息为健康管理所利用;妇幼保健业务子域内的妇女体检信息为健康管理所利用;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子域内的疾病发病信息为健康管理所利用。人力资源业务子域内的医生、护士、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注册、职称、培训等信息为科教、农卫、人事、医政等不同的管理部门相互共享和利用。
2、与外部其他相关机构的互联互通
医保、药监、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希望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提高业务能力,增强服务功能。通过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实现卫生机构和相关机构信息互联互通。
2.4 功能需求分析
2.4.1 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需求
项目建设遵循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关于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功能规范体系和标准的要求。在国家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区域卫生标准设计,如:健康档案信息规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规范、妇幼保健信息规范等。提供《健康档案数据库规划及设计》、《健康档案数据采集接口规范》等文档。
一、健康档案数据采集规范
1、健康档案的内容
根据健康档案的内涵和基本架构,个人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基本信息、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主要卫生服务记录。
2、健康档案数据元标准
在建立健康档案的数据逻辑模型时,需要用数据元来描述数据逻辑模型中类的属性。在数据元的采用上必须遵照卫生部已有的数据集标准。
二、医院数据指标体系和采集规范
1、医院数据指标体系
(1)临床数据指标体系
临床数据指标体系包括疾病诊断、药品处方、临床检验、临床检查和医学影像等业务域数据指标。
(2)管理数据指标体系
管理数据指标体系包括医疗质量、医疗费用、护理管理、病案管理、院感及传染病管理等业务域数据指标。
(3)运营数据指标体系
运营数据指标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药品管理、设备材料管理、物资供应、绩效考核等业务域数据指标。
2、医院数据采集规范
由于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建设不一,所采用的技术及规范也不统一。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需要统一制订数据采集规范,并在数据采集接口中,对数据进行校验。统一标准的药品目录、收费目录、诊疗目录、ICD10等的应用,为数据的一致性、可交换性提供了基本保障。
数据采集规范:数据接口作为业务系统与数据交换平台之间的“中介”,可以对数据交换和数据采集行为进行规范化,具体包括数据采集、格式转换、数据封装/解析和数据导入等功能。
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交换基于文档,应遵循CDA L3标准。
三、基层卫生数据采集规范
基层卫生数据采集基于国家健康档案标准,制定相应的基层卫生服务业务模型标准、信息分类标准、数据元素标准、数据采集标准和信息运行规范等一系列基层卫生服务信息技术标准和规范。逐步实现基层卫生信息的垂直流动和平行流动。
四、分级诊疗业务规范
针对分级诊疗这一具体业务,它涉及了如转诊原因、以往手术列表、有关诊断过程和临床报告等16个部分的范例数据,对应的CDA文档对这些数据需要有一个详细规范,以及制订分级诊疗业务流程规范和相应的管理规范等。
五、影像文件注册与调阅规范
影像文件注册与调阅规范用于集中获取和共享大型分布式网络中符合DICOM(Digital Imaging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 的对象。这些网络包括在医院或诊断中心实施的图像归档及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以及产生图像的诊断设备。通常情况下,与医学影像检查相关的数据有两部分,一份用于说明概要结论的书面报告和影像。影像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视频或声音,但多数时候会采取一张或多张影像的形式。
2.4.2 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需求
一、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需求
根据原卫生部关于《基于健康档案的平台建设指南》的要求,遵循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建立基于健康档案的人口健康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医疗机构及管理机构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功能,并为业务协调应用提供支撑环境。人口健康信息交换应符合IHE(《医疗健康信息集成规范》)中跨机构文档共享(XDS)的规范。
