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1、产业发展背景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但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农药残留,化肥残留,各种添加剂的使用对人们的健康已经产生严重的威胁。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各种绿色有机食品也搬上了人们的餐桌,但却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纯天然食品在市场是供不应求,所以发展原生态种植养殖是必然趋势。现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很多的生态种养场,用动物粪便生产饲料,用蚯蚓治理土壤,益虫治理害虫,尽量不使用农药化肥以减少对地球的污染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我国当前政策鼓励发展现代原生态农牧产业。
当前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特别重视,对种植,养殖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在这么好的机遇和政策下我相信生态种养殖一定能发展的很好,而且原生态种养殖深深的贯彻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地球”的人文思想。从多方面考虑,生态种养殖必然会欣欣向荣,必然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2、政策发展背景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
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发挥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鼓励地方探索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研究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2)《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刚要》提出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3)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提出
积极发展养殖业。因地制宜在贫困地区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地方品种保护与利用,发展地方特色畜牧业。通过实施退牧还草等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提高饲草供给能力和质量,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坚持草畜平衡。积极推广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农牧结合、粮草兼顾、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有序发展健康水产养殖业,加快池塘标准化改造,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工程,积极发展环保型养殖方式,打造区域特色水产生态养殖品牌。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地方扩大贫困地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区域,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贫困地区县域、重点乡镇和产业园区集中,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地集配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以及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跨区域农产品产销衔接。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品牌特色农产品,促进供需结构升级。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与扶贫办,合作“蜂蜜产业扶贫”项目,项目地区条件得天独厚,优良的原材料产地,过硬的(养蜂,加工)技术支持,完善的销售体系,能够很好的践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很好的推动西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以及推动相关产业规模适度发展。
项目地区农民普遍收入不高,农牧业发展基础实力较差,通过本项目高原蜂蜜全产业链的建设,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而且通过项目创新蜂蜜产业发展模式,能够改变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农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3、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养殖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一个地区的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资源,历经劳动人民选择培育,展现了它的独特农业景观。不仅说明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树适其土”的现实,而且各地区只有充分利用其特有资源生产农产品,发挥地区农业优势,才能调整好农业结构,改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考虑趋同的弊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农业生态养殖适应了多层次、多样化、多变化的市场需求。实践证明,只有饱和的产品,没有饱和的享受。消费者对农业市场的动态或静态需求无止境,而且是同类农产品的多层次,不同农产品的多样化,数量质量品种的多变化。一个地区绝对生产不了市场需求的所有农产品,农产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产自许多地区。每个地区只有发展特色农业,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真正使农业增效、企业增收、农民增收。
农业生态养殖适应了地道产品、绿色天然、营养保健的消费需求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消费者需求信息说明,地道、天然、营养和保健类的农产品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市场非常广阔,这也是新阶段消费者对农业的客观要求。只有坚持农业生态,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才能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
目前,本地区的农业养殖业大都是传统的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的种植和养殖,而且以家庭自己消费为主,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尤其是立体循环式的生产,传统的生产方式,只能根据季节和气候条件,进行简单化的生产,不能适合市场的需求,生产成本高,产出率低,更重要的是极大的浪费农业资源,甚至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合理,还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产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建立高原蜂蜜全产业链开发项目,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高原蜂蜜全产业链开发项目是当前鼓励和扶持的产业政策。
