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2.1.1 项目提出的理由
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78亿,养老床位250万张,仅占老年人口的1.5%。也就是说,中国每1000名老人中只有15人拥有养老床位,而发达国家是70人。
据预测,从2011年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由1.78亿增加至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人860万。到2035年,每两位老人,对应仅有1名孩子。省是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是完善,很多城市老年人仅衣食无忧,而且投资、储蓄、财产性收入均丰厚;而他们子女的收入也从小康步入富裕的行列。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和经济基础,决定了投资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前景无限广阔。
2.1.2社会环境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人口老龄化。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关乎家庭与社会和谐的大事。与此相伴,老年人口中失能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长期照顾需求迅速扩张。有关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省会及经济发达城市,存在着一批占当地老年人口总数近15%以上的中高收入老年群体,这些老年人认为现在的养老环境,无论从居住条件还是养老服务水平都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提高的养老需求,因此他们希望市场上能多生产一些高标准的疗养基地。也就是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存在一定比例的中高收入老年群体对高标准的疗养基地需求。因此,加强高标准的老年养老基地的建设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2.1.3 养老产业环境
2.1.3.1养老产业经济环境
1、我国的老龄化处于“未富先老”的经济发展阶段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我国和其他的老龄化国家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国外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的资料,世界上已经有70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只有中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四个国家的人均国民产值不足1000美元。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时,老龄化程度却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呈现“未富先老” 的特征。老龄化的加速对社会经济发展都将产生巨大压力。
2、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差别较大
城镇和农村居民是构成我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老年消费群体简单地可以分为农村消费群体和城镇消费群体,两者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直接决定了其支付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
3、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区域差异较大
2006年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指出,西部经济虽然强劲增长,可东西部差距却还在不断扩大。从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来看,2005年西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由2004年的69.7%下降到2005年的66.7%,而2005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由2004年的48%下降到44.2%。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总体经济环境决定了养老产业面对的老年消费群体的支付能力水平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2.1.3.2养老产业社会环境
1、人口老龄化需要社会解决日益突出的养老保障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增长速度加快、数量增大、高龄化更加显著、农村老龄问题突出、城乡和地区之间老龄化程度差异扩大等特点。养老保障问题更加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赡养负担加重,社区照顾服务需求迅速增加,解决老龄问题的社会压力显著加大,特别是我国第一次生育高峰的人口将陆续进入老年,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更趋多样化,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带来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
2、中国目前的三种主要养老方式
我国目前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养老方式。
(1)家庭养老
所谓家庭养老,就是由子女提供供养经费、生活照顾(包括医疗护理) 和精神慰籍的封闭式运作形式。
家庭养老在我国可谓渊源流长,它是一种建立在中国传统血亲价值和血亲伦理之上的养老方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与其他养老方式相比,优越性十分明显。一是家庭养老大都采取代际同居或居住地附近的方式,子女可以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照顾,二是父母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子女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可提高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三是老年人与各年龄段的人保持接触,可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尤其是老人与孙辈的交往,能使老年人享受到天伦之乐。
(2)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主要是指在支付一定费用后,老年人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举办的各种养老院、敬老院、护理院、养老中心等机构和设施中养老。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解决人口日益老化的问题,由民政系统牵头,陆续开办了包括养老院等在内的多项社会福利事业。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民办养老机构涌现,成为政府养老机构的补充。近年来,选择进入机构养老的城市老人逐渐增多,主要原因:一是可减轻子女的负担;二是可避免因代沟冲突;三是能减轻老人家务劳动的压力;四是能消除孤独感;五是能受到健康护理等专业化的服务。这些都是家庭养老难以比拟的。
(3)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就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接受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
在我国,考虑到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衰弱和机构养老的力不从心,及多数老年人处于经济和情感上的原因不愿离开熟悉的社区环境,加上如今人们住房水平的提高,老人们有了较好的住家环境,老人更希望在家里而不是在养老机构接受服务,居家养老便应运而生。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是兼具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优越性的新型养老方式。
此外,从生活质量的角度而言,由于这三种养老方式彼此孤立,缺乏相互间的衔接和配套,目前仅能满足老年人吃穿住行,有病看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更高层面,如生活满意度、精神生活(如文化娱乐) 和奉献社会等方面的需求难以顾及。
2.1.3.3养老产业文化环境
1、老年人生活观念在发生转变
随着中国知识型老年群体的增长,老年人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关注逐渐增强。部分城镇老年人在儿女成家立业后,拒绝为其儿女承担任何的家庭照顾服务,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的需求,包括教育学习、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等。他们渴望在进入老年后有时间出外旅游、与老友相聚、参与更多的老年群体活动等,他们已经不再受传统养老方式的约束。
