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1、项目政策发展背景
检验检测行业定位为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最具活力的服务业态之一。
目前,国内大部分检验检测机构因兼有公益性特质,普遍以政府监管的单向模式开展检验检测业务,人员技术能力与外资检测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信息化、网络化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市场意识、开拓意识、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随着质量强国战略和检验检测机构改革的深化,面对集团化、市场化改革大势,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意识不强、紧贴用户需求不够、服务效能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不断深化,“网络经济”发展迅猛,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201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4〕8号,实施意见指出检验检测机构应努力实现信息共享、结果互认。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2015年6月,质检总局科技司召开了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研讨会,对检验检测行业的模式升级创新、用户体验和电子商务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讨。2015年12月,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运用互联网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质量的关键意见。2016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支树平指出,质检总局从2016年将实施“互联网+质检”行动计划,落实《质检信息化工程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年)》。2017年5月,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印发《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 2017年行动计划》黔数据领〔2017〕11号,“行动计划”指出:以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以大数据在三次产业的应用为核心,围绕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推动大数据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强力引领各行各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针对工业、服务业、农业领域实施“千企改造,万企融合”工程,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为建成一流、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集聚区,高新区近日出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十条政策措施(试行)》,成为首家出台该类政策区域。本措施多次经过向检验检测认证专家、企业家、省外机构、各政府部门等集思广益,数易其稿。措施包括项目引进、场地补贴、设备补助、上规奖励、融资奖励、资质认定、标准奖励、品牌奖励、创新平台、人才引进等十方面内容,
一系列密集政策的出台,彰显出“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借助互联网手段改造提升质检公共服务,让质检技术和数据资源跑上“信息高速路”已成为行业共识。建设基于开放、合作、创新、高效、专注、极致、口碑、快速等互联网思维的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快速、便捷的检验服务,是加快检验检测认证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创新服务手段的有益尝试;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改革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行动的重要体现。
2、产业发展背景
近年来,检验检测业务领域范围不断拓展,目前已覆盖食品、建筑工程、建材、卫生计生、农林牧鱼、医学等17个相关产业领域,服务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行业呈现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截至2017年底,取得检验检测资质的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共有978家,较上年增长21%,三年来年均增长12.5%;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2.8亿元,较上年增加10.4%,三年来年均增长率19.2%,检验检测服务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行业呈现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
高新区更是集聚了29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其中包括内唯一的本土认证机构;建成和在建国检中心7家、实验室认可机构7家、省级检验检测中心20家。2017年高新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8.2亿元,对社会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数为15万份。
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在能更好的驻扎,高新区建立起“多元共治”的工作机制,由政府部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专业协会组成了126人的创建工作队伍,分别在产业聚集的园区办设置专人负责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招商工作,为国内外机构入驻园区提供优质服务。
此外,分层次出台了《国家高新区“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国家高新区“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和《国家高新区加快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率先出台《加快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十条政策措施》以及16个配套政策,形成了促进产业集聚、招商引资、质量提升和规模发展的政策导向。
正是在国家及相关政策及市场需求的背景下提出的。通过项目的建设为地区客户提供高效的信息咨询查询服务、线上线下检测、信息共享、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便捷服务。