高原蜂蜜全产业链开发项目具有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也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力的需要,该项目的实施,将在本地区引入全新的农业生产理念,带去更多的农民从事规模化、生态化的农业生产,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前身只是一个普通的农业企业,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有的农业企业的效益有下降趋势,为了使企业更有活力、更有优势,公司建设高原蜂蜜全产业链开发项目,发展原生态养殖,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即使这样,要想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除要做大做强产业以外,还需结合当地地形地貌、自然环境进一步扩大老规模,拓宽业务范围,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担风险能力。因此,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建设蜂蜜全产业链项目,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差异性的需求。建设之初,该项目就按绿色、环保、脱贫致富的宗旨发展,通过加强和规范管理,加大科技投入,使项目发展有条不紊,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也增强了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总之,强化养殖,拓展产业链,可以提升公司市场竞争与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对公司来说,既是可行的,也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2、是实现地区特色产业化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
近年来,桑珠孜区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趋向合理,但农业养殖目前还不够规范,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或粗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不力,与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不配套。当前桑珠孜区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建设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社会和谐安定的目标。因此,培植形成标准化、规模化企业是桑珠孜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充分利用桑珠孜区相关政策、地域优势的现实条件,着力建设蜂蜜全产业链项目,通过建设现代化养殖基地,让农民的猪和牛到基地里饲养,可以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规模化,标准化,合理化,科学化。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让利于农民,促进农民养殖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增加农民就业率,减轻农民的负担,有利于高原蜂蜜全产业链开发项目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区位优势的经济转化,符合特色经济的发展的需求。
3、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项目周边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造成生产成本难以降低。高原蜂蜜全产业链开发项目的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和资源,开展特色养殖业,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有效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青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项目用集中式管理模式能够化解当前农村散户种植养殖技术低下的问题。
高原蜂蜜全产业链开发项目的建设,使农民通过很少的投入就可以获得比以往粗放养殖几倍的收益,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4、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项目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和小农经济束缚,养殖业生产方式尚未完全走出粗放经营模式。分散及小规模养殖仍占较大比重,加上缺乏经营规范和市场运作,创新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源不能有效利用。项目产品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产品质量及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地区特色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本项目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链、绿色产品链、规模品牌发展链的产业化经营思路,创新蜂蜜养殖模式实现农业特色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5、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小康社会的建设
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准确把握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重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尤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偏远地区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和谐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和焦点,如何切实解决好农业发展、经济提高和生态保护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一大课题。结合的特点,必须实施农业产业化,培植优势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化养殖基地,提产业高增值转化,带动千家万户实现农业产业化经济。
项目建设现代化养殖产业,达到规模化,标准化,合理化,科学化养殖。不仅降低农民生产成本,让利于农民,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养殖积极性,带动当地农民积极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就业率,减轻农民的负担。
因此,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小康社会的建设,可以实现区域农民增收以达到脱平致富的目标。
6、是确保市场有效供给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绿色、有机等环保食品的需求稳步增加。健康绿色是未来的消费趋势,本项目生态绿色蜂蜜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迅速发展起来,并不断得到完善。必须建立环保生产发展的保障机制。由分散、粗放性放养向标准化、良种化、规模化养殖转变,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7、做大做强多元富民产业,拓宽贫困户脱贫致富渠道。
