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99-707
当前位置:

农业生态休闲旅游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10 09:40:25

导语二、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2 1 项目建设背景1、政策背景休闲旅游产业作为颇具发展潜力的行业,早已进入党和国家政策支持的领域。近年来党和国家把立体生态型的休闲旅游产业等服务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制订了

二、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1、政策背景
休闲旅游产业作为颇具发展潜力的行业,早已进入党和国家政策支持的领域。近年来党和国家把立体生态型的休闲旅游产业等服务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钢要》(以下简称《纲要》)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二节积极发展旅游业中提出:“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全面推动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党中央、国务院新近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提到了更重要的地位。项目的建设,是绿色产业的带动性项目;是生态、农林产品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的绿色基础;更是文化和动、植物科学交流的重要平台。本项目建设是提高生态、经济、文化、特色旅游、科技诸方面包容性发展的关键举措。
2、社会需求背景
该工程地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连接野三坡区域与北京房山区域,可以促进背景与项目区域的旅游资源共享,满足人们对于生态休闲旅游的需求,项建设有助于提升整体城市形象。
3、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需求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休闲农业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和人民经济收入较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国外已有较长的历史,最早始于欧洲,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后来由欧州国家扩展到东方亚州,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目前,休闲农业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功能的新型产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因为休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生产、管理人员,而且还需要从事住宿、餐饮、交通、商业等服务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休闲农业有利于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不仅使城市人了解和体验农业,而且也使农民转变观念和提高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我国相关政策规划的发展要求
1)《“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围绕全域统筹规划,全域资源整合,全要素综合调动,全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目标,在推动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创新规划理念,将全域旅游发展贯彻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各类规划中,在旅游引领“多规合一”方面取得新突破;补齐短板,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推进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供给,形成综合新动能,在推进“旅游+”方面取得新突破;实施旅游扶贫,推进旅游增收富民,在旅游精准扶贫方面取得新突破;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在文明旅游方面取得新突破;完善旅游业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在健全旅游业统计体系方面取得新突破;保护城乡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在优化城乡旅游环境方面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创建500个左右全域旅游示范区。
2)《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提出各地要积极整合资源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挖掘当地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景区,引导生活在周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适度集中居住并依托乡村旅游就业脱贫。集中精力解决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加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建设和危桥改造,对不能安全通客车的窄路基路面公路合理进行加宽改造,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推进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到干线公路的连接线、旅游路建设,改善重点景点景区的交通条件。
3)《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提出在用地政策上,要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用地自办、入股等方式经营休闲农业的政策。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4)《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到2020年,一批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基本建成,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更加广泛,带动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环境友好型、非资源消耗型的生态旅游理念逐步形成,培育一批生态旅游重点品牌,初步形成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
积极发展黄河中下游生态旅游片区,涉及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和陕西省。重点发展方向是依托黄河沿线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太行山、燕山、秦岭、冀北草原等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兼具黄河与黄土高原观光、山地观光度假、森林湿地休闲、滨海休闲度假等功能的生态旅游片区。大力推动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快区域生态旅游快速通道建设,建立区域信息交互网,构建多层级、网络化、多部门协同的安全风险防范、应急救援、安全监督机制。积极拓宽国际生态旅游市场。
5)《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和25%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旅游投资和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项目投资累计完成5000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5次左右。旅游从业人数实现倍增,带动30万贫困人口脱贫,成为消除贫困、扩大开放的重要途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战略性重要支柱产业。
推动片区化发展,打造标杆性大景区。发展保定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把、涞源、易县作为整体谋划开发,突出野三坡、白石山、清西陵、狼牙山、易水湖等龙头景区的带动作用,整合周边资源,培育5A级景区集群,完善风景道路网与服务设施,打造旅游新地标、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国际级山地旅游度假区。以拒马河为主轴,以核心景区为支撑,紧扣休闲度假主题,实施景村镇一体开发,推动民俗村落、旅游小镇、滨水休闲带、汽车营地、养生山庄、实景演出、国家农业公园等新业态项目建设,打造京西百渡百里画廊、全域旅游示范区。
