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99-707
当前位置:

新型农贸综合商业中心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09 09:41:14

导语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2 1 项目建设背景1、政策发展背景1、产业政策背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一方面,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成为全党共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1、政策发展背景
1、产业政策背景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一方面,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成为全党共识,为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汇聚强大推动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带来持续牵引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增添巨大带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源动力。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在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加深背景下,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松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随着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得到长足发展,农产品流通已成为人民安居、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发布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对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流通及现代物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指示。   
在文件中,明确指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在搞活流通中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网络,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
从我国社会发展形势及国家政策等宏观方面显示,农产品仓储、流通、交易等方面将面临一个全新的转型和发展的机会。因此,本项目的提出是符合国家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
2、产业发展背景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技术进步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驱动作用更加直接,正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以基因组学等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尤其是生物育种技术快速发展,带动农业产业新的绿色革命;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催生智慧农业和智能装备产业异军突起;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球共识和焦点,资源环境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应用加速低碳循环农业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农产品营养品质技术迅猛发展,引领天然、营养和健康的食品消费趋势;合成生物技术等领域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将根本改变农业生产、生活和产业组织形式,带动农业产业格局重大调整和革命性突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应对国际竞争,特别是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对农业科技在节本、高效、智能、绿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依靠科技打造发展新引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时期,必须立足国情农情、把握国际趋势,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机遇,坚持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强化公益性定位、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开创农业科技发展新局面。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符合我国相关政策的规划要求
1)《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以产地集配中心和田头市场为源头,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农产品零售市场为基础,以高效规范的电子商务等新型市场为重要补充,有形和无形结合、线上和线下融合、产地和销地匹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布局合理、制度完备、高效畅通、安全规范的中国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
重点加强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产地、集散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产品交易(会展)中心以及物流节点建设。加快农产品产地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田头市场的仓储、物流、冷链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完善标准化交易专区、集配中心、冷藏冷冻、电子结算、检验检测等设施设备,鼓励市场应用节能设施设备,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处理、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服务功能。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管理理念、标准和技术,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配备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冷库等冷链设施设备,建立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各地建设或改造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生鲜超市等农产品零售市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零售网络。
 
2)《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提出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实施农村淘宝“千乡万村”、农村京东“千县燎原”项目,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各县(市、区)要规划建设电商产业园,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积极培育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开展对接。
3)《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的通知》提出发挥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建设农产品加工、现代种植业、种子产业、涉农工业、农业电子商务等孵化基地,构筑全省创新创业新高地。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推动建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技术研究的多边合作机制。
完善省际间优势农产品联展联销平台,推进南北互通互销互利。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以品牌塑造推动营销增值。完善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和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加工、流通与消费对接,逐步形成现代农产品流通产业体系。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是政府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项目。
2、项目的建设是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
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我国农产品生产供给的品种、数量和质量能够及时调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从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在此过程中,作为农产品流通及销售主渠道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提供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动的准确信息,发挥重要的市场导向功能,有利于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动及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引导农业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其次,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通过完善其服务功能,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的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引导农产品合理有序流通, 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第三,农产品批发市场还可以通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充分发挥其公益性功能,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因此,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对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供给侧改革对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央一号文件在推动农产品流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方面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同时“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行动”。因此,通过新型农贸综合商业中心建设项目的建设,在积极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保障供应和价格形成等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对进一步优化示范区乃至陕西省规模农产品综合商贸市场的服务功能和公益性功能等衍生功能,是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
3、项目的建设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传统的批发市场在“新常态”下,自身发展的弊端日益凸显,面临行业转型升级、新经济业态兴起、城市发展急需外迁等困境,使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面临新的发展挑战。
项目用过打造集农产品及相关日用产品、工具、生活配套等业态为一体,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现代化、信息化、综合型的智能化综合农贸交易场所,同时建立线上农贸交易中心平台,带动当地农产品、名优特产突破区域限制,提升农户及商人创收,真正形成线上线下O2O新型农贸综合交易平台,快速推进乃至陕西现代农贸体系建设,而且因为相关业态及其产业链的牵引可以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继而进一步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推动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4、项目的建设是助力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均表明,对于任何国家而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都是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对于农业人口数量众多、基数庞大的当前中国来说,情况更是如此。没有农业产业现代化来作为重要支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难以真正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诸如城镇盲目扩张占用耕地资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城镇化质量不高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与此同时,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能够通过持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来满足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的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新增人口对于农产品数量、种类以及品质不断提高的要求。再者,农业产业现代化带来的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不仅能够扩大农村消费品市场的需求水平,也对城镇工业产品形成更高、更加多元化的现实需求,继而为城镇地区现代化工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
6、项目实施是提高农业产业现代化和构建农业强国的需要
国家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科技型农业,加快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的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探索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高信息化、优质化和品牌化水平,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项目的建设依托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及建设绿色美丽中国等精神,以及国家和省、市、区关于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精神要求,搭建起以“互联网+”为重点、一二三产业融合为主线、产业链和价值链完善提升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增值增效,农民增收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通过项目的建设,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厚植发展优势,有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7、扩大就业,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需要。
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项极端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难题,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关系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因素。
本项目的日常运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提供服务,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为社会直接间接提供480个新工作岗位,为当地社会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同时可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第三章  项目市场分析
3.1 我国现代农业分析
3.1.1 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
3.1.2 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
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3.1.3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粮食种植面积分析
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11303万公顷,比2015年减少了约31万公顷(合约472万亩)。
图3-1:2011-2017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统计
 