当前政府提出构建多元化的产业扶贫体系。一是认真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扶持政策,扶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生态养殖特色产业,大力巩固和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科学引导贫困户发展养蜂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山区综合开发、股份合作制经济以及家庭手工业在内的多种产业扶贫模式。二是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理念,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探索种养结合、农牧渔结合、立体养殖等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为贫困地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高原蜂蜜全产业链开发项目认真落实当前农业扶持扶贫相关政策,在地区大力加快蜂蜜全产业链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大力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科学引导贫困户发展养殖项目。建设现代化养殖基地,以达到规模化,标准化,合理化,科学化发展目标。降低农户生产成本,让利于农民,促进农民养殖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就业率,减轻农民的负担,拓宽贫困户脱贫致富渠道。
1.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本项目符合当前产业政策,为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产业。西藏自治区提出要发挥区域农业大省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农业生产,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步伐,逐步实现由农业大省为农业强省的目标。政府也提出,要发展、推广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要加快城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尽快实现带动农民实现早日致富的目标。
2、项目优势明显
(1)公司可与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所签订合作协议
(2)公司有良好的线下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国内知名企业:华西希望集团,平安多利农庄,苏宁易购,尚作有机农业,陶然农业科技,红旗连锁超市。
(3)公司于2017年2月与西藏藏香阁商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该公司旗下“藏禧堂”天猫店,连续四年西藏土特产销售排名第一,年销售额3100万元。
(4)环境优势:青藏高原,世界屋脊。独特的地理环境,特殊的气候条件,为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绝无仅有的一片净土。公司在这片净土上精选了:两大花场,五大产区。(山南的扎囊县,琼结县。的拉孜县、江孜县和白朗县)
(5)品质优势:藏蜜中含的活性酶是内地产蜂蜜的3--5倍。(国家农业部规定的一级蜂蜜,活性酶指数8。青木仓藏蜜的活性酶平均值都在30左右。)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我国原生态农业发展
2.1.1 原生态农业介绍
原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原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以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能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并具有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通俗来讲,原生态农业,就是严格按照地方气候所适宜种植的作物,采用未经过杂交和转基因种子依时令种植,自然成熟,期间管护按作物自然生长规律来,施用有机肥料,采取套种方式来规避病虫害,浇灌尽量使用江河渠井等没受过污染的水源,深井水要经过回温处理,人工除草,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再追求产量。要通过尽可能少的人为因素而维持自然生长状态。人为因素包含化学除草、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防治病虫害和补充土壤肥力、使用人工合成激素和设施栽培。在原生态中,物种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最大的特点。要求秉承人与自然合谐发展的理念,将农业生产回归到自然生态的本源。
2.1.2 我国原生态农业发展概况与前景
生态农业出现于19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有迅速的发展。尽管目前在整个农业中所占比重还不大,但是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加农民的收入,资料显示:到1988年已有2万多个生态农场遍布美国各地,目前已发展到近5万个。英国在1975年成立了国际生物农业研究所,专门研究生态农业和生物农业,在实践方 面,以中、小型生态农场为主。德国、荷兰、瑞士等国也先后建立起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场,并且发展很快。例如德国,1978年全国仅有300多个生态农场,到1986年,已发展到1万多个。
十七届三中全会重新把农业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以后作为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起步点,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预知的是,未来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将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原生态农业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必将很快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希望这种新的生活方式能够实现他们身心和精神的双重回归。这种生活方式既能体现对中国传统生活理想的眷念,又能够勾起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被历代政府所重视。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还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加农民的收入。生态农业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更可以集生态休闲旅游开发,农产品生产加工、餐饮、酒店于一体,更好的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投资商投资的热点。
众所周知,近几十年的石化农业(以使用化肥、农药为标志)在给我们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对人类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石化农业过量的使用化肥,已造成严重的土壤板结、水土流失、水资源污染、土地盐碱化、沙漠化,引发洪涝灾害。如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发生,以及大量地使用农药,造成农产品残留超标,“米不香、果不甜、食无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如果再不停止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再不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将变成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对人类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农业,将成为导致生态环境崩溃的罪魁祸首!现状的警示与人们意识的提升要求我们恢复原生态环境,还原原生态土壤,打造原生态食品。
