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1、政策发展背景
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表明“健康中国”已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继互联网产业之后,大健康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广受看好。
2016年11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上海出席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开幕式时强调,中国把卫生与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向健康倾斜,在财政投入上着力保障健康需求。通过政府市场协同发力,促进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健康是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并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疾病为主,完善国民健康的政策。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热点,继蒸汽机引发“机械化时代”以及后来的“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当前已经到来是“健康保健时代”,而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
2、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需求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休闲农业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和人民经济收入较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国外已有较长的历史,最早始于欧洲,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后来由欧州国家扩展到东方亚州,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目前,休闲农业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功能的新型产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因为休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生产、管理人员,而且还需要从事住宿、餐饮、交通、商业等服务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休闲农业有利于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不仅使城市人了解和体验农业,而且也使农民转变观念和提高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乃至精准扶贫发展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扶贫单位是县级贫困区域;2001年转向15万个村级贫困区域;2011年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重点扶贫。
农村扶贫的主要特点是区域瞄准,没有识别到户。这种扶贫模式在短期内集中了政策和资金资源,能够切实帮助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或创造部分贫困群体脱贫的硬性基础设施条件。但“大水漫灌”后,贫困地区有一直未脱贫的群体和一度脱贫后又返贫的群体值得关注。
当前中国扶贫脱贫进入攻坚克难重要阶段,不能再继续“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必须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因此需要精细化的扶贫思想,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
随之,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机构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制,推动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全面开展。
2015年5月27日,习近平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并将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习近平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重点解决好4个问题,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如何退”。
精准扶贫思想正是在总结数十年扶贫工作经验、教训之上,并针对当前经济社会特征等现实状况,根据目前中国贫困群体状况所提出的针对性措施。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体系中的重大创新,是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是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其实质是使扶贫资源更好地瞄准贫困目标人群。应当说,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察真情、看真贫,以不懈的步伐丈量着中国的贫困角落,为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方向、想办法。
到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党的十八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
改革开放39年来,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脱贫攻坚既面临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
现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几年时间,越是任务紧迫、时不我待,越是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扶贫脱贫,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
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贫困群众的全面小康。作为山区市,的精准扶贫任务很重。按照的脱贫标准,要达到人均每年4000元收入,仍有4.5万户近13万人口没有脱贫。因此,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将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我国相关政策规划的发展要求
1)《“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围绕全域统筹规划,全域资源整合,全要素综合调动,全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目标,在推动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创新规划理念,将全域旅游发展贯彻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各类规划中,在旅游引领“多规合一”方面取得新突破;补齐短板,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推进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供给,形成综合新动能,在推进“旅游+”方面取得新突破;实施旅游扶贫,推进旅游增收富民,在旅游精准扶贫方面取得新突破;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在文明旅游方面取得新突破;完善旅游业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在健全旅游业统计体系方面取得新突破;保护城乡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在优化城乡旅游环境方面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创建500个左右全域旅游示范区。