(一)区域信息交换平台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由两部分组成:区域化医疗卫生信息交换(HIE)和健康档案信息管理。HIE层主要负责区域间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交换和文档存储,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层主要负责对健康档案信息的提取、转换、存储、分析以及提供基于健康档案信息的各种服务。人口健康信息交换平台应是基于文档的信息交换,文档交换基础架构遵循IHE XDS集成规范,交换文档内容符合HL7 CDA标准。
(二)健康总线
健康总线基于医疗卫生行业的IHE标准,实现各医疗健康机构之间的文档交换和共享。所有的共享文档都符合HL7 CDA R2标准,共享过程则遵循IHE的相关规范。
健康总线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1)文档存储库:负责对所有医疗机构上传文档(包括临床医疗文档、检查检验结果文档等)的存储和提供,满足IHE中跨机构文档共享(XDS)规范中的文档存储者要求。临床文档应符合HL7 CDA R2的Level 3格式要求。
(2)文档注册库:负责对文档存储库中文档的注册与查询,符合IHE XDS.a, XDS.b和XDS-I的规范,满足IHE XDS规范中文档注册者的要求。
(3)网关与连接器:负责将各医疗机构的数据上传到文档存储中心,是联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与共享平台的纽带。具备与不同医院异构应用系统接口的能力,确保临床文档的采集和共享。
(4)个人注册服务:负责个人信息的注册与管理。
(5)个人主索引服务:为个人建立全国唯一的健康档案号作为个人的唯一标识,并通过个人主索引服务实现不同机构中同一患者的标识关联。健康档案号必须符合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的规定。
(6)订阅/发布:提供对特定主题文档的订阅服务和发布服务,符合IHE规范中文档到达通知(NAV)的相关规范。经过授权的使用者可以及时获取最新文档的信息。
(7)术语服务:提供对文档及文档交换和共享过程中所需术语定义的注册和管理服务及界面。实现医院异构应用系统之间不同医疗术语的管理。
(8)数字证书管理:提供数字证书管理和生成模块,为每个节点生成数字证书。节点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时,必须进行证书验证,保证节点安全。
(9)节点服务管理:提供节点管理功能,统一登记和发布各节点对外提供的服务。
(10)隐私管理:利用隐私管理模块实现对健康档案信息访问权、隐私权的管理。通过隐私管理规则引擎来设定个人信息的访问权限,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应使用安全断言标记语言SAML来携带个人信息和授权用以进行规则验证。
(11)安全审计:存储文档交换过程中的审计日志。提供健康档案信息和数据在流转过程中的安全审计记录和记录查询机制。需要有可视化的图形界面来进行记录查询。
(12)接口服务:提供跟医保、民政、疾控等预留接口。
(13)网间交换桥(ISB):提供与其它健康总线网络的健康档案共享服务,满足本市级与省级中心、其他市级中心数据共享数据。网间交换桥ISB(Inter Sub Network Organization Bridge)是区域之间(各地市之间、各省之间)进行联系和数据交换的节点。ISB为区域之间的信息和数据交换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案,所有跨区域之间的数据查询、数据请求、数据传输都必须通过这唯一的一个通道。
各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疗信息系统如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院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作为文档信息源,有责任把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文档及上下文信息传送给网关,由网关产生标准的CDA文档并发送到文档存储中心。文档存储中心负责对文档的存储和保存,并向文档注册模块注册文档的索引信息和存储位置。文档使用者(如健康档案浏览器)向文档注册模块查询患者相关信息,获取文档存储地址后从文档存储中心中获取文档并展示。
(三)健康档案信息管理
医疗卫生信息管理提供基于共享文档的信息提取、清洗、转换、管理和服务功能。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1、数据抽取(ETL):将文档存储中心的CDA文档通过数据抽取、清洗、转换过程,转化为符合健康档案基本数据标准的信息,并保存到健康档案数据库。
2、健康档案数据库:以个人为中心的健康档案数据库,用于存储个人健康档案的信息。个人健康档案信息符合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同时也包括家庭主要健康信息(家族病史、遗传病、家庭关系图)和社区主要健康指标等。提供数据存储、查询、获取等功能服务。为个人提供健康档案的数据服务,为卫生管理机构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3、数据仓库:预留数据仓库支持,可以提供海量数据的挖掘、统计、分析等数据功能,对外提供数据服务功能。