2)粮食产量情况分析
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61625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19万吨(104亿斤)。2016年的粮食生产虽然止步于“十二连”增,但仍是历史第二高的产量,连续4年站上了1.2万亿斤的平台,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图3-2:2011-2017年中国粮食产量统计
 
3、农业总产值
2016年,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1.21万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93万亿元,林业总产值4631.6亿元,牧业总产值3.17万亿元,渔业总产值1.16万亿元。
图3-3:2011-201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统计
 
3.1.4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大豆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玉米增产超过了需求增长,部分农产品库存过多,确保供给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
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部分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多,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更加突出。
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较为有限,依靠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收窄,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任务艰巨。
3.1.5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1、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从信息化发展趋势看,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作出部署,并把农业农村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网络经济空间不断拓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信息经济潜力巨大,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农业农村渗透融合,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加快,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2、政策发展前景
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今日,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18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为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农户带动、技术集成、就业增收等功能作用,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决定2018年继续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
《通知》要求,2018年,根据各省(区、市)201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确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申请数量。总产值6000亿元及以上、6000亿元以下的省(区、市),分别按2个和1个控制数申请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超报不予受理。计划单列市名额计入省指标,由所在省统筹安排申报。
3.2 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分析
3.2.1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
1、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商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当前,我国“互联网+”农业蓬勃发展,多家大型平台商积极下沉推进,以邮政、供销为代表的传统城乡流通网络积极上线发展,以生鲜电商为代表的新兴领域专业电商积极探索商业模式,上行下行双向流通,多元主体良好互动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2、线下渠道布局和物流网络建设加速推进,为农产品电商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受村民教育文化水平和快递物流可达性限制,农村电商发展必须以强有力的线下服务体系作为支撑。现阶段,通过实施“农村战略”,电商平台初步建立了线上平台、县乡村三级服务团队、仓储物流网络一体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
3、电商平台有力推助了农民增收,正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新渠道
过去,城乡分割发展阶段,农产品进城高度依赖于有限的批销渠道,分散的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往往出现“卖难”或“卖不上价”,农民只获得有限的生产环节收益。
4、互联网交易形成的大数据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风险控制基础
依托电商平台交易大数据产生的快捷征信评价,缓解了小微金融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难问题,有利于降低普惠金融管理成本。
3.2.2 突出瓶颈与问题
1、协同不够、整合不足,推进“互联网+”农业的政策体系有待建立
“互联网+”农业涉及的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农业部、商务部、工信部、交通部。农业部主要抓信息进村入户、农产品电商方面的政策;商务部主要从流通再造角度考虑“互联网+”对传统城乡批销体系的影响;工信部、交通部主要关注有关技术标准和基础设施支撑问题。
2、配送成本高昂、触网率极低,“互联网+”农业的基础环境有待改善
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还有近4万个行政村不通宽带,农村宽带入户的比例仅为17.67%,不及城市宽带入户比例的1/3。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9%,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31.7%,比城镇地区低35.6%。
3、流通设施不配套、标准不健全,“互联网+”农业的基础设施有待夯实
农产品是典型的非标准化产品,不易存放,对流通配套要求较高。以冷链物流为例,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仅为5%、15%和23%,冷链运输率分别为15%、30%和4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90%左右)。
4、品类单一、领域狭窄,“互联网+”农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还有待挖掘
当前,“互联网+”农业发展较好的,总体集中在基础设施及物流条件较好的区域。品类方面,农产品进城主要是相对易存放、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零食、坚果和特产,单品销售最高的前三类分别是枣类、茶叶和干货。
3.2.3 2018年发展新方向
1、强化“互联网+”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工作的结合力度
一是要把“互联网+”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将“互联网+”应用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及农产品生产的全产业链,通过综合农技服务、农资配给、销售支持等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的精细度和价值含量。
2、强化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加大对农村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推进宽带进村到组入户,加速推进第四代移动互联网络覆盖农村,缩小城乡间地区间“数字鸿沟”的硬件基础,电商扶贫试点应在指定期限内实现“村村通宽带”和通信网络升级改造;