农业生态休闲旅游项目符合相关政策的发展要求,正是在相关政策的要求下提出的,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哦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2、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
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发展动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脱离、村容村貌实现较大改观、农民科技教育文化素质得到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3、项目建设是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发展农业生态休闲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说,发展本项目农业生态休闲旅游,有利于乃至地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项目区域的生态体系与自然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传承。
4、项目建设对社会经济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结构性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协调等不可持续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大力发展农业生态休闲旅游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对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前地区正处于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本项目农业生态休闲旅游,运用新模式、新系统将互联网+乡村游、生态农业有效结合,体验区域原生态自然文化的乐趣。打造以为本地特色的互联网+生态圈大平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5、项目建设有利于建设京涞一体化大旅游格局,打造“中国精品景区标杆”
当前按照“新景区、新业态、新未来”主题,全面提升产品业态、产业链条和旅游功能,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中国精品景区标杆”,加快构建京涞一体化大旅游格局。丰富旅游业态,转变旅游单一化发展的传统理念,全域发挥“旅游+”功能,让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生态化等相融相盛、催化集成,大力发展休闲游、体验游、健康游、研学游等新业态。聘请顶级团队规划设计,开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促进文旅融合。加快实施野三坡滑雪、自驾车营地等一批新项目,承办一批国内顶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力争用两到三年把野三坡建设成为乡村部落体系完善、乡野景观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质量优异、基础服务设施完备、产业经济融合发展、文化特征鲜明彰显的连片美丽乡村示范区和全域旅游景区。
本项目依托区域自然生态资源与旅游资源,通过打造绿色生态“旅游+生态休闲农业”项目成为休闲生态旅游新名片,未来将通过以点带面,大力发展村连村旅游业,形成当代特色文化一颗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性乡村旅游项目。同时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更好建设京涞一体化大旅游格局
6、项目的建设有利于解决就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随作耕地不断地向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用途的转移,传统的以种地为主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的失地农民正面临生活经济无来源的严重考验,因此,投资建设“天下公社”古村落旅游项目,可以有计划地将当地农民从种植业向旅游服务业转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经济来源的困难,有利于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三、市场分析
3.1 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3.1.1 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旅游业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到2020年全球游客人数将达15亿,总收入达2万亿美元。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调查报告预测,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的地位不会改变,未来10年旅游业是世界经济领域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远洋旅游和名目繁多的主题旅游项目将迅速崛起。
2014年,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稳中有进,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36.11亿人次,收入3.03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15.4%;入境旅游人数1.28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053.8亿美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07亿人次,旅游花费896.4亿美元;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73万亿人民币。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6.6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39%。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开放发展,对旅游的投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2015年我国旅游业直接投资首超万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规划建设的旅游项目达到5万个。总投资2万亿元,年均增长15%。因此,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极大。
在旅游业态中,生态旅游不仅被定义为一种适应市场机制的、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也是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工具。目前,最流行的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有两个: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主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以达到使当地的生态和人口得以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旅游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近年来,伴随全球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生态旅游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自然环境中放松自己。
因此,我国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以绿色养生的为主的旅游业态发展潜力无限。
3.1.2 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现代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伴生物。19世纪,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社会化的旅游业开始萌芽。二次大战以后,世界经济进入发展高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们收入的增加,工作时间由每周72小时减少到不足40小时,加上有了铁路、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旅游逐渐成为工业国家大众比较普遍的生活方式。70年代以来,大约60%的英国人每年度过一个包括4个夜晚或更多时间的外出度假期;瑞士83%的人每年度假一次,瑞典为80%,挪威和芬兰为70%。80年代以来,在多数发达国家的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中,旅游都在支出项目的前7项之中。全世界的年出国旅游人数从1950年的2500多万,增加到现在的6亿多人,国际旅游收入则从21亿美元猛增到4000多亿美元。