2、社会化养老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在我国,儒家文化影响至深,一直信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靠社会机构养老是子女不孝的表现。人老了都希望在家享受天伦之乐,靠儿女来扶养和照顾,包括经济上、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照顾。我国宪法也明确肯定家庭养老的作用,明确规定了儿女有义务扶养老人。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三口之家、单亲家庭甚至单人家庭日益增多,“421”家庭结构将大量出现,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激烈,子女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外出经商、留学人员增加,城市“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与此相适应的是人们在逐渐转变养老观念,社会化养老模式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只要价格和服务合适,很多人愿意接受社会化养老服务设施。
2.1.4 生态度假产业背景
本项目中包括度假式公寓,台湾生态园,可以为来基地的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住宿场所。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旅游业社会化程度高、综合性强,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大大提升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的同时,传统大众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警觉,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加强,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旅游。1998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委员会第46次大会将2002年确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世界旅游组织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一步推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生态旅游是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方式,由于其尊重自然与文化的异质性,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谋富当地社区居民,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世界旅游业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而生态旅游业以平均20%-30%的速度增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0%。另有资料显示,近几年世界旅游业的构成,生态休闲旅游占62%,而宗教、健身旅游和文化、商务旅游只分别占20%和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全面发展国内旅游,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全面推动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2.1.5文化事业与旅游事业相结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体育锻炼意识不断增强,体育服务需求日趋旺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四亿,体育健身已经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城乡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在保障群众体育健身权益,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方面日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加强和改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努力增加投入,为人民群众开展体育健身创造条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已初步覆盖广大城乡,总量超过100万个,但总体上,公共体育设施仍不能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具体表现在:
1、供给不足。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1.2平方米,远低于日、韩等周边国家的平均水平。初步调查显示,中西部地区的体育设施短缺问题最为突出,许多县(市、区)完全没有可供使用的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
2、布局不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
3、结构不合理。大型综合性比赛场馆所占比例相对偏低。
4、设施利用率不高,社会开放度不够。
大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是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具体行动,对于提升国民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水平、拉动体育消费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的建设是减轻现实社会养老矛盾的客观要求
市的养老方式大致与全国相同,多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将使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普遍产生了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这样一种家庭结构模式,另一方面,也导致养老抚养比从1964年的6.3%逐渐上升到2000年的10.1%,以及未来2050年的33%。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这两种情况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顾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因此,探索建立集中供养的疗养、养老机构,对缓解乃至解决这一社会现实矛盾,非常必要。
2.2.2 在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之下,养老供给主体多元化、养老市场投资社会化发展的必然
养老服务供给主体转变,是应对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的制度保障,是养老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日益加速的老龄化进程,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力量减轻政府负担,满足老年人福利服务需求的增长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的服务发展路线。进入21世纪,全球滚滚的银发浪潮席卷而来,原有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已赶不上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还处于规划与构建期,但是为了保证养老服务体系的顺利成长,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服务的多元供给主体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资源优化配置的分配格局,导致了单位办福利的体制不断解体,逐渐转交由社会来管理。诚然,作为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养老服务的供给也需要引进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的参与,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2.2.3 项目建设是加快生态旅游、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
世界范围内大多发达国家的养老事业均是由政府和社会投资兴办,有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养老机构,通过立法、政府提供土地、设施和经费补助等办法,吸引并支持民间组织投资兴办老年服务事业。因此,由政府支持、社会民间出资兴办养老事业已成为各国老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的重要社会事业,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民办养老事业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政府下大力气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养老事业,更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目前养老服务事业大都由各级政府兴办,通常以社会低层的公民为受惠对象,以解决温饱、贫困和疾病为主要目标。老年福利事业严重缺乏,尤其是中高端的具有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老年服务事业几乎是空白,民间高端养老基地基本没有,这与现实需求和社会发展极不适应。许多城市老年人不愿晚年给孩子带来负担,但是又不愿意承受独居生活孤独和不便,他们有能力、也十分愿意进入高档的、现代化的养老机构,享受晚年生活。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愿意选择养老机构的老人占总数的10%,其中有支付能力的占总数的3%-5%。保守估计,按其中3%的老人进住老年公寓,那么全国将形成开发建设10亿平方米的老年公寓市场,投资规模达到2万亿元。