2)《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加强规划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保持传统乡村风貌。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提出在用地政策上,要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用地自办、入股等方式经营休闲农业的政策。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4)《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到2020年,一批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基本建成,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更加广泛,带动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环境友好型、非资源消耗型的生态旅游理念逐步形成,培育一批生态旅游重点品牌,初步形成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
5)《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次数显著增加,接待过夜游客总量超过5亿人次,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1.6万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7%,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6)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提出围绕全域统筹规划,全域资源整合,全要素综合调动,全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目标,加快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十三五”期间,创建20个左右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40个左右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旅游+城镇化。推动有条件的市落实《城市旅游特色风貌规划建设指引》,完善城市旅游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大型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文化休闲街区等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深挖城镇文化内涵,将旅游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到2020年,建设100个特色旅游城镇和旅游小镇。
推动旅游与健康医疗融合发展。鼓励各地利用优势医疗资源和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健康医疗旅游产业。积极支持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和老年旅游,重点培育一批以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体检和南药种植加工为主题的旅游企业。鼓励培育符合我省特点和老年人需求的养生保健、暖冬养老等老年旅游产品,完善老年旅游公共设施、保险产品和旅游产品。
7)中共委 人民政府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8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7365元),符合政策的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确保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9820元),确保全部出列。到2018年底,3.3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部贫困村出列。
鼓励实施产业发展扶贫。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其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带动作用,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按其意愿每户至少1人能进入其中务工。推进旅游扶贫。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旅游景点、线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特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名村、森林旅游小镇和乡村农家乐,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
鼓励实施劳动就业扶贫。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统筹各类培训,突出对贫困户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贫困家庭子女就业。鼓励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对从高校、中职学校毕业离校未就业的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就业支持。实施“家门口”就业计划,在有条件的镇村创建“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等。实施公益性岗位安置,在道路养护、园林维护、山林看护、治安巡逻、城管交通、环卫保洁、安全管理等公益性岗位中,优先安排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就业。各县区要鼓励当地产业园区内企业与贫困村建立务工联系,吸纳更多当地贫困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项目招标建设过程中,优先吸纳当地贫困人口就业。
现代农业生态科技金融文旅休闲产业化示范项目正是在相关政策的要求下提出的,项目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汇聚了经济、旅游、文化、学术、科研、教育、农业、金融、养生、养老、医疗等领域。项目建成之后不仅能够达到精准扶贫,带动当地人们致富的需要;而且项目将成为一个人文旅游观光景点,养生养老旅游示范基地,农业生态科技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更好的推动乃至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2、满足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基本的物质生活方面越来越集中到娱乐和精神层面。同时,体验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主导型经济形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得到体验,顾客每一次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在本质上不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商品或服务,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生态养生休闲是旅游业充分发展的产物,作为人们求新、求异、求奇、求美、求知的一种重要途径,迎合了人们对旅游文化更高层次的需求,推动着旅游需求由过去单一的观光形式向休闲化、个性化和参与性的转变。
如今旅游消费将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国内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这种趋势将促进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将极大程度的满足了乃至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满足人们多元化生活,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民消费结构中用于文化教育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大,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我国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居民消费结构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实际支出和所占比例都在不断增加。与20年前相比,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逐渐由被动接受变为文化生产的引导力量。相当一部分居民群体的消费重心开始向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及精神产品消费等领域转移,不仅在衣、食、住、行、通讯、卫生和生活环境等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文化娱乐、广播影视、体育康复、旅游休闲等精神生活方面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本项目的建设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生态养生、养老、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场所,满足人们对特色生态休闲生活的体验需求。