2.2 我国蜂蜜产业分析
中国是中华蜜蜂的发源地,原始的养蜂可追溯到人类最早采集利用野生蜂蜜的年代。据文献记载,我国养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华民族最早将野生中华蜜蜂(简称中蜂),逐渐驯化饲养为家养中蜂,世代传承。但我国的现代化养蜂业是在19世纪,当意大利蜜蜂和活框技术传入中国后才开始发展。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加上连年战乱,一直发展缓慢。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养蜂业在党和政府的大力鼓励和扶持下,才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为今天我国的现代养蜂业。一、我国现代养蜂业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现代养蜂业发展的崎岖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即恢复发展期、曲折发展期、跃进发展期和稳步发展期。
2.2.1 我国蜂蜜产业发展分析
1、恢复发展期(1950年~1957年)
在解放前,旧中国由于遭受三座大山的压迫,经济技术十分落后,使我国养蜂业一直处于停滞和缓慢发展的状态,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仅有50万群(其中中蜂40万群,意蜂10万群),年产蜜8000吨。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及时采取稳定收购价格,普及养蜂知识,在部分学校开设养蜂课等一系列积极发展养蜂业的措施。例如,1955年9月,苏联П•C舍尔滨纳编著的《养蜂学》由俞俊鳌、诸葛群翻译成中文并出版。1954年7月,农业部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筹备组接办《中国养蜂》杂志。1957年10月24~29日,农业部和农垦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养蜂工作座谈会,制定了发展养蜂的方针、政策、任务和措施。到1957年底,全国的蜂群数量就发展到150万群(西方蜜蜂大约占30%),商业部收购蜂蜜9385吨,出口150吨。
2、曲折发展期(1958年~1977年)
在这一时期里,我国养蜂业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呈“马鞍形”发展。1958年,国务院批转了农业部、农垦部“举办全国养蜂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报告。明确规定养蜂业发展的方针,提出加强领导、培养技术干部、调整蜂产品价格和减免养蜂税收等多项发展养蜂的政策措施。同年,农业部在辽宁锦州农校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养蜂干部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有来自20多个省市的57名学员。同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成立。从此,中国现代养蜂业的发展有了科学技术的依托。不负众望,养蜂所成立以后,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协作和科学普及工作。1959年11月,在杭州主持召开了养蜂科研协作会议,总结了1958年科研协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制订了今后科研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同年,养蜂所试验成功了“有王群生产王浆的办法”,并在1960年5~6月连续开办两期“有王群生产王浆方法”的技术培训班和现场会。这对当时我国的养蜂生产,尤其是蜂王浆的生产,起到划时代的推动作用。此后,于1960年,又相继在福建农学院和西南农学院开设了养蜂专科班(学制两年),为我国现代养蜂业的发展输入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对当时我国养蜂业的发展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由于上述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和养蜂科研教育的兴起,使我国的养蜂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59年,我国的蜂群数量已发展到300万群,收购蜂蜜1.25万吨,出口5700吨。然而,正当我国的现代养蜂业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1960年前后,全国暴发蜂螨(大蜂螨和小蜂螨)危害,蜂群损失近70%。在这个紧要关头,养蜂所的科研人员急养蜂生产之所急,立即对蜂螨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办法展开研究攻关。不到三年时间,基本摸清蜂螨的生活史和传播途径,并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到1963年,蜂螨的危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基本控制,蜂群数量逐渐恢复(科研成果发表在《中国养蜂》1964年第4期)。此后,在1967~1977年间,我国的蜂群数量一直保持在400万群左右,年产蜂蜜4~5万吨,出口蜂蜜2~3万吨。
3、跃进发展期(1978年~1987年)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联产承包制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广大养蜂生产者的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养蜂专业户。到80年代中期,我国蜂群数量和蜂产品产量跃居到世界第二位,蜂王浆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蜂产品的种类也由原来单一的原料生产,走向多元化的制品生产。多种蜂王浆制品和花粉制品远销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此,我国养蜂业发展到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由于蜂群发展太快,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致使各地蜂群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蜂群过多,蜜源资源不足;有的地区蜂群太少,蜜源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造成全国性的大流动放蜂,这无疑给蜂产品质量埋下了深深的隐患。由于蜂群常年流动在外,养蜂人常年居无定所,蜂产品生产的基本档案无法建立,若发现问题根本无从查找。加上由于流动性大,蜂场的生活工作条件很差,连水电及冷藏设备都没有,所以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而那时候国家对蜂产品的收购实行统销统购,从而使得养蜂者产生一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普遍忽视质量问题,片面追求产量,大量取稀薄蜜,不取成熟蜜,蜂蜜质量每况愈下。由于蜂蜜的质量问题,1986年5月23~27日,农牧渔业部、商业部和经贸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养蜂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加强对养蜂业的领导、管理和指导;加强养蜂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工作;综合治理,切实提高蜂产品的质量。
4、稳步发展期(1988年之后)