目前市的敬老院主要有益寿老年公寓、杏花老年公寓、市老年公寓、市光明老年公寓、瑶海区大兴镇敬老院、九久夕阳红敬老院等,但这些敬老院由于条件限制,在设施、文化和管理等方面多有不足,与规范化、现代化的养老机构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尽管如此,市区老年人及子女到以上养老机构咨询和意向入住的情况络绎不绝,因此从社会化养老角度考虑,设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职工专业化的高端养老机构的建设迫在眉睫。
2.2.4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无论是养老产业还是旅游业,都具有极强的产业波及带动关联效应,涉及十几个行业,间接涉及行业高达70个左右,为现有各产业部门关联度之冠。围绕着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可直接扩大这些相关行业的需求、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功能。旅游业的发展还能促进交通运输、邮电、建材、城市建设、商业服务、轻纺工业、对外贸易、金融、房地产等部门的发展,特别是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的外贸、民航、建筑业所受影响最大。旅游需求可以带动基础产业、服务业及文化事业共同兴旺。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旅游业有较高的乘数效应,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因此,项目建设能能够带动生产、消费、雇佣服务等产业形成良性循环,从多方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2.1.1 项目提出的理由
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78亿,养老床位250万张,仅占老年人口的1.5%。也就是说,中国每1000名老人中只有15人拥有养老床位,而发达国家是70人。
据预测,从2011年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由1.78亿增加至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人860万。到2035年,每两位老人,对应仅有1名孩子。省是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是完善,很多城市老年人仅衣食无忧,而且投资、储蓄、财产性收入均丰厚;而他们子女的收入也从小康步入富裕的行列。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和经济基础,决定了投资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前景无限广阔。
2.1.2社会环境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人口老龄化。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关乎家庭与社会和谐的大事。与此相伴,老年人口中失能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长期照顾需求迅速扩张。有关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省会及经济发达城市,存在着一批占当地老年人口总数近15%以上的中高收入老年群体,这些老年人认为现在的养老环境,无论从居住条件还是养老服务水平都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提高的养老需求,因此他们希望市场上能多生产一些高标准的疗养基地。也就是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存在一定比例的中高收入老年群体对高标准的疗养基地需求。因此,加强高标准的老年养老基地的建设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2.1.3 养老产业环境
2.1.3.1养老产业经济环境
1、我国的老龄化处于“未富先老”的经济发展阶段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我国和其他的老龄化国家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国外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的资料,世界上已经有70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只有中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四个国家的人均国民产值不足1000美元。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时,老龄化程度却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呈现“未富先老” 的特征。老龄化的加速对社会经济发展都将产生巨大压力。
2、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差别较大
城镇和农村居民是构成我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老年消费群体简单地可以分为农村消费群体和城镇消费群体,两者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直接决定了其支付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
3、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区域差异较大
2006年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指出,西部经济虽然强劲增长,可东西部差距却还在不断扩大。从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来看,2005年西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由2004年的69.7%下降到2005年的66.7%,而2005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由2004年的48%下降到44.2%。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总体经济环境决定了养老产业面对的老年消费群体的支付能力水平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2.1.3.2养老产业社会环境
1、人口老龄化需要社会解决日益突出的养老保障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增长速度加快、数量增大、高龄化更加显著、农村老龄问题突出、城乡和地区之间老龄化程度差异扩大等特点。养老保障问题更加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赡养负担加重,社区照顾服务需求迅速增加,解决老龄问题的社会压力显著加大,特别是我国第一次生育高峰的人口将陆续进入老年,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更趋多样化,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带来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
2、中国目前的三种主要养老方式
我国目前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养老方式。
(1)家庭养老
所谓家庭养老,就是由子女提供供养经费、生活照顾(包括医疗护理) 和精神慰籍的封闭式运作形式。
家庭养老在我国可谓渊源流长,它是一种建立在中国传统血亲价值和血亲伦理之上的养老方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与其他养老方式相比,优越性十分明显。一是家庭养老大都采取代际同居或居住地附近的方式,子女可以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照顾,二是父母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子女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可提高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三是老年人与各年龄段的人保持接触,可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尤其是老人与孙辈的交往,能使老年人享受到天伦之乐。
(2)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主要是指在支付一定费用后,老年人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举办的各种养老院、敬老院、护理院、养老中心等机构和设施中养老。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解决人口日益老化的问题,由民政系统牵头,陆续开办了包括养老院等在内的多项社会福利事业。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民办养老机构涌现,成为政府养老机构的补充。近年来,选择进入机构养老的城市老人逐渐增多,主要原因:一是可减轻子女的负担;二是可避免因代沟冲突;三是能减轻老人家务劳动的压力;四是能消除孤独感;五是能受到健康护理等专业化的服务。这些都是家庭养老难以比拟的。
(3)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就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接受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
在我国,考虑到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衰弱和机构养老的力不从心,及多数老年人处于经济和情感上的原因不愿离开熟悉的社区环境,加上如今人们住房水平的提高,老人们有了较好的住家环境,老人更希望在家里而不是在养老机构接受服务,居家养老便应运而生。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是兼具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优越性的新型养老方式。