二是要通过基站用电定向补贴等形式,积极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电商扶贫试点县对贫困户给予一定量的手机免费流量、对参与电商培训人员给予手机流量支持,按照农户实际网上交易额给予网络资费补助,为广大农民提供“用得起、用的明白、用的放心”的互联网连接。
3、强化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要合理规划推动物流资源整合,一是要加大物流资源在县域层面的统筹整合力度,鼓励县域政府结合当地市场和电商发展特点,做好县乡村三级物流仓储规划,科学布局本地物流配送的“最后五公里”;
二是要鼓励邮政、供销社通过整体出租、入股、订单分成等合作形式,深入开展与平台电商及现代物流企业的合作,激活并用好现有仓储、配送渠道资源;
三是要建立县级层面物流资源整合平台,整合各类快递配送订单,深挖配送网络的规模效应,实现到村到组配送,降低配送成本。
4、强化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一是要尽快制定并出台农户会用、市场认可、管理方便的农产品线上交易分类标准,建立适应于电商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的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化提升线上销售农产品的质量与品质,引导生产者改进生产和产后运销管理。
5、强化农村电商的人力资本支撑
一是要整合农业、人社、商务、扶贫等部门培训资源,针对不同类型主体和应用,开展专题性、体系性“互联网+”应用培训。
二是要统筹利用好“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选派培训体系,鼓励大学生村官们成为“互联网+”农业政策的宣传者、积极的实践人和带动农民入网的领头羊。
三是要依托县域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鼓励平台电商和当地网商积极参与农户互联网知识普及培训,传授用得上的“互联网+”知识和实操技术。
3.3 我国农产品批发流通行业发展分析
3.3.1 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农产品物流总额增长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升级和城市规划的调整,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已难以适应时下消费需求,以及零售业快速进步导致的交易量分流,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商务部在《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要初步建立起以产地集配中心和田头市场为源头,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农产品零售市场为基础,以高效规范的电子商务等新型市场为重要补充的中国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规划强调要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
截至2016年底,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超过4400多家,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市场1671家,全国有各类农贸市场2.7万个;2016年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达4.7万亿元,同比增长8.8%,交易量达8.5亿吨,同比增长5.1%。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物流总额呈逐年递增趋势,2017年,中国农产品物流总额为3.7万亿元。与此同时,中国农产品物流占全部物流总额的比重却一直呈下降趋势,2017年比重已降至1.46%。
3.3.2 农产品运输成本高,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农产品流通过程包括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储存和加工配送等环节,并且要经过多个节点企业,运输规模小,致使农产品运输成本、储存加工保鲜成本、流通中介费用等偏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40%左右,其中鲜活产品及果蔬产品要占60%以上,而国外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
农产品流通各环节因运输、包装的不统一等物流标准化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流通过程中多有质量问题出现,这严重影响了农产品食用的安全性,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另外,一些出口农产品因为质量安全标准问题屡屡遭遇贸易技术壁垒甚至被封杀,严重影响了农民利益,不利于我国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升。
3.3.3 行业发展前景
在全球农产品供需继续保持总体宽松格局和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国内农产品市场运行有望继续保持总体平稳,但随着国际国内市场联动加深,国际汇率变化、贸易政策调整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叠加,我国农产品市场形势将更加复杂。
近几年,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到了爬坡升级的新阶段,传统落后的对手交易模式正受到各类先进交易方式的挑战。有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批发交易中的市场占有率,已从2000年的80%以上下滑至2016年的66.9%,而这一比例在2012年还保持在75%左右。农产品批发市场占有率下滑与近年来的农超对接、农产品电子商务、基地直供等渠道分流有直接关系。
尽管随着京东、天猫等各大互联网平台抢滩生鲜市场,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先天优势不断弱化,但电子商务和批发市场二者各有优势,前者在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方面有明显优势;而后者在物流、体验和服务方面有优势,只要二者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就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业内普遍认为,农产品批发市场要主动与互联网相融合,搭建自己的大数据系统,并为下游市场提供更专业完善的服务。2017年,国内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字化改造进程加速,搭建大数据平台就是一个表现。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接线上可以产生大数据,而大数据对形成价格、传递信息、提供服务、精准营销、食品追溯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生产端能更加直观了解市场的总供给、总需求。有了大数据平台,农产品流通市场发展前景可期。预计,到2023年,农产品流通市场空间将接近5万亿元
3.4 项目发展战略
3.4.1 经营理念
本着“企业投资、政府扶持、四海招商、共建市场”的原则,建立“信息+市场+龙头+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集约化经营和高效流通;创出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新机制,打造示范区现代化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形象;体现多元化、系列化、个性化、品牌化的特点;传统交易方式和现代物流手段相结合,实现规模化、现代化销售,创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服务,共创市场繁荣。
3.4.2 发展战略
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完善体系”的基本思路,重点发展冷链物流系统、信息服务中心、完善商品检测化验手段,强化商务及综合服务功能,力争建成后实现“高起点、高标准、大规模、功能全、机制新”的总体发展目标,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实现贫困农户脱贫、农民增收,农业增产。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扶持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立项申请书安全评估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