4、医生/机构注册:对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医疗卫生机构的注册管理接口服务及管理界面。提供医疗卫生人员和机构的信息注册、修改、删除和维护等功能。
5、业务服务:提供对包括远程会诊、公共卫生管理、行政管理、健康管理、网络医生服务等业务功能的业务编排和支持。提供跟医疗协同(包括转诊、转检、预约挂号、会诊等)应用的数据支持服务。
6、健康档案浏览器:通过医疗健康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共享平台实现了医疗卫生信息在区域内各个系统之间的交换和共享。在此基础上,共享平台可以支持(包含标准CDA文档)信息查询、数据调阅、业务协同、辅助决策等上层应用,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扩展性。信息查询和数据调阅由于其通用性和安全性要求,可以视为共享平台基础功能的一部分。因此共享平台还应提供一个基于Web方式安全的健康档案浏览器。通过医疗机构业务系统调阅健康档案浏览器,可以方便地查询和调阅患者的基本健康信息及医疗数据文档。
当含有相关个人健康档案信息的文档发送到中心存储和注册后,订阅发布模块会自动通知数据抽取模块。数据抽取模块根据收到的通知,从中心存储器获取相关文档,把电子健康档案相关的信息抽取出来存入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数据抽取模块还可以负责抽取健康档案摘要的相关内容以及上层应用需要的其他信息。个人健康档案的系统架构符合以生命周期、主要健康和疾病问题、卫生服务活动来构建的三维系统模型,全面反映个人一生的健康信息。
7、信息接口服务:信息接口服务包括两大类服务,通信总线服务和平台公共服务。
通信总线服务支持数据存储服务、业务管理、辅助决策以及与基本业务系统和健康档案浏览器之间的底层通信。主要服务组件包括消息服务和协议服务。消息服务组件:由处理消息内容的服务所组成,该消息的应用和网络协议的封装已经被协议服务组件所分离。这个组件中的服务包括解析、串行化、加密和解密、编码和解码、转换和路由功能。协议服务组件:用来处理网络、传输和应用层协议。这些服务支持可热部署模块,以支持各种应用级协议,如Web Services(WS-I)、ebXML、SOAP 和远程调用协议,如RMI(Remote Method Invocation)、DCOM(Distribut Comonent ObjectModel)、.NET 等。
平台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应用软件系统管理所包含的上下文管理、应用审计、安全管理、隐私保护等服务。
(四)健康档案数据服务
1、模块包括:
健康档案浏览器、健康档案服务。
2、功能说明:
存储健康档案数据,满足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要求的健康档案三维模型和数据标准;
提供一个安全的基于Web方式的健康档案浏览功能的服务组件,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健康档案信息和健康档案数据的浏览服务;
提供健康档案的数据通道和接口服务,实现对健康档案的个人基本信息数据保存和维护;提供卫生管理需要的公共卫生服务和统计决策支持服务。
3、健康档案浏览器
用户管理:设置允许使用的用户、权限信息。
安全控制:访问安全,实现对所有请求进行安全的验证;
隐私控制:授权访问控制,只有档案所有者授权的用户方可查看其档案;
隐私保密控制:档案所有人可以设置哪些档案的哪些内容可以给什么人查看,从而实现特定的人查看特定的信息的控制。
档案查询:查询允许操作的档案信息(授权部分)。
查看档案基本信息:(A00基本信息) 通过患者索引管理系统PIX和患者信息查询系统PDQ获取档案基本信息并查看其内容。
查看摘要信息:(B01儿童保健、B02妇女保健、B03疾病控制、B04疾病管理、C00医疗服务) 能够展现B01儿童保健、B02妇女保健、B03疾病控制、B04疾病管理、C00医疗服务5个域的数据摘要信息。
CDA文档信息展示:(B01儿童保健、B02妇女保健、B03疾病控制、B04疾病管理、C00医疗服务) 根据选择的摘要信息、注册的文档信息、查看者权限,通过文档仓库查找目标CDA文档并下载,采用文档解析和XSL技术进行CDA文档的标准展现。
富媒体技术:利用富媒体技术简化用户操作、降低网络负担、减轻服务器压力,提高用户体验。
审核日志:记录用户的操作,以供日后查询审计。
4、健康档案服务
用户管理:设置允许使用的用户、权限信息。
安全控制:访问安全,实现对所有请求进行安全的验证;
数据安全:包括(数据库读安全控制、数据表读安全控制、数据项读安全控制、数据库写安全控制、数据表写安全控制、数据项写安全控制等)。
数据查询服务:利用标准编码(《健康档案公用数据元》编码)通过安全的服务接口查询档案中心数据(可供第三方系统整合)。
数据更新服务:利用标准编码(《健康档案公用数据元》编码)通过安全的服务接口更新档案中心数据。
数据统计服务:利用标准编码(《健康档案公用数据元》编码)通过安全的服务接口进行系统指定业务数据的统计,同时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需要定制统计内容(可供第三方系统整合)。
报表服务:将重复的、特定的、复杂的统计定制为固定的服务提供给应用系统使用。从而达到准确高效的目的。
审核日志:记录用户的操作,以供日后查询审计。
二、卫生数据中心建设需求