此外,从生活质量的角度而言,由于这三种养老方式彼此孤立,缺乏相互间的衔接和配套,目前仅能满足老年人吃穿住行,有病看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更高层面,如生活满意度、精神生活(如文化娱乐) 和奉献社会等方面的需求难以顾及。
2.1.3.3养老产业文化环境
1、老年人生活观念在发生转变
随着中国知识型老年群体的增长,老年人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关注逐渐增强。部分城镇老年人在儿女成家立业后,拒绝为其儿女承担任何的家庭照顾服务,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的需求,包括教育学习、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等。他们渴望在进入老年后有时间出外旅游、与老友相聚、参与更多的老年群体活动等,他们已经不再受传统养老方式的约束。
2、社会化养老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在我国,儒家文化影响至深,一直信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靠社会机构养老是子女不孝的表现。人老了都希望在家享受天伦之乐,靠儿女来扶养和照顾,包括经济上、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照顾。我国宪法也明确肯定家庭养老的作用,明确规定了儿女有义务扶养老人。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三口之家、单亲家庭甚至单人家庭日益增多,“421”家庭结构将大量出现,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激烈,子女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外出经商、留学人员增加,城市“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与此相适应的是人们在逐渐转变养老观念,社会化养老模式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只要价格和服务合适,很多人愿意接受社会化养老服务设施。
2.1.4 生态度假产业背景
本项目中包括度假式公寓,台湾生态园,可以为来基地的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住宿场所。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旅游业社会化程度高、综合性强,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大大提升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的同时,传统大众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警觉,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加强,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旅游。1998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委员会第46次大会将2002年确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世界旅游组织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一步推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生态旅游是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方式,由于其尊重自然与文化的异质性,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谋富当地社区居民,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世界旅游业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而生态旅游业以平均20%-30%的速度增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0%。另有资料显示,近几年世界旅游业的构成,生态休闲旅游占62%,而宗教、健身旅游和文化、商务旅游只分别占20%和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全面发展国内旅游,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全面推动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2.1.5文化事业与旅游事业相结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体育锻炼意识不断增强,体育服务需求日趋旺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四亿,体育健身已经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城乡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在保障群众体育健身权益,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方面日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加强和改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努力增加投入,为人民群众开展体育健身创造条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已初步覆盖广大城乡,总量超过100万个,但总体上,公共体育设施仍不能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具体表现在:
1、供给不足。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1.2平方米,远低于日、韩等周边国家的平均水平。初步调查显示,中西部地区的体育设施短缺问题最为突出,许多县(市、区)完全没有可供使用的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
2、布局不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
3、结构不合理。大型综合性比赛场馆所占比例相对偏低。
4、设施利用率不高,社会开放度不够。
大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是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具体行动,对于提升国民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水平、拉动体育消费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的建设是减轻现实社会养老矛盾的客观要求
市的养老方式大致与全国相同,多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将使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普遍产生了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这样一种家庭结构模式,另一方面,也导致养老抚养比从1964年的6.3%逐渐上升到2000年的10.1%,以及未来2050年的33%。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这两种情况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顾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因此,探索建立集中供养的疗养、养老机构,对缓解乃至解决这一社会现实矛盾,非常必要。
2.2.2 在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之下,养老供给主体多元化、养老市场投资社会化发展的必然
养老服务供给主体转变,是应对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的制度保障,是养老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日益加速的老龄化进程,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力量减轻政府负担,满足老年人福利服务需求的增长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的服务发展路线。进入21世纪,全球滚滚的银发浪潮席卷而来,原有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已赶不上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还处于规划与构建期,但是为了保证养老服务体系的顺利成长,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服务的多元供给主体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资源优化配置的分配格局,导致了单位办福利的体制不断解体,逐渐转交由社会来管理。诚然,作为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养老服务的供给也需要引进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的参与,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2.2.3 项目建设是加快生态旅游、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