项目的建设恰逢其时,不仅有助于创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而且必将为开阳县乃至全省质量提升注入专业力量,促进企业在高质量发展时代率先实现转型升级。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符合我国及地区当前的政策、规划发展要求与方向
1)《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6方面发展目标以及10个量化发展指标。其中,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营业总收入预期将保持9.2%的增长速度,到“十三五”末达到3000亿元,高于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证书数量、技术创新、国际互认等关键指标,“十三五”时期也将保持较快增长。
《规划》提出服务领域更加广泛,基本覆盖国民经济主要门类以及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布局更优、作用更广;服务结果更加有效,在保障质量安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服务手段更加丰富,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制度供给和制度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政府、市场及消费者中得到广泛采信,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互联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业务”、“互联网+监管”、“互联网+公共服务”为抓手,推进“智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建设。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深度融合。
《规划》明确了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完善行业治理能力、加快促进产业化发展、显著提升国际化水平、夯实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等6类64项发展任务,同时设置了助推经济发展桥梁工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工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驱动能力建设工程、“认证中国,联通世界”工程等四大工程16项具体任务。从具体内容上来看,《规划》着力强调对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供给侧改革、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突出了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改革、“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建设等多项国家部署的重大改革发展任务。
2)《质检总局关于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面向地方重点产业和主要社会领域发展需求,依托质检技术机构,在创新创业活跃区域、中小微企业集聚区域以及产业集聚区域,建成一批能力突出、服务高效、成果显著的检测服务平台,形成有效支撑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以公益服务为主的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新能力、新机制和新模式。通过检测服务平台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质检技术机构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能力,提高质检科技的社会影响力。
鼓励和支持检测服务平台精准对接中小微企业需求,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加强实验室环境及硬件设施建设,优化仪器设备配置,积极开展检验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研发,提升新产品、新参数的检测能力,扩大检测项目范围。加强管理创新,推动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相融合,实现实验室环境、设备、样品、人员、检测报告、客户关系等要素的科学管理,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体验。推进“互联网+检验检测”,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在线检测能力和移动服务能力建设,推进信息集成、共享和开发利用。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协同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团队,引导创新资源向检测服务平台集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努力争取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认可资质,切实提高帮助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3)《加快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创新驱动、开放融合”,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产业体系。力争全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培育2家以上产值超亿元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集团,形成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国内先进水平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
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实践成果,围绕产业需求,拓展服务内涵,创新检验检测认证商业模式、精准化服务与市场运营方式。依托“云上”系统平台、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探索筹建软件、未来网络、新型数字显示、生物医药和智能电网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积极开发在线智能化、多参数、信息化和网络化等工业检测应用技术,加快培育检验检测认证信息化综合服务新业态。探索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为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开辟检验检测认证“快速通道”,促进信息化服务开放共享。
4)《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十条政策措施(试行)》提出项目引进、场地补贴、设备补助、上规奖励、融资奖励、资质认定、标准奖励、品牌奖励、创新平台、人才引进等十方面内容。