4、项目建设对社会经济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结构性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协调等不可持续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对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前,正加大开发利用文化和生态优势的力度,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把生态养生旅游名城作为文化、生态特色优势和现代服务功能的载体,构建养生养老文化、优良生态、高端产业、城乡现代公共服务等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格局。
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本项目运用新模式、新系统将文化旅游、医养文化、科技生态农业有效结合,打造以本地特色的“科技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医疗养生”大平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5、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1)发展项目产业能促进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扩大国内需求是当务之急,而发展养老休闲旅游综合体,可以有效带动各个行业发展,符合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方针,有利于促进解决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
(2)发展养老产业能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对比国外发达国家GDP增长结构,我国消费需求增长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开展项目养老产业将能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人们消费,一方面项目的建成,将会使得一部分人解除了对养生养老的顾虑,刺激当前的消费;另一方面项目自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点,其自身的运作就是一个很大的消费需求。因此,开展项目有利于扩大我国内需规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保增长压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我国GDP增长结构,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
6、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本项目的建设,整体提升了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是按照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大政方针,建设开拓文化、民俗文化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创新。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将有力提升洛阳城市知名度。项目的建设,是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艺术、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有机的结合,将成为独具个性并蕴藏浓厚文化内涵的现行现代化文化旅游区的建设。
由于本项目的建设大大的提升了现有自然资源的价值,同时整体项目的策划避免了小规模开发造成整体环境的破坏,该项目融入了历史文化与人文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内容,提高了文化休闲旅游的品质和品味,将迅速带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7、项目的建设扩大就业、脱贫致富,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需要。
解决就业、脱贫致富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项极端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难题,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关系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因素。
本项目的日常运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提供服务,通过项目的建设可直接为社会提供280个工作岗位,间接提供上万个新工作岗位,为当地社会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同时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精准扶贫,以及对的全方位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8、项目建设优势明显,促进项目建设
1)交通区位优势:位于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南接惠州、汕尾,东靠梅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地。交通区位日益凸显,境内有京九和广梅汕2条铁路,国道有205国道、105国道,已开通高速公路有广河、惠河、河梅、粤赣和汕湛、大广6条高速公路。穿越的汕昆、粤湘以及东环、河惠莞高速公路和杭广高铁、赣深客运专线正在加快建设,已成为沟通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大陆桥”和“黄金通道”。
2)人文资源: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3)历史文化资源:区原亦称槎城,因建在新丰江三面环水处象一座竹筏的地域上而名。槎城是“水中城”的别称,自古至今,绿水环绕使槎城平添了许多秀丽。
槎城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时有位老学者研究出了一个上联概括它的特征:“双城双塔双江水”。“双城”指上城和下城,“双塔”指龟峰塔和已拆毁的燕石塔,“双江水”指新丰江和东江在城环绕汇合。不过,很长时间还无人续上他的下联。
历史悠久。秦始皇30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南海郡,在这一带设置龙川县,首任县令就是后来统一岭南,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的赵佗。
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现辖源城区、东源县、紫金县、龙川县、和平县、连平县共一区五县。其中龙川县为四大古县之一,紫金县为孙中山由闽入粤始祖的开基地。
三、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3.1 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3.1.1 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旅游业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到2020年全球游客人数将达15亿,总收入达2万亿美元。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调查报告预测,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的地位不会改变,未来10年旅游业是世界经济领域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远洋旅游和名目繁多的主题旅游项目将迅速崛起。
2016年上半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继续领跑宏观经济。其中,国内旅游22.3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47%;入出境旅游1.27亿人次,增长4.1%;上半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25万亿元,增长12.4%。