世界范围内大多发达国家的养老事业均是由政府和社会投资兴办,有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养老机构,通过立法、政府提供土地、设施和经费补助等办法,吸引并支持民间组织投资兴办老年服务事业。因此,由政府支持、社会民间出资兴办养老事业已成为各国老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的重要社会事业,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民办养老事业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政府下大力气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养老事业,更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目前养老服务事业大都由各级政府兴办,通常以社会低层的公民为受惠对象,以解决温饱、贫困和疾病为主要目标。老年福利事业严重缺乏,尤其是中高端的具有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老年服务事业几乎是空白,民间高端养老基地基本没有,这与现实需求和社会发展极不适应。许多城市老年人不愿晚年给孩子带来负担,但是又不愿意承受独居生活孤独和不便,他们有能力、也十分愿意进入高档的、现代化的养老机构,享受晚年生活。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愿意选择养老机构的老人占总数的10%,其中有支付能力的占总数的3%-5%。保守估计,按其中3%的老人进住老年公寓,那么全国将形成开发建设10亿平方米的老年公寓市场,投资规模达到2万亿元。
目前市的敬老院主要有益寿老年公寓、杏花老年公寓、市老年公寓、市光明老年公寓、瑶海区大兴镇敬老院、九久夕阳红敬老院等,但这些敬老院由于条件限制,在设施、文化和管理等方面多有不足,与规范化、现代化的养老机构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尽管如此,市区老年人及子女到以上养老机构咨询和意向入住的情况络绎不绝,因此从社会化养老角度考虑,设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职工专业化的高端养老机构的建设迫在眉睫。
2.2.4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无论是养老产业还是旅游业,都具有极强的产业波及带动关联效应,涉及十几个行业,间接涉及行业高达70个左右,为现有各产业部门关联度之冠。围绕着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可直接扩大这些相关行业的需求、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功能。旅游业的发展还能促进交通运输、邮电、建材、城市建设、商业服务、轻纺工业、对外贸易、金融、房地产等部门的发展,特别是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的外贸、民航、建筑业所受影响最大。旅游需求可以带动基础产业、服务业及文化事业共同兴旺。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旅游业有较高的乘数效应,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因此,项目建设能能够带动生产、消费、雇佣服务等产业形成良性循环,从多方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第三章 市场分析
3.1宏观环境对中国养老产业的影响分析
3.1.1宏观环境对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我国养老产业已初具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国外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和条件来看,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已初具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明显,以及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二是有国家相关鼓励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三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部分老年群体的支付能力提高;四是老年群体自主意识的提升和社会养老观念的改变,这些都将促进我国养老产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2、我国养老产业可以借鉴国外养老产业的发展经验,避免走弯路
我国的养老产业市场正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市场化企业,都可以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养老产业发展经验中得到一定启示,结合我国的养老市场的具体情况,更有效地推进我国养老产业的稳健发展。在市场化方面,政府可以提出合理的引导政策,企业可以学习国外企业的经验,实现对养老市场的高效开发和运营。
3、我国养老产业市场巨大,吸引了不少国外投资主体的眼球,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发展我国养老业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日益增长,“银色经济”、“银发消费”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国内商家对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深度的调研,老年用品市场目前尚不能成规模发展,其产品质量、价格体系和名牌战略优势一时还赶不上市场发展需要。因此,我国巨大的养老产业市场吸引了不少具有丰富养老产业投资操作经验的外国投资者,我国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遇来发展国内的养老产业。
3.1.2宏观环境对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我国处于“未富先老”的经济发展阶段,养老产业市场短期内不会有巨大的盈利空间
我国的一大特色是“未富先老”,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是在没有充分工业化,没有建立完善的退休金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下进入老年社会的。不仅仅是农村老年人,就是城市不少单位的退休职工,也常常不能按时足额拿到退休金。这样的宏观背景,注定了当前的养老产业不可能飞速发展,更不可能成为“淘金”的热门领域。
2、我国养老业市场发展空间较大,但目前为止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亟待开发并规范
虽然我国的养老产业市场发展空间较大,但是目前为止,由于老年人支付能力有限,国内投资者对入驻养老产业持观望态度。因此,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开发这片市场,并在开发过程中规范对养老产业市场的管理,促进我国养老产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3、部分老年群体多受传统养老模式影响,需要时间从思想上适应并接受社会化养老方式
我国老年群体中的大部分农村老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根深蒂固,认为“养儿为防老”。在老了后要和家人住在一起,由家人为他们提供生活、精神、经济方面的照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养老社会化在所难免,但是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使他们从思想上适应并接受养老社会化方式。
4、政策扶持老年社区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件精神,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上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2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发展现状
3.2.1市场需求状况
1、我国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老年消费市场
2005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1%,数量超过1.3亿。随着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出生高峰的人口即将进入老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进入发展时期。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2027年超过3亿人,2044年将达到4亿人。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庞大的老年人群以及未来数十年不断增长的趋势,决定了老年人消费群体将支撑起一个庞大的老龄产业市场。预计到2010年,全国市场的消费能力将突破2万亿元大关。
2、城市老年群体已拥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我国老年人购买能力总和也相当可观。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我国城市老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2005年每年老年人的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亲朋好友的资助可达3000亿元至4000亿元,这将使老年市场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消费市场之一。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收入将呈不断增长之势。有关专家预测,仅退休金一项到2010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
而以2005年全国老年人的退休金、再就业(退休后被聘用)收入和赡养费大约有4000亿元计算,即使3%的老年人在社会设施中养老,全国也将要为420万老人修建老年公寓或老年住宅。其中建造8万至10万所老年公寓及老年住宅,投资总额便是900亿元至1000亿元,加上其它设施设备等,就是1200亿元。