因此,符合国家级地区政策与规划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乃至地区“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产业化发展,带动开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检验检测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
2、项目建设符合新形势下大数据、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融合发展的需要
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指以质检系统技术机构为主体,依托国家质检中心和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集聚社会优势资源,可为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的实体或联合体。检测服务平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也是质检系统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质检系统检测服务平台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服务领域明显扩大,服务结构不断优化,服务品牌逐步提升,有力支持了中小微企业发展,有效支撑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检测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服务方式、服务效率等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缺乏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特点制定的检测服务方案,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检测服务平台建设,优化服务、减费降负、提质增效,支持和帮助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发展壮大,更好地发挥质检系统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检验检测行业定位为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7年,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服务产值达2000多亿元,市场需求巨大,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最具活力的服务业态之一。
就是依托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理念建设。
该项目的项目将改变传统的检测服务模式,构建新型检测技术服务体系,实现客户精准化服务,逐步形成立足、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公共检测技术服务体系。引领质量计量检测事业的规范化发展。
3、检验检测市场发展的需要
标准检测认证服务贯穿于产品研发、生产和贸易全过程,在现代产业链中不可或缺,是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规范有序的重要支撑。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发展,标准、检测、认证这项技术服务已经成为了一个高速成长、潜力巨大的现代服务业新支。相关机构调查结果表明:2015年国内检测市场规模达1800亿元,每年以15%增长,预计“十三五”末期将达3000亿元。
目前,开阳县服务资源分散、高端大型机构缺乏、资源与需求对接渠道不畅通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支撑新时期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因而政府部门需要引导和支持标准检测认证机构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建设标准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是共享资源、创新检测认证服务机制、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有效提升地区标准检测认证服务水平、促进检测认证服务业国际化、切实支撑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是统筹对接国内外标准检测认证资源与开阳县建设需求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4、落实政策要求,服务开阳经济的需要
是落实《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的内在需求;是检验检测机构确立自身市场主体意识的重要手段,提升核心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检验检测机构实现行业品牌建设创新革命的现实需要。针对现有检验检测行业发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能力不足、面临国外检测巨头挑战等问题,基于开放、合作、创新、高效、专注、极致、口碑、快速等互联网思维的检验检测服务模式创新能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能力建设和转型升级,便于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快速、便捷的检验服务。
项目的建设是大力落实开阳县政府关于《开阳县质量强县实施意见(2012—2020年)》,打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
目前,开阳县域化工、食品、建筑、加工、农产品、养殖等企业质量计量检验检测整体水平不高,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不多。开阳没有全面提供质量计量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各行各业质量计量检验检测工作严重滞后。特别是开阳县现有企业100多家,过去生产许可证发放检验、产品检验等都要送到外地进行,质量检验检测滞后,成本增加。随着企业数量将大幅增加,建立,可减轻企业负担、缩短检验检测周期,全方位集中为企业提供质量计量检验检测等服务。最终有助于开阳县乃至构建现代化“互联网+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体系。
第三章 项目需求分析
3.1 我国检测行业分析
检测是指运用专业技术方法对各种产品及其他需要鉴定的物品进行检验、鉴定等的活动。
1、检测行业的产生
最初的产品检测是伴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原动力在于购买方需要了解和掌握所购买产品外在及内在的质量和性能信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公众对产品的质量、生活健康水平、生产生活的安全性、社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注日益提升,例如,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儿童玩具的重金属物质是否超标、服装鞋帽产品的甲醛是否过量、工厂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是否在安全范围内、新能源产品的节能性和安全性如何等。与此同时,产品本身的结构和性能越来越复杂,单凭经验判断或观察,人们已经难以准确掌握产品质量的全部信息。以产品为例,由弱到强,信息不对称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可观察、可体验、可测评和难测评。