我国现在旅游业的状况,正处于发达国家六、七十年代的阶段,旅游已成为我国群众的生活新需求。继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驱动的经济变革浪潮后,在本世纪,人类至少还将经历由休闲、生命科学、超级材料、新的原子时代和新的航天时代驱动的五次浪潮,而休闲时代在2015年将处于主导地位。从国外情况看,人均年收入500—800美元,是旅游消费的急剧扩张期。目前,中国人均年收入已达到8000美元左右,有的城市已超过10000美元,这为外出旅游奠定了经济基础,而长假期的出现成为旅游热的推进剂。据测算,假期每增加一天,旅游客源就增加10%。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我国人民的生活需求发生着质变,进入小康的城市居民已不再满足于家电、美食这样的物质消费,而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休假、娱乐等消费上升为人们越来越迫切的新的基本需求,假日旅游热就是这种需求质变的直接反映。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更看重闲暇的自由,更崇尚回归自然,这是未来社会生活的一种大趋势,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正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潮流。
3.2 我国休闲旅游行业发展
3.2.1 休闲农业的相关概述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图3-1:休闲农业的五种模式
 
3.2.2 我国休闲农业行业规模分析 
截至2014年底全国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0.5亿人次;2015年全国各类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11亿人次。
图3-2: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人次规模

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日渐扩大、发展内涵不断提升、发展方式不断转变。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4100亿元。
3.2.3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农村基础条件的改善为休闲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多年来,中央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特别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水平、人员素质和人居环境都得到极大提高和改善,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闲暇时光的增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时间保障。《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已经颁布实施,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随着国家对法定节假日的不断优化调整,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全年法定节假日增加到115天,特别是三天以内的假期占101天,最适合进行低价、短途、短时的消费,休闲农业势必成为消费的主战场。
各方主体的高涨热情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广大农民通过经营休闲农业和为休闲农业提供配套服务,实现了就业增收,得到了实惠,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地方政府看到了休闲农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效果,更看到了休闲农业对于农民安居乐业、市民放松身心、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发展热情同样高涨。工商资本着眼于休闲农业较高的效益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投资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3.2.4 我国休闲农业市场规模预测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选择到农村度假,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到2020年,休闲农业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休闲农业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将接近7665亿元。
3.3 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
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一股新的旅游风尚,其进入中国市场已经多年了,但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造成其发展缓慢的原因繁多且复杂。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正在被大多数热爱旅游的人们所追捧。久居喧嚣都市的人们,每日生活在灰蒙蒙的天空之下,连呼吸纯净的空气都变成了一种奢望,这时便催生了都市居民对田园乡村生活的向往,这时便催生了都市居民对田园乡村生活的向往,那湛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对他们非常具有吸引力。于是,乡村旅游业逐渐兴起,并被大众逐渐接受、认可及欢迎。
3.3.1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设计和组合旅游产品,集观光、游览、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而真正意义上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
我国的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在20世纪50年代才初见萌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是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的产物,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双向作用的结果,经过30年左右时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底,中国内乡村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全部游客人数的1/3,旅游收入高达3200亿,全国乡村旅游接待点(农家乐以上)逾200万家,带动3000万农民受益。
在我国乡村旅游大发展的进程中,示范单位的带头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在2011年4月,农业部认定并公布了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村、天津市静海县西双塘村、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江西省井冈山市菖蒲村、山东省荣成市西霞口村、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贵州省贵定县音寨村、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纳斯景区禾木村、大连市金州区石河村等10个村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旨在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国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有了这些带头单位的作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的乡村旅游属于政府主导,民间积极参加与投资的形式存在,乡村居民参与投资,利用自家院子来提供旅游资源,一般做成农家乐的方式是最为数量众多的一类。少数的是依托于各大自然风景区周边的休闲度假庄,主要以体验自然,观赏自然,参与自然的方式来经营。以国内的游客为主,尤为旅游地周边的城市游客为主,一般的旅游周期是2-3天,消费适中,能被一般大众所接受。
3.3.2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1、地方政府主导的力度明显加大 已把乡村旅游纳入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旅游业全新的增长点着力扶持和培育。一些地方还出台专门政策,扶持乡村旅游发展。  
2、投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乡村 旅游在起始阶段,一般以一些有一定实力、一定专长、意识比较超前的农户自发组织开展为主。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日益矿大,投资主体趋向多元。既有农垦个体或合伙经营,也有村集体投资经营,一些较有实力的公司、集团等城市资本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开发。