3、存在一定比例的中高收入老年群体对高标准老年社区的需求
国外老年社区的购房者以老年人为主,而在国内,既有入住老年社区养老意愿,又有购房能力的老年人相比国外来说数量是很有限的。零点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存在着一批占当地老年人口总数近6%以上的中高收入老年群体,这些老年人认为现在的养老环境,无论从居住条件还是养老服务水平都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提高的养老需求,因此他们希望市场上能多生产一些高标准的老年公寓。也就是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存在一定比例的中高收入老年群体对高标准老年社区的需求。
4、部分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已经由被动走向主动,且在市场上相当活跃
部分55岁以上的新老年人,他们的消费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老年人,他们在美容、穿着打扮、营养食品、健身娱乐、旅游观光等方面,有着强烈的消费兴趣,他们的保险意识、精神文化消费意识加强,因此他们是推动今后老年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
3.2.2市场供给状况
1、整个供给市场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市场供给存在缺失
养老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虽然80年代开始在国内兴起,但主要局限在养老设施方面,相关产业发展滞后。同时,养老设施多数还是机构、政府投资,市场化程度较低。截至2006年,我国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急需发挥社会养老功能,然而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所能容纳的人数只占老年人口的0.8%,落后于发达国家3%的比例。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老年用品市场的年消费能力已经达到了4000亿元。但是我国所有老年用品生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尚不足1000亿元,满足需求相差甚远,市场供给存在缺失。
2、养老产业市场发展趋于细分化,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养老产业市场趋于细分化,出现了老年用品、老年公寓、老年护理、老年疗养、老年文化、老年娱乐、老年家政护理等多种养老服务及配套服务业。而且在操作上,逐步有民营资本进入,开始市场化进行成本运作,养老产业市场正在向产业化方向良性发展。
大连第一家养老超市、重庆的“医养结合”养老方式、宁波首家养老照护培训基地、大连工人养老院与日本上村友好介护株式会社的“旅游养老方式”、海南异地养老等诸多细分形态的出现,体现了我国的养老业正在逐步产业化。
3、养老产业已成为“朝阳产业”,国内相当多省市正加大对养老产业扶持力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养老需求的逐年增长,养老产业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辽宁、浙江、江苏、海南等省市纷纷对本省市养老产业发展市场及前景进行研究论证,扶持并促进本地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
目前国内养老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主要是海南的海口、三亚、琼海、文昌等,辽宁的大连;而江苏的昆山、吴江、太仓、苏州吴中地区等地,浙江的安吉,杭州、嘉兴、湖州看到了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开始打造为上海老人服务的养老产业带。而广东省的广州市和深圳市看好广东籍港人内地养老的基地。
4、养老产业市场供给尚未形成规模,企业和商家未能敏感地抓住商机
老年消费市场规模未能引起企业重视。老龄人口的增加为老龄产品生产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但是,我国的企业和商家并未能及时地抓住商机,抓住市场巨大的需求。
以养老服务机构为例,截至2005年3月,福建省共有养老床位不足1.8万张,每千名老人仅拥有4.5张。另据大连市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占该市老龄人口总数12%的9万老人有进入福利机构养老的意向,而当年整个辽宁省养老机构的床位只有4万张。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远远不能市场需求,养老服务产业未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
3.3养老产业市场发展趋势
根据养老产业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本研究认为,我国的养老产业市场必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为满足老年人的居住要求着力发展老年住宅业
住好是老年人的普遍需求,房地产开发商可以根据老年人对居住条件的不同需求,开发一些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房。比如老年公寓型住房、亲子套间、小区老年活动中心等。
2、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
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医院、社区调解中心、社区敬老院、社区托老所、社区老年学校、社区婚介所和家政服务中心等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构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3、兴办老年医院,发展老年医疗、护理产业
就医是老年人生活的大难题,许多老年人不是因医院离家太远而耽误治疗,就是在一些大医院东奔西跑,不知找哪一个科室就诊。因此,老年医疗护理产业市场巨大。对此可以根据各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规模兴办一些老年医院,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疾病治疗、护理、咨询服务。
4、可适当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产业
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体育保健、教育、休闲、娱乐、旅游要求的提高,将会出现一批适合老年人的体育保健用品、老年函授课程、老年旅游等产品的出现,以丰富老年人的保健、求知、娱乐的需求。
3.4态疗养基地建设政策
3.4.1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各地要切实履行政府在政策扶持、规划指导、市场培育、服务示范、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维护社会养老服务的公益性。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
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各地要科学制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坚持整合资源与新建设施相结合、设施改造与功能提升相结合、布局结构与服务需求相结合,逐步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多样、种类齐全的养老服务网络。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盘活存量资产,立足改扩建;在不具备改扩建条件的地方适当新建;在缺乏建设用地和公共设施的社区适当购置;新建的小区要统筹规划,预留养老服务设施场所。鼓励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医院、企业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疗养院、小旅馆、小招待所等设施改造用于养老服务。
坚持突出重点、适度普惠。以长期照顾、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顾为重点,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的功能,面向全体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优先解决孤老优抚对象、“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入)老人、“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老人,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老人,独生子女和计生双女父母困难老人、省级以上老劳动模范等的照顾和护理问题。不断扩大服务对象,积极拓展服务范围,推动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3.4.2工作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省基本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运营良好、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3.4.3主要任务
1、建设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按照“有统一名称、服务场地、服务制度、服务队伍、人员职责”的要求,在城市街道、社区建设集托养、日间照顾、居家养老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站、点),普遍建立养老服务热线电话、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平台,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生活照顾、康复护理、文体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服务,逐步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到“十二五”末,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覆盖全省所有的城镇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建制村。