表3-1:产品特性分析
产品特性 | 可观察 | 可体验 | 可测评 | 难测评 |
特性说明 | 产品品质在购买前可以观察 | 产品品质在消费后可以体验 | 单个消费者只有付出极高的成本才能知道产品的特性;但消费者可以通过第三方测评获知产品的特性 | 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特质,第三方和消费者在成品中难以发现相关的信息 |
以农产品为例 | 新鲜度、外观 | 品位、保质期 | 营养、有毒物质 | 动物福利、公平贸易 |
从左到右信息不对称程度不断增强 |
表3-2:我国检测行业发展历程一览
阶段 | 成果 |
第一阶段:检验检测初步发展 |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实行对外贸易的统一管制,不断强化对检验检测市场的管制,建立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管理体系,对外贸易部下设商品检验总局,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进出口检验机构开展检验检测工作。改革开放后,中国检验检测行业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检验方面得到了初步发展,奠定了市场发展的基础。 |
第二阶段: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负责所有商品检验 | 1984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条例》,规定国家商检局为统一监督管理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工作的主管机关,各地商检局及其分支机构负责监督管理本地区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工作,所有业务一律由国家检验检测机构实施,还特别规定在中国境内不得设立外国检验机构。 |
第三阶段:开始对民间资本开放商品检验检测市场 |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颁布,明确了商检工作的目的是保证进出口商品质量,维护对外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各地商检机构负责对规定的商品实施强制性检验检测。确定了多种检验主体的合法性,取消了中国境内不允许设立外国检验机构的条款,同时规定,国家商检部门和商检机构根据需要,通过考核,认可符合条件的国内外检验检测机构承担委托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工作,开始对民间资本开放商品检验检测市场。 |
第四阶段:界定了行政执法性质的强制性检验检测工作与民事行为的检验检测业务,民营检测机构快速发展 |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修改进一步明确,列入国家规定的进出口商品检验目录的商品,由商检机构实施检验检测。进一步明确了对从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经营活动的民事行为的检验资格,明确界定了行政执法性质的强制性检验检测工作与民事行为的检验检测业务,为检验检测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奠定了法律基础。 |
第五阶段:允许外资独资检测机构进入中国 | 2005年12月11日之后,中国政府根据加入WTO承诺,允许外资独资进入中国的服务贸易市场。外资检测机构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丰富的运作经验全面进入中国检测市场,成为中国检测市场重要部分。 |
根据检测对象和检测内容的不同,检测行业主要可分为电子电气产品(包括电子信息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及其他产品)、日用消费品(包括玩具、纺织品、服装及鞋材等产品)、食品、药品、新能源产品、农林牧渔、建材家具、交通运输等检测细分市场。我国检测市场按照参与者性质可划分为政府检验检测、企业内部检测与独立第三方检测。
3.2 我国检验检测服务行业分析
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33235家,比上年增加2113家;共实现营业收入206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3%;共向社会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56亿份,比上年增长8.21%;全行业共有从业人员1024970人,全年新增就业人数79897人;共拥有各类仪器设备5266256台套,全部仪器设备资产原值2597.63亿元,实验室面积6115.42万平方米。
3.2.1 行业分布
从检验检测机构服务的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情况来看,统计显示,2016年服务第一产业的检验检测机构2908家,占全部机构数量的8.75%;服务第二产业的检验检测机构13.687家,占全部机构数量的41.18%;服务第三产业的检验检测机构23007家,占全部机构数量的69.23%。
图3-1:检验检测服务行业分析图
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的服务范围已全面涵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的20个门类96个大类。其中又以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分布最为集中。
3.2.2 性质分布
法人单位及产业活动单位的检验检测分布情况
2016年从事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的法人单位28932家,非法人单位4303家。其中法人单位中,企业法人19110家,占全部机构数的575%;事业法人9449家,占全部机构数的28.43%;机关法人64家,占全部机构数的0.19%;其他法人309家,占全部机构数的093%;产业活动单位4285家,占全部机构数的1289%;个体经营户18家,占全部机构数的的0.05%。
图3-2:按照机构类型分类的检验检测机构分布情况
从检测机构类型分类来看,企业单位21012家;事业单位11479家,其他检验检测机构744家。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占比持续降低,企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占比持续上升。2016年,事业单位性质的检测机构在总量中的比重首次降到4成以下,企业单位的比重将近6成,行业结构明显优化。
图3-3:大中小微型检验检测机构分布情况
从机构规模上看,2016年,从业人数300以上大型检验检测机构共有184家,占行业总量的0.55%;从业人数100以上不满300人的中型检验检测机构共有1113家,占行业总量的3.35%;从业人数10以上不满100人的小型检验检测机构共有26856家,占行业总量的80.81%;从业人数不满10人的微型检验检测机构有5082家,占行业总量的15.29%。可见检验检测服务业中,小微型检验检测机构仍然占据行业的主体。