从1987年以后,我国的养蜂业经过调整巩固,一些蜂产品质量的国家标准相继颁布实施,虽然在蜂群数量上有小幅减少,但已逐渐走向稳步发展的阶段。1988年9月5日,国家标准局颁布《蜂王浆国家标准》,1989年3月1日起实施。1988年农业部颁布《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ZBB47001-88》,1989年5月1日起实施。1990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花粉GB11758-89》实施。2005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蜂蜜GB18796-2005》颁布,2006年3月1日起实施。同时,1985年以后,国家对蜂产品的收购取消统购统销,完全实行市场价。由于以上各项措施的实施,我国长途转地放蜂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的蜂群逐年增多,蜂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2.2.2 蜂蜜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蜂群总数已达到910万群,占世界蜂群总数的九分之一。我国蜂蜜产量从2005年的29.32万吨上升到2014年的46.82万吨,十年增长17.5万吨。2015年我国蜂蜜行业产量约50.5万吨,同比2014年的46.82万吨增长了7.86%,近几年我国蜂蜜行业产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1:2005年-2015年我国蜂蜜年产量及同比增长
2015年我国蜂胶生产与市场基本情况与上年相差不大。2015年,我国蜂胶毛胶的总产量约500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供不应求。由于蜂胶产量供不应求,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致使伪劣、假冒蜂胶充斥蜂胶市场,造成蜂胶原料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图2-2: 2010-2015年中国蜂胶产品产量情况
蜂胶原料收购价格因胶量不同而异。2015年,收购价格120~400元/千克,平均价格250元/千克,基本与上年持平,略有下降。蜂胶产品国内消费市场基本与上年持平。
我国是蜂王浆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世界90%以上的蜂王浆来自于中国。长期以来,我国蜂王浆市场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兼顾国际出口。然而,2013年,与往年有所不同,国际市场创历史新高,首次超出国内市场。2015年我国蜂王浆出口量713.8吨,金额为19136135美元,同比下降3.90%与5%。
图2-3:2010-2015年中国蜂王浆产量情况
2015年,全国花粉产量主要以大宗油菜花粉、茶花粉、杂花粉为主。油菜花粉主要产区为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四川、辽宁、湖北、江西、安徽等;茶花粉主产区为四川、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等。此外,还有荷花、玉米、柳树、荞麦、五味子花粉等。全年花粉总产量约12000吨。
图2-4:2015年中国蜂花粉产量情况
2.3 行业发展前景
我国是世界上的养蜂大国。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养蜂从业人员、蜂产品出口和蜂产品消费五项指标均居世界前列。养蜂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蜜蜂授粉对于提高干鲜果、蔬菜及农作物籽实品质,增加产量,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我国养蜂业主要是满足蜂产品市场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蜂产品保健功效认识的不断加深,蜂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对蜂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养蜂学会理事张自秋认为,只有推动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和生产监管力度,才能稳步增加蜂产品产量,丰富蜂产品花色品种,提升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蜂产品消费需求。
2.4 项目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2.4.1 营销方式
1、广告方式:公司将选择有实力的广告策划公司,对项目产品进行新颖、别致的广告策划宣传,让客户充分了解项目产品的优势,并使之加深印象。
2、营销网络:公司将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在全国各地有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网点,产品进入超市,将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保证客户购买的商品质量,建立24小时客户服务系统,随时为客户解答商品问题,达到客户购买无忧的标准。
3、业务员推销:公司将专门选取对产品充分了解、业务操作熟练、专业扎实,并具有高素质、高标准的人员组成业务推广小组,在部门领导的指导及安排下,对公司产品进行有效的业务推广,让公司产品能够逐步的深入大众。
4、政府与公共关系推销:公司将会与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合作,参加全国性的、地区性的会展,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对产品认可的基础上,借助他们的渠道来推广公司产品,使产品能够被社会大众快速认知。
5、网络营销:公司将采取现代网络营销模式,建立真实、可靠、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的营销网站,将公司发展、产品、相关知识、新闻等展现给广大消费者,并将网络营销与实体销售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断扩大营销规模。
2.4.2 营销措施
1、高标准的建立企业、高标准的管理企业、高标准的质量追求,使企业提前具备国家优秀企业的标准。
2、设置营销专项资金,加强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做好宣传服务,维护好现有用户,通过技术交流推销会、宣传册、网络宣传等开发新的市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做自己的品牌。
3、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稳定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市场。加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及开拓新的市场,保持其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建立客户管理体系,实施客户精细化管理,强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保证客户满意度达95%以上。
5、探索与建立新的营销机制,探索多模式营销方式,引导客户开展多种形势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与公司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6、培训专职营销人员,完善营销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鼓励优秀营销人员拉开收入差距。
7、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培养“懂技术、擅营销、融客户”的营销人才。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建议书、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商业计划书、
立项申请书、
安全评估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