2、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各省辖市、县(市、区)要加强供养型和护养型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至少建成一所政府主办、以养老服务为主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各省辖市要至少建成一所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专业性护养机构;有条件的省辖市要建成一所可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爱心护理院,在此基础上,各省辖市、县(市、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推进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建成一所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床位规模适当,具有示范作用的大型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要通过实施税费优惠、资金补贴、政府采购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到“十二五”末,全省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规模要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0张。
3、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要坚持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对于少数民族特别是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群众人口较多、要求入住养老服务机构老人相对集中, 而当地又没有专门少数民族养老服务机构的地方,应当采取政府投资兴办或在资金、政策上扶持民间兴办的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服务优质的能够接收少数民族群众的养老服务机构。
4、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
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建没,建设全省养老服务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建成省、市、县、乡四级“12349”养老服务呼叫网络服务中心。
3.4.4保障措施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研究制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区新建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必须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规定,将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没有养老服务设施的已建小区,要逐步补建或利用闲置设旗改建。
2、完善落实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税费扶持政策。经有关部门批准,免征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企业所得税,免征养老服务收入的营业税以及养老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费等;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可在达标排放污染物的情况下免缴排污费;减免其行政事业性收费(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政府主办和特许经营的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信、有线(数字)电视等经营单位,要为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和收费优惠。其中用水、用电、供暖、用气(燃料)等价格与居民同价,并免收相应的配套费;免收养老服务机构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接入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按照税法规定予以扣除。
略……
3.1宏观环境对中国养老产业的影响分析
3.1.1宏观环境对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我国养老产业已初具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国外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和条件来看,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已初具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明显,以及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二是有国家相关鼓励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三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部分老年群体的支付能力提高;四是老年群体自主意识的提升和社会养老观念的改变,这些都将促进我国养老产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2、我国养老产业可以借鉴国外养老产业的发展经验,避免走弯路
我国的养老产业市场正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市场化企业,都可以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养老产业发展经验中得到一定启示,结合我国的养老市场的具体情况,更有效地推进我国养老产业的稳健发展。在市场化方面,政府可以提出合理的引导政策,企业可以学习国外企业的经验,实现对养老市场的高效开发和运营。
3、我国养老产业市场巨大,吸引了不少国外投资主体的眼球,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发展我国养老业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日益增长,“银色经济”、“银发消费”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国内商家对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深度的调研,老年用品市场目前尚不能成规模发展,其产品质量、价格体系和名牌战略优势一时还赶不上市场发展需要。因此,我国巨大的养老产业市场吸引了不少具有丰富养老产业投资操作经验的外国投资者,我国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遇来发展国内的养老产业。
3.1.2宏观环境对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我国处于“未富先老”的经济发展阶段,养老产业市场短期内不会有巨大的盈利空间
我国的一大特色是“未富先老”,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是在没有充分工业化,没有建立完善的退休金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下进入老年社会的。不仅仅是农村老年人,就是城市不少单位的退休职工,也常常不能按时足额拿到退休金。这样的宏观背景,注定了当前的养老产业不可能飞速发展,更不可能成为“淘金”的热门领域。
2、我国养老业市场发展空间较大,但目前为止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亟待开发并规范
虽然我国的养老产业市场发展空间较大,但是目前为止,由于老年人支付能力有限,国内投资者对入驻养老产业持观望态度。因此,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开发这片市场,并在开发过程中规范对养老产业市场的管理,促进我国养老产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3、部分老年群体多受传统养老模式影响,需要时间从思想上适应并接受社会化养老方式
我国老年群体中的大部分农村老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根深蒂固,认为“养儿为防老”。在老了后要和家人住在一起,由家人为他们提供生活、精神、经济方面的照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养老社会化在所难免,但是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使他们从思想上适应并接受养老社会化方式。
4、政策扶持老年社区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件精神,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上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2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发展现状
3.2.1市场需求状况
1、我国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老年消费市场