3.2.3 区域分布
从区域分布来看,2016年国内六大区域检验检测机构规模比重分别为:华东29.47%,华北15.32%,中南23.78%,西南12.12%,东北9.85%,西北9.47%。其中:华东、华北、中南三大区域占到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总量的68.579%,同比下降10.62个百分点。西南、东北、西北地区占比同比去年分别上升242个百分点、4.77个百分点和3.44个百分点。
图3-4:2016年全国检测机构分布图
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排在前十位的省、市、自治区依次为山东省(2344家)、广东省(2272家)、江苏省(1864家)、河南省(1850家)、河北省(1721家)、浙江省(1685家)、四川省(1481家)、辽宁省(1397家)、湖南省(1315家)、陕西省(1269家)。10省、市自治区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全国总量的51.75%
3.2.4 检验检测服务业企业财务收支情况
表3-3:检验检测服务业企业财务收支情况
统计核算资料显示,2016年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企业(包括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事业单位)营业收入1220.77亿元,比2015年增长49.52%;营业成本或费用739.1亿元,比2015年增长21%;销售(营业)税金17.72亿元,比2015年减少20.2%;营业利润118.33亿元,比2015年增长136.71%,企业营业利润率9.69%,比上年提高3.57个百分点。
3.2.5 业务开展情况
图3-5:业务区域分布
从各类检验检测机构主要服务的区域看,2016年,服务范围为本省内的共有9431家占机构总量比重28.38%,比2015年增长5.2%;服务范围为周边几个省的共有527家,占机构总量比重1.58%,比2015年提高0.2个百分点;服务范围为本地市内的共有17.259家,占机构总量比重51.93%,比2015年增长4.2%;服务范围为全国的共有5789家,占机构总量比重17.42%,比2015年增长15.94%。服务范围覆盖境内外的共有229家,比去年增加59家,占机构总量比重0.69%,比2015年增长34.71%。从服务区域来看,我国检验检测机构仅在本省区域内开展检验检测服务的比例达到80.31%,体现了检验检测市场的区域分割特性从增速看,服务范围覆盖全国和境内外的机构出现较大的增速,达到15.94%和34.71%。
业务来源:
2016年,全国共有2455家机构检验检测业务全部来源于行政执法或政府委托,比上年增加1005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机构数量最多,达到2004家,占81.63%,其次是私营企业数量为364家,占14.83%。事业单位1720家,占70.06%。
有15357家机构检验检测业务全部来源于社会委托,其中,私营企业数量最最多达9268家,占60.35%。有252家机构检验检测业务全部来源于司法鉴定、仲裁,比去年多79家。
业务集中度:
2016年检验检测机构规模的集中度保持稳定,行业市场结构保持平衡,市场竞争较为激烈。2016年,前100位检验检测机构营业收人占同期全国市场总规模的19.399%;前20位检验检测机构营业收入占同期全国市场总规模的7.77%:前8位检验检测机构营业收入占同期全国市场总规模的4.13%。
从行业市场占有率来看,收入一亿以上的机构共有255家,实现收入611.80亿元,同比增长28.59%。从构成上看,国有机构90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各30家。
营收前100名的检测机构中,国有机构70家,外资企业21,私营企业9家;营收前50名的检测机构中,国有机构30家,外资企业15,私营企业5家;营收前20名的检测机构中,国有机构9家,外资企业10家,私营企业1家;营收前10名的检测机构中,国有机构3家,外资企业业6家,私营企业1家。
3.3 检验检测服务需求分析
截止2017年底,全省取得检验检测资质的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共有978家,较上年增长21%;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2.8亿元,其中,检验检测收入23.5亿元。全省检验检测机构共拥有各类仪器设备104047台套,14家机构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17年,共出具检验检测报告546.8万份,与上年相比增长15%。
目前,已经建成国家低压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7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和橡塑产品、石油产品等18个省级质检中心,正在筹建国家卫星导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绿色建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分接开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3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和大数据信息安全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等13个省级质检中心;同时全省检验检测业务已覆盖食品、建筑工程、建材、卫生计生、农林牧鱼、机动车安检、公安刑事鉴定、机械、电子信息、轻工、纺织服装、环境与保护、水质、化工、采矿冶金、能源、医学等17个相关产业领域。
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以政策扶持、创牌争优、精准招商、鼓励创新、多元共治、优化服务为六大抓手,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快速发展,同时全力争创“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目前高新区集聚了29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其中包括内唯一的本土认证机构;2016年营业收入达8.78亿元,建成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7家、实验室认可机构7家、省级检验检测中心20家。
2018年,国家高新区将以创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挥具有高新特色的系列政策措施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巩固发展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为着力点,构建完善的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发展体系,促进国家高新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健康发展。
因此,项目市场前景良好。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建议书、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商业计划书、 立项申请书、 安全评估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