2016年1-6月,入境旅游人数678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8%。其中:外国人1347万人次,增长9.0%;香港同胞4003万人次,增长2.2%;澳门同胞1158万人次,增长3.5%;台湾同胞279万人次,增长5.8%。2016年1-6月,入境过夜旅游人数2887万人次,增长4.3%。其中:外国人1036万人次,增长6.8%;香港同胞1369万人次,增长2.3%;澳门同胞236万人次,增长3.5%;台湾同胞246万人次,增长6.0%。2016年1-6月,国际旅游收入57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590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3%。。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开放发展,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规划建设的旅游项目达到5万个。总投资2万亿元,年均增长15%。因此,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极大。
在旅游业态中,生态旅游不仅被定义为一种适应市场机制的、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也是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工具。目前,最流行的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有两个: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主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以达到使当地的生态和人口得以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旅游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近年来,伴随全球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生态旅游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自然环境中放松自己。
因此,我国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以特色的为主的旅游业态发展潜力无限。
3.1.2 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现代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伴生物。19世纪,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社会化的旅游业开始萌芽。二次大战以后,世界经济进入发展高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们收入的增加,工作时间由每周72小时减少到不足40小时,加上有了铁路、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旅游逐渐成为工业国家大众比较普遍的生活方式。70年代以来,大约60%的英国人每年度过一个包括4个夜晚或更多时间的外出度假期;瑞士83%的人每年度假一次,瑞典为80%,挪威和芬兰为70%。80年代以来,在多数发达国家的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中,旅游都在支出项目的前7项之中。全世界的年出国旅游人数从1950年的2500多万,增加到现在的6亿多人,国际旅游收入则从21亿美元猛增到4000多亿美元。
我国现在旅游业的状况,正处于发达国家六、七十年代的阶段,旅游已成为我国群众的生活新需求。继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驱动的经济变革浪潮后,在本世纪,人类至少还将经历由休闲、生命科学、超级材料、新的原子时代和新的航天时代驱动的五次浪潮,而休闲时代在2015年将处于主导地位。从国外情况看,人均年收入500—800美元,是旅游消费的急剧扩张期。目前,中国人均年收入已达到8000美元左右,有的城市已超过10000美元,这为外出旅游奠定了经济基础,而长假期的出现成为旅游热的推进剂。据测算,假期每增加一天,旅游客源就增加10%。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我国人民的生活需求发生着质变,进入小康的城市居民已不再满足于家电、美食这样的物质消费,而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休假、娱乐等消费上升为人们越来越迫切的新的基本需求,假日旅游热就是这种需求质变的直接反映。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更看重闲暇的自由,更崇尚回归自然,这是未来社会生活的一种大趋势,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正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潮流。
3.2 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
3.2.1 我国国文化旅游市场现状
我国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在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中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东方文明的优秀代表之一,在饮食、居住、娱乐、文学艺术、宗教、思想、民俗等等方面都是其他三大文明体系迥然不同,而文化的异质性正是文化旅游得以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国际旅游者在中国文化旅游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十三五”期间,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调整需加速发展服务业,动力转换需增强内需消费的拉动力,改善民生需进一步释放国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都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从行业本身来看,旅游产业已突破传统旅游业的范畴,逐步演变为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大产业。消费需求来看,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新时尚。
表3-1:文化旅游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部门 | 相关政策 |
国务院常务 | 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
国家旅游局 | 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
国务院 | 发布《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
国家旅游局 | 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年 |
十七届六中全会 |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国务院 | "一带一路"的提出,明确了我国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向 |
国务院 | 发布《关于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
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 | 推出以"文化旅游、和谐共赢"为主题的"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系列活动 |
十八大报告 | 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概念,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
十八大报 | 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
国务院 | 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传播消费 |
国家旅游局 | “515”战略的推动 |
国务院 |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
图3-1: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阶段
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规模:
2015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为41.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13万亿元,对GDP综合贡献达到10.1%,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另外实现了"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漂亮收官,并开启了旅游发展的新时代。
图3-2: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
图3-3:我国国内旅游总收入(亿元)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随着文化资源被旅游项目产业化,类型各异的文化旅游也就应运而生。