建设以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电子病历索引库为核心的区域卫生数据存储体系,实现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存储、整合和共享利用;支持区域内居民电子健康记录EHR的采集,建立快速实现的居民个人识别主索引机制和主索引交换机制。
(一)数据存储需求
1、健康档案数据
全市居民的健康档案,其存储结构按照共享数据(个人基本数据),索引数据以及分域(专题)数据(儿童保健域、妇女保健域、疾病管理域、疾病控制域和医疗服务域)进行存储。
2、医疗文档类索引库
(1)电子病历索引——在区域信息平台,通过资源目录形式管理和记录的各医院的电子病历索引。电子病历实体按照大集中模式存储在市政府数据资源中心。
(2)检验检查报告索引——在区域信息平台,通过资源目录形式管理和记录的各医院各种检验报告和检查报告索引,报告的格式一般是文档类型。
(3)基于XDS的临床共享文档索引——通过XDS资源目录体系为检验检查报告、影像文件建立的索引。
3、业务类数据
业务数据是业务系统运行的数据,在人口健康信息中心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业务数据:
(1)业务系统部署在区域平台上而直接产生的业务数据;
(2)由健康档案产生的最终标准的数据。
4、标准规范类数据
标准类数据主要是电子病历数据集标准、健康档案数据集标准、国家卫生数据字典以及相关的需要管理的标准。
5、平台运行支撑类数据
平台运行支撑类数据主要有——注册数据、索引数据、资源目录以及元数据等。
(二)卫生信息资源库
卫生信息资源库必须具备如下功能:
1、能够收集并管理医疗卫生行业各部门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
2、支持实现各种业务数据共享,实现医疗卫生数据资源和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检验检查结果等各类相关信息的全市共享;
3、支持独立建设系统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向全市卫生信息资源库系统传送信息并接收有关信息,实现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交互。
2.4.3 居民健康卡系统需求
居民健康卡要满足参保居民职工异地就医、本地结算费用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临时居住人员的就医与连续健康档案管理等问题。最终让居民使用区域统一的标识“一卡通”在各医疗机构中进行就诊,享受便捷的、全方位的身体检查、疾病诊治、医疗咨询、健康教育、医疗保健等健康服务。健康卡系统需要能读、写健康档案与主要诊疗信息,联结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实现健康档案管理。
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用居民健康卡有效共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以及国家、省、区域(地市或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居民身份识别、个人基本健康信息与主要诊疗信息记录、跨区域跨机构数据交换和费用结算,实现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和动态更新。”
健康卡应用功能需求:
妇女儿童通过居民健康卡,除能享受方便快捷的服务,还能及时获得国家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如婚前检查、孕产妇补服叶酸、产前检查、产后上门随访、农村住院分娩、儿童健康体检、免费预防接种等。
居民健康卡持卡人一旦在医院确诊为高血压、糖尿病、重症精神性疾病、肿瘤等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疾病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通过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自动获得医院诊断信息,并及时将患者纳入社区慢性病专项管理,进行上门访视,向患者提供日常健康指导和免费基本药物,根据病情发展需要提供医院预约挂号、电子转诊服务。
居民健康卡持卡人利用网络或自助设备,可在线查询医院专家号源并预约挂号,查看个人健康档案,及时掌握自己的病史,自助打印预约挂号单、检查化验单、健康指导资料等。
居民健康卡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将是今后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居民诊断、保健信息主要方式,通过居民健康卡持卡人使用采用密钥安全技术的居民健康卡进行电子授权,获得授权的就诊医护人员才能在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上调阅持卡人相关健康信息。
未来居民健康卡与社会服务应用进行对接,逐步与金融应用、第三方临床检验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商业保险等实现一卡多用。
结合本地现状,居民健康卡可以与市民一卡通集成。
1、身份识别
可以通过读取居民健康卡中的持卡人基本信息数据来识别个人信息。对身份识别有较高安全要求的,应联接居民健康卡注册中心系统验证居民健康卡及其信息的有效性。
2、联机处理
在具备联网的条件下,居民健康卡可通过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与各类应用数据库进行交互处理。