3、乡村旅游开始注重追求产品的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第一批从事乡村旅游开发者大多已完成了原始积累,他们一方面要求开创更大的事业,一方面已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必然要求把乡村旅游事业做大做强。而新介入的投资者,一般实力较强,他们想要在新一轮竞争 中占据后发优势,起点必须高,并采取错位竞争的策略。
3.3.3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前景
农村基础条件的改善为乡村旅游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多年来,中央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特别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水平、人员素质和人居环境都得到极大提高和改善,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闲暇时光的增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时间保障。《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已经颁布实施,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随着国家对法定节假日的不断优化调整,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全年法定节假日增加到115天,特别是三天以内的假期占101天,最适合进行低价、短途、短时的消费,休闲农业势必成为消费的主战场。
各类投资主体的高涨热情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广大农民通过经营休闲农业和为乡村旅游提供配套服务,实现了就业增收,得到了实惠,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地方政府看到了休闲农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效果,更看到了休闲农业对于农民安居乐业、市民放松身心、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发展热情同样高涨。工商资本着眼于休闲农业较高的效益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投资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3.3.4 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规模预测
当前,越来越多的城里人选择到农村度假,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到2020年,乡村旅游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规模将接近7665亿元。
3.4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3.4.1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需考虑的因素
本项目在进行目标客源市场定位时,应充分考虑下列因素:
1、旅游需求
包括家庭结构、人均收入、文化水平、旅游欲望与偏好等要素。一般来说,人口多,人均收入高、增长快,且旅游欲望强烈,则旅游需求大,从而旅游市场客源充足。
2、旅游消费特点
不同的潜在的旅游者,由于其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性格、文化背景、习惯等的不同,其旅游消费的特点业存在着差异。
3、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人们为何被吸引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是因为那里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某些他们在自己住所或其他地方不能得到的东西。
1)旅游资源品质: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越有品味、越有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
2)区位条件:包括空间距离、交通条件等因素。一般来说,在收入和交通条件既定的情况下,距离较近的旅游区能吸引较多的客源,距离较远的旅游区则相反。交通条件是游客可达性的前提。交通越便捷,可达性越强,则越能吸引旅游者,客源市场就会扩大:否则,客源规模就会受到限制。
3)服务设施、服务水平和制度环境的供给能力:服务设施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无疑是影响旅游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而它是吸引游客的条件之一。除此之外,目的地的管理制度建设、管理工作效率、安全保障、旅游环境等,都是影响客源地市场的重要因素。
4)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会形成争夺客源的竞争局面,游客会被分流,进而影响客源规模。但在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异质化的情况下,不同特色的旅游项目难以被替代,就会形成互补关系,这有利于客源的聚集和规模的扩展。因此,要求旅游区建设项目富有创意,旅游产品应突出特色,突出亮点,以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3.4.2 目标客源市场的定位于选择
1、客源市场区域分布定位
项目目标客源市场的定位不应是单一目标,而应是多目标的;不应是固定的,而应是动态的,随着客源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将周边市县等地定位本项目的一级客源市场。本项目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可与这些旅游景点相互结合,加上本项目的旅游主题特征优势,倘若组织得当,旅游线路安排合理,形成一条境内游线路,在现有景点热线的带动下,必将有更多的游客来访。以本项目为中心,方圆300公里的范围覆盖了众多城市。这些城市游客均能便捷的到达本项目所在地,将这些城市作为二级客源市场。
根据以上分析,初步预测一级市场占60%、二级市场占40%。
2、出游动机和出游目的定位
近期应定位于休闲度假游市场;中、远期定位逐步扩大到自然生态旅游、户外运动休闲游及其它客源市场。
根据目前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中对游客出游动机和目的地调查,以休闲度假为出游日的游客最多。因此近期内应继续发展节假日休闲度假旅游稳固已有的客源市场。
中远期随着项目区业态的深度开发与发展,其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品牌特色更为明显,在此基础上,自然生态体验、户外运动休闲等客源市场将随着项目的建设完成来逐步开发。
3、游客年龄结构定位
近期及中远期都将主要定位于中青年及儿童市场。旅游既要有经济实力,又要有时间、激情和精力。因此,旅游活动主要是中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最具有开发潜力。根据咸丰县其它景点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前往当地旅游的游客以15—45岁年龄段的游客最多。该景区的旅游资源特色能够满足这部分人对环境的要求。
上述目标市场定位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的,是一种立体型的市场定位。根据这些市场定位的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措施,将上述潜在的目标市场变为现实的目标市场,既定的战略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综上,本项目市场定位是以京涞及其周边市场为主,以周边城市市场为辅。
3.5 景区市场规模预测
3.5.1 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根据项目建设计划情况,将对未来游客发展规模做出预测。对景区未来游客规模预测时,应充分参考以下因素:
1、市场发展的促进因素:
1)大型项目的启动效应和景区的全面开发建设。
2)新的宣传和市场推广带来的景区知名度的提高。
3)旅游线路的联合、大型节日的造势将使游客量在短期内爆发式增长。
2、市场发展的抑制因素:
1)旅游环境容量对客流量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
2)周边其他同质旅游目的地对本区客源的分散。
3.5.2 旅游消费水平预测
旅游消费水平的预测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项目现状。
2、主要客源地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高低。
3、项目开发战略、建设情况以及主要景观的生命周期变化。
4、旅游消费构成比例随时间的变化。
5、社会上旅游消费热点的变化。
6、不同类型旅游者之间消费水平的差异。
根据景区的景点战略部署,项目在新建并投入运营的前两年,由于新建景区知名度低,景区功能尚未完善,游客人数不会很多,而且游客消费水平提高缓慢,旅游收入增加不明显。
3.5.3 游客规模预测
根据旅游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分析,综合考虑市场定位和各规划期的发展要求,对其游客规模年际变化做出预测。预计项目建成后年平均接待游客量可达20万人次。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扶持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立项申请书安全评估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