图3-4:文化旅游景点区域分布
随着中国文化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数据显示,在2015年全国10亿元(人民币,下同)以上的在建旅游项目有2057个,50亿元以上的在建旅游项目404个,投资额100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185个。比上年增长10.5%;全国旅游总收入约34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3.2.2 行业发展趋势
1、文化创意,成为文化旅游的重点发展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产值达220亿美元,并以5%的年增长速度递增。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拓展和延伸,成为旅游发展的新引擎,反过来,旅游的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新机遇、新动力。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及文化创意产品特点的背景下,文化创意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新领域、新热点。北京怀柔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基地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但提升了休闲经济时代下的传统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而且开始成为各大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文化“深度游”成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我国旅游已经从传统"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向以文化为主题导向的“文化深度游”、“文化休闲游”转变,并出现了以世界遗产为核心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
文化深度游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遗产旅游热的兴起和发展。“遗产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最热门的项目之一。英国遗产旅游业发展迅猛,年收入高达260亿英镑,几乎成为该国旅游业的支柱。
3、康体保健游已经成为文化体验旅游的重要内容
文化性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特质之一,体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方面。随着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出游能力渐趋增强,文化体验游成为游客热衷选择的旅游产品类型,其中康体保健游因为能够迎合现代人越来越强的医疗保健意识和康体养生需求,成为广泛关注和备受推崇的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类型。在中国旅游发展相对成熟的很多旅游地,都已经出现了相对完善和成熟的康体保健旅游的产品体系。
3.3 我国休闲旅游行业发展
多因素导致休闲度假游持续火爆,自然景区转型望享受行业红利。随着收入提升和财富结构不断改善、叠加带薪休假政策推进,休闲度假游需求持续释放且发展迅速;同时自然景区本身受到“门票经济”及天然禀赋桎梏,各大景区顺势开发休闲度假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未来有望带来客单价和客流量双重提升。
2016年我国人均GDP5.4万元,约8000美元,已达到休闲度假游需求触发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为休闲度假游需求触发点。居民收入增长将推动旅游需求层次升级,休闲度假类旅游需求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对比发达国家行业发展经验,我国已具备覆盖休闲度假游需求的物质基础。
图3-5:旅游需求层次及其触发点
财富结构改善助力休闲度假游需求持续释放。1、中产阶级是推动休闲度假大众化的中坚力量。大众化休闲旅游度假出现于19世纪,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加剧背景下,伴随着中产阶级规模扩大、可自由支配财富增多及便捷交通出现,大众休闲旅游度假在欧美等国日益活跃;海滨旅游度假、邮轮旅游度假、冰雪旅游度假和温泉旅游度假等不同类型休闲度假逐渐兴起。2、我国中产阶层占成年人口比重超20%,财富结构改善推动休闲度假游需求增长。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第三轮(2015年)调查数据,以净财富5-50万美元界定中产阶层,中国中产阶层数量占成年人比重由2005年的11.9%提升为2015年的20.1%,我国居民财富结构逐渐改善。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均财富的不断提升,我国中产阶级占比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图3-6:2005年和2015年中国居民净财富结构
错峰出游意愿高与带薪休假落实率低相矛盾,带薪休假落实望推动休闲度假游持续升温。1、我国带薪休假落实率低。根据调查,我国带薪休假的落实良好比例仅为50%左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不能自主选择休假时间和未休假单位没有给予相应经济补偿。带薪休假的落实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2、我国游客错峰出行意愿高。游客错峰出行意愿高达81%,而小长假、春节、国庆出游意愿均在30%以下;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2016年我国十一黄金周游客接待量占全年比重超过13%,这意味着在当周以不到全年2%的时间接待了13%的游客,可以看出错峰出行意愿与实际情况有着较大出入。游客错峰出游热情与带薪休假难落实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休闲度假游需求的释放,随着201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带薪休假落实政策的陆续出台,这一现象有望得到改变,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为休闲旅游发展提供机遇。
图3-7:我国带薪休假落实率约为50%
图3-8:2016年我国十一黄金周游客接待量占全年13.15%
3.4 我国养老产业分析
2015年中国0-14岁人口为22681万人,2015年中国15-64岁人口为100347万人,2005-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逐年下降,2010年0-14岁人口达到近十年最低值,为22259万人。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434万人,近十年65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即将到来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减少,因此,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和必要性浮出水面。
图3-9:2005-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变化趋势图
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考虑到70年代末,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
图3-10:2007-202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及比重
2016年中国人口数量将达136976万人,2020年中国人口数量将为137702万人,2036年中国人口数量为139349万人。此预测没有考虑男女比例导致的出生率的变化,从而引起的老龄化的增加对人口增长起制约作用等。
表3-2:2016-2036年预测的人口数(万人)
年份 | 预测人口 | 年份 | 预测人口 | 年份 | 预测人口 |
2016 | 136976 | 2023 | 138299 | 2030 | 139100 |
2017 | 137237 | 2024 | 138471 | 2031 | 139159 |
2018 | 137441 | 2025 | 138620 | 2032 | 139210 |
2019 | 137594 | 2026 | 138747 | 2033 | 139253 |
2020 | 137702 | 2027 | 138857 | 2034 | 139290 |
2021 | 137969 | 2028 | 138951 | 2035 | 139322 |
2022 | 138100 | 2029 | 139031 | 2036 | 139349 |
从人口结构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高龄老人数量从2010年至2050年持续增长。由于高龄老人群体中失能率在50%以上,我国失能老人规模或从现阶段的625万人上升到2050年的1875万人,35年里增幅高达200%。