3、医院费用缴费结算
患者在医院可以通过居民健康卡系统进行医疗费用缴费。
4、信息查询
持卡人通过居民健康卡系统进行健康档案信息查询。
5、预约诊疗(含挂号、预约检查、预约床位等等)。
持卡人通过居民健康卡系统实现预约诊疗服务。
6、建立居民健康卡对应数据库。
应用单位向居民健康卡注册中心申请居民健康卡数据资源,与本地数据进行比对后,将居民健康卡相关信息加入本地数据库中,作为个人身份关联识别。
7、自助终端:
自助终端面向居民提供健康档案查询、医院诊疗信息查询、自助挂号及缴费、医院各科室忙碌/空闲状态查询等功能。
2.4.4 业务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一、医疗服务与协同
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推动形成分级诊疗、分级诊疗的就医秩序。
加强各专业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梳理跨级、跨部门的业务流程,对接各机构、各部门的IT系统。
具体讲,医疗服务与协同域需要建设如下系统:
分级诊疗系统;
区域影像系统;
区域检验系统;
区域统一预约挂号系统;
远程会诊系统;
虚拟医院;
健康服务网站;
诊疗辅助系统;
移动卫生服务应用系统;
公众移动应用系统等。
其中医疗机构需要实现数字化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也需要对应的信息系统支撑,需要采集门诊、住院、体检、输血、社区、妇幼保健等信息,才能实现最终的横纵向医疗服务协同。
二、公共卫生
除了医疗体系内部的医疗服务协同,还有医疗服务体系与卫生体系、以及卫生体系内部之间的卫生业务联动。为了支持卫生业务联动,需要相应公共卫生域的相应系统进行升级或部分新建来满足卫生业务协同的需求。
升级或新建的系统如下所示:
卫生应急指挥系统
卫生监督系统
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急救一体化
血液信息管理系统
三、综合管理
为了实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业务需求、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管需求,平台中需要建立一个涵盖区域全民诊疗信息、预防保健信息、公共卫生信息等全面的卫生数据中心。利用平台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就可以实现对业务、管理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由于对区域的在运行系统的数据有了跟踪能力,及时关注,避免管理上的被动。因此需要如下系统来支撑业务功能。
综合统计与决策分析系统
医疗行为监管
卫生资源管理
四、药品管理
为了实现药物监管部门的监管需求,需要建设统一的药物监管系统和卫材及器械监管系统。
五、计生服务系统
为了及时准确地从民政局获取新婚登记育龄妇女信息,实现计生服务数据、服务资源的实时交互共享,需要打通民政局、医院等平行单位的业务沟通障碍,因此,需要计生服务系统的相关业务与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实现互联互通,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六、医疗保障
为了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通过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整合,支持跨县区医疗保障即时结算,未来支持跨市、跨省医疗保障结算。
2.5 性能需求分析
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提出如下性能需求:
2.5.1 总体要求
1、网络平台性能:要求数据传输网络畅通、快捷、安全、可扩展。
2、系统平台性能:要求采用通用性好的计算机系统、安全可靠的操作系统以及大型数据库系统,保证系统良好的性能。
3、应用支撑平台性能:要求应用支撑平台为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并具有灵活的可扩充性和高度的可配置管理性。
4、应用系统性能:应用系统性能应满足用户的要求,稳定、可靠、实用。人机界面友好,输出、输入方便,图表生成美观,检索、查询简单快捷。
5、安全系统性能:按照信息密级,在不同的信息安全域实施相应的安全等级保护;对不同安全等级的信息,通过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实现授权访问;同时,整个系统具备数据备份、容灾恢复和应急响应等功能。
6) 数据质量:系统数据应及时、准确、完整,能够满足汇总统计、制表制图、分析计算、模型测算等要求。
2.5.2 具体指标
系统应能支持500个以上并发用户的访问。系统提供良好的前台单笔业务(交易)响应时间、后台每秒业务(交易)处理笔数的匹配关系,每笔业务(交易)处理时间应在3秒内完成。系统应能支持百万级数据规模的快速存储和查询,其中,千条数据以内的数据加载和存储,平均响应时间在5秒之内;千条数据以上的统计,平均响应时间在10秒之内。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建议书、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商业计划书、 立项申请书、 安全评估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