图3-12:中国失能老年人口统计分析
2015年中国总抚养比为37%,少儿抚养比为22.6%,老年抚养比为14.3%;2005-2015年中国少儿抚养比逐年下降,而老年抚养比逐年增加。
图3-13:2005-2015年中国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情况
从衡量老龄化社会负担指标——老年抚养比来看,从2000年至今,老年抚养比加快增长,至2020年将上升至16.9%。而加入少年儿童抚养比的总抚养比指标到2030年将超过50%。数字说明劳动力的比例的迅速下降将严重加重未来社会负担,而为了“孝敬”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高效、有效、专业的养老系统/产业是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沉重养老负担的唯一途径。
图3-14:中国人口老年抚养比预测
养老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根据消费者协会的报告,我国老年人养老形式较为传统,一般都会选择居家养老,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老年人选择专业机构养老。在2013年的调查中,有38.5%的老年人有选择专业养老机构的意愿,说明老人的养老观念出现一定的转变,同时也表明养老机构的普及和多样性,为老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人的养老意识逐渐增强,各种方式的接受度都有所提高,带动我国养老模式向多样化发展,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国内民办养老机构以中小型为主,盈利较为微薄。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110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33043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8927个,互助型的养老设施40357个,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1783个;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比上年增长17.0%。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比上年增长11.5%,对应“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国际标准,仍有较大缺口。对于这样的缺口情况,养老床位本应供不应求,但实际上,养老服务机构的年末床位利用率却有降低的趋势,说明现行的养老体系的供给与老人真正的需求不符,导致利用率低、成本高,同时也说明对未来新兴养老机构、养老模式改变现状的需求巨大。
图3-15:我国养老服务床数及床位利用率
米易县养老市场分析:
2016年,米易县冬季阳光康养游客:15万人次。“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冬季阳光康养规模逐步扩大。米易阳光酒店、西蜀阳光花园酒店、米易贤家村、金叶度假村等为代表的商务酒店、度假中心、农家乐、旅游新村以其环境逐渐优美,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2015年攀枝花时接待过冬游客增长率超过300%,2016年增加率为15%,我们以游客市场增长率20%为基数计算,得出到2020年,攀枝花市接待过冬游客将达到31万人次左右。
3.5 我国养生旅游分析
未来五年养生旅游市场规模将达千亿级
养生旅游占总旅游交易规模的1%左右,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总交易规模为41300亿元,养生旅游的交易规模约为400亿元。
现阶段,养生旅游市场拥有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发展空间巨大。未来五年养生旅游的市场规模将呈快速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20%左右。2020年市场规模将在1000亿元左右。养生旅游作为大健康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复合型产业,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2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老龄人口更倾向于养生旅游。
此外当前国家鼓励旅游多元化发展,较为支持旅游,而养生旅游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细分行业。
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推动形成专业化的老年旅游服务品牌,并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医疗旅游,养生旅游是医疗旅游的一个细分行业。
2015年《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开发温泉、滑雪、滨海、海岛、山地、养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养生旅游不同于一般旅游,必须进行养生活动与养生项目的共同开发,而且是以生态为手段的养生开发,如在观光游乐中开展养生活动、项目等。养生旅游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实施养生旅游集群化发展,推进区域旅游整体优化。此外,在养生项目中结合旅游区的养生文化脉络和民俗特色能提高品味和档次,从而有利于推出有鲜明主题、合理配置的项目,形成质量较高的文化观赏产品、自然观景产品等。
3.6 大健康产业市场分析
3.6.1 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
大健康产业,是经济系统中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缓和性医疗商品和服务的部门的总称,通常包括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保健品、健康保健服务等领域。大健康产业是世界上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医疗消费开支超过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由此可见,大健康产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全球健康年支出总额占GDP总额的1/10左右,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等认为,健康产业会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加速发展,很快将替代IT产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20年健康产业全球总产值将达到13.39万亿美元,为2011年的1.9倍左右。20世纪健康支出增长缓慢,进入21世纪后,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处于成长期,在2003年增长率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值。新一轮的增长主要由于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且人均健康需求的持续释放,与此同时科技的进步带来新一轮产业升级,为发达国家的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全球人均健康支出持续快速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1882.188美元。自1996年至2012年,全球人均健康保健支出总体保持着增长的趋势。增长率与全球经济发展状况有着紧密联系:在2003年,人均健康支出增长率达到近15年间的最大值;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增长率急剧下降,在2009年一度跌至近10年最低值。但总体上,进入21世纪后,人均健康支出保持正增长。预计到2020年,增长率将达到6%,从而全球人均健康保健年支出达到1882.188美元。
3.6.2 大健康产业市场发展前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健康是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并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疾病为主,完善国民健康的政策。2012年8月公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到2020年为止,主要健康及其相关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包括“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等目标。
我国居民收入的提升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奠定了购买力基础。国际发展经验显示当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时,进入典型的消费升级周期,非生活必需品消费将成为主流。2011年以来,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从2008年15780元增加到2014年29381元。伴随收入增加,居民健康消费支出保持较高速增长,2011至2014年,城镇居民保健类支出年均增长率为10.66%,高于居民消费性支出10.35%的增速,且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4年健康保健类支出增速为14.91%,大幅高于8.01%的消费性支出增速与8.98%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
健康意识的提升与观念革新进一步促使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得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恶化与生活压力增加引发人们的健康问题的普遍关注。健康饮食、健康消费观念革新也使得食品医疗等行业进入大众消费的高级阶段2016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达3万亿元,2011-2016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由此可见,大健康产业利润率处于较高水平。
21世纪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热点,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互联网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集中产业。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健康产业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7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3.7.1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需考虑的因素
本项目在进行目标客源市场定位时,应充分考虑下列因素:
1、旅游需求
包括家庭结构、人均收入、文化水平、旅游欲望与偏好等要素。一般来说,人口多,人均收入高、增长快,且旅游欲望强烈,则旅游需求大,从而旅游市场客源充足。
2、旅游消费特点
不同的潜在的旅游者,由于其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性格、文化背景、习惯等的不同,其旅游消费的特点业存在着差异。
3、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人们为何被吸引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是因为那里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某些他们在自己住所或其他地方不能得到的东西。
1)旅游资源品质: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越有品味、越有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
2)区位条件:包括空间距离、交通条件等因素。一般来说,在收入和交通条件既定的情况下,距离较近的旅游区能吸引较多的客源,距离较远的旅游区则相反。交通条件是游客可达性的前提。交通越便捷,可达性越强,则越能吸引旅游者,客源市场就会扩大:否则,客源规模就会受到限制。
3)服务设施、服务水平和制度环境的供给能力:服务设施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无疑是影响旅游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而它是吸引游客的条件之一。除此之外,目的地的管理制度建设、管理工作效率、安全保障、旅游环境等,都是影响客源地市场的重要因素。
4)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会形成争夺客源的竞争局面,游客会被分流,进而影响客源规模。但在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异质化的情况下,不同特色的旅游项目难以被替代,就会形成互补关系,这有利于客源的聚集和规模的扩展。因此,要求旅游区建设项目富有创意,旅游产品应突出特色,突出亮点,以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5)品牌战略
推出品牌战略,建立全新的风景,时尚、崭新的模式,光明的远景。
(1)新品牌的实施
①打造一个专业化、人性化、新时代的农业生态旅游品牌。
②加强生态旅游活动的推陈出新。
③加强品牌的差异性。
(2)品牌核心理念
一样的休闲,不一样的感受;
一样的服务,不一样的质量;
一样的度假,不一样的生活。
提出在项目的任何个人都是一道风景的品牌理念。导入CIS,建立导入统一的品牌声音、品牌行为、品牌视觉形象、品牌标准等等。
3.7.2 目标客源市场的定位于选择
1、客源市场区域分布定位
项目目标客源市场的定位不应是单一目标,而应是多目标的;不应是固定的,而应是动态的,随着客源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将周边市县等地定位本项目的一级客源市场。本项目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可与这些旅游景点相互结合,加上本项目的旅游主题特征优势,倘若组织得当,旅游线路安排合理,形成一条境内游线路,在现有景点热线的带动下,必将有更多的游客来访。以本项目为中心,方圆300公里的范围覆盖了众多城市。这些城市游客均能便捷的到达本项目所在地,将这些城市作为二级客源市场。
根据以上分析,初步预测一级市场占60%、二级市场占40%。
2、出游动机和出游目的定位
近期应定位于医养+文化旅游+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市场;中、远期定位逐步扩大到其它客源市场。
根据目前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中对游客出游动机和目的地调查,以休闲度假为出游日的游客最多。因此近期内应继续发展节假日休闲度假旅游稳固已有的客源市场。
中远期随着项目区业态的深度开发与发展,其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品牌特色更为明显,在此基础上,自然生态体验、户外运动休闲等客源市场将随着项目的建设完成来逐步开发。
3、游客年龄结构定位
近期及中远期都将主要定位于中青年及儿童市场。旅游既要有经济实力,又要有时间、激情和精力。因此,旅游活动主要是中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最具有开发潜力。根据其它景点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前往当地旅游的游客以15—70岁年龄段的游客最多。该项目区的旅游资源特色能够满足这部分人对环境的要求。
上述目标市场定位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的,是一种立体型的市场定位。根据这些市场定位的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措施,将上述潜在的目标市场变为现实的目标市场,既定的战略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综上,本项目市场定位是以及其周边市场为主,以周边城市市场为辅。
3.8 项目区市场规模预测
3.8.1 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根据项目建设计划情况,将对未来游客发展规模做出预测。对本项目未来游客规模预测时,应充分参考以下因素:
1、市场发展的促进因素:
1)大型项目的启动效应和项目区的全面开发建设。
2)新的宣传和市场推广带来的项目区知名度的提高。
3)旅游线路的联合、大型节日的造势将使游客量在短期内爆发式增长。
2、市场发展的抑制因素:
1)旅游环境容量对客流量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
2)周边其他同质旅游目的地对本区客源的分散。
3.8.2 旅游消费水平预测
旅游消费水平的预测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项目现状。
2、主要客源地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高低。
3、项目开发战略、建设情况以及主要景观的生命周期变化。
4、旅游消费构成比例随时间的变化。
5、社会上旅游消费热点的变化。
6、不同类型旅游者之间消费水平的差异。
根据小镇的景点战略部署,项目在新建并投入运营的前两年,由于新建小镇知名度低,项目区功能尚未完善,游客人数不会很多,而且游客消费水平提高缓慢,旅游收入增加不明显。
3.8.3 游客规模预测
根据旅游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分析,综合考虑市场定位和各规划期的发展要求,对其游客规模年际变化做出预测。预计项目建成后年平均接待游客量可达50万人次。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建议书、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商业计划书、 立项申请书、 安全评估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