2005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1%,数量超过1.3亿。随着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出生高峰的人口即将进入老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进入发展时期。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2027年超过3亿人,2044年将达到4亿人。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庞大的老年人群以及未来数十年不断增长的趋势,决定了老年人消费群体将支撑起一个庞大的老龄产业市场。预计到2010年,全国市场的消费能力将突破2万亿元大关。
2、城市老年群体已拥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我国老年人购买能力总和也相当可观。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我国城市老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2005年每年老年人的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亲朋好友的资助可达3000亿元至4000亿元,这将使老年市场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消费市场之一。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收入将呈不断增长之势。有关专家预测,仅退休金一项到2010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
而以2005年全国老年人的退休金、再就业(退休后被聘用)收入和赡养费大约有4000亿元计算,即使3%的老年人在社会设施中养老,全国也将要为420万老人修建老年公寓或老年住宅。其中建造8万至10万所老年公寓及老年住宅,投资总额便是900亿元至1000亿元,加上其它设施设备等,就是1200亿元。
3、存在一定比例的中高收入老年群体对高标准老年社区的需求
国外老年社区的购房者以老年人为主,而在国内,既有入住老年社区养老意愿,又有购房能力的老年人相比国外来说数量是很有限的。零点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存在着一批占当地老年人口总数近6%以上的中高收入老年群体,这些老年人认为现在的养老环境,无论从居住条件还是养老服务水平都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提高的养老需求,因此他们希望市场上能多生产一些高标准的老年公寓。也就是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存在一定比例的中高收入老年群体对高标准老年社区的需求。
4、部分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已经由被动走向主动,且在市场上相当活跃
部分55岁以上的新老年人,他们的消费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老年人,他们在美容、穿着打扮、营养食品、健身娱乐、旅游观光等方面,有着强烈的消费兴趣,他们的保险意识、精神文化消费意识加强,因此他们是推动今后老年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
3.2.2市场供给状况
1、整个供给市场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市场供给存在缺失
养老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虽然80年代开始在国内兴起,但主要局限在养老设施方面,相关产业发展滞后。同时,养老设施多数还是机构、政府投资,市场化程度较低。截至2006年,我国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急需发挥社会养老功能,然而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所能容纳的人数只占老年人口的0.8%,落后于发达国家3%的比例。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老年用品市场的年消费能力已经达到了4000亿元。但是我国所有老年用品生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尚不足1000亿元,满足需求相差甚远,市场供给存在缺失。
2、养老产业市场发展趋于细分化,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养老产业市场趋于细分化,出现了老年用品、老年公寓、老年护理、老年疗养、老年文化、老年娱乐、老年家政护理等多种养老服务及配套服务业。而且在操作上,逐步有民营资本进入,开始市场化进行成本运作,养老产业市场正在向产业化方向良性发展。
大连第一家养老超市、重庆的“医养结合”养老方式、宁波首家养老照护培训基地、大连工人养老院与日本上村友好介护株式会社的“旅游养老方式”、海南异地养老等诸多细分形态的出现,体现了我国的养老业正在逐步产业化。
3、养老产业已成为“朝阳产业”,国内相当多省市正加大对养老产业扶持力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养老需求的逐年增长,养老产业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辽宁、浙江、江苏、海南等省市纷纷对本省市养老产业发展市场及前景进行研究论证,扶持并促进本地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
目前国内养老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主要是海南的海口、三亚、琼海、文昌等,辽宁的大连;而江苏的昆山、吴江、太仓、苏州吴中地区等地,浙江的安吉,杭州、嘉兴、湖州看到了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开始打造为上海老人服务的养老产业带。而广东省的广州市和深圳市看好广东籍港人内地养老的基地。
4、养老产业市场供给尚未形成规模,企业和商家未能敏感地抓住商机
老年消费市场规模未能引起企业重视。老龄人口的增加为老龄产品生产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但是,我国的企业和商家并未能及时地抓住商机,抓住市场巨大的需求。
以养老服务机构为例,截至2005年3月,福建省共有养老床位不足1.8万张,每千名老人仅拥有4.5张。另据大连市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占该市老龄人口总数12%的9万老人有进入福利机构养老的意向,而当年整个辽宁省养老机构的床位只有4万张。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远远不能市场需求,养老服务产业未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
3.3养老产业市场发展趋势
根据养老产业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本研究认为,我国的养老产业市场必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为满足老年人的居住要求着力发展老年住宅业
住好是老年人的普遍需求,房地产开发商可以根据老年人对居住条件的不同需求,开发一些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房。比如老年公寓型住房、亲子套间、小区老年活动中心等。
2、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
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医院、社区调解中心、社区敬老院、社区托老所、社区老年学校、社区婚介所和家政服务中心等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构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3、兴办老年医院,发展老年医疗、护理产业
就医是老年人生活的大难题,许多老年人不是因医院离家太远而耽误治疗,就是在一些大医院东奔西跑,不知找哪一个科室就诊。因此,老年医疗护理产业市场巨大。对此可以根据各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规模兴办一些老年医院,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疾病治疗、护理、咨询服务。
4、可适当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产业
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体育保健、教育、休闲、娱乐、旅游要求的提高,将会出现一批适合老年人的体育保健用品、老年函授课程、老年旅游等产品的出现,以丰富老年人的保健、求知、娱乐的需求。
3.4态疗养基地建设政策
3.4.1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各地要切实履行政府在政策扶持、规划指导、市场培育、服务示范、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维护社会养老服务的公益性。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
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各地要科学制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坚持整合资源与新建设施相结合、设施改造与功能提升相结合、布局结构与服务需求相结合,逐步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多样、种类齐全的养老服务网络。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盘活存量资产,立足改扩建;在不具备改扩建条件的地方适当新建;在缺乏建设用地和公共设施的社区适当购置;新建的小区要统筹规划,预留养老服务设施场所。鼓励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医院、企业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疗养院、小旅馆、小招待所等设施改造用于养老服务。
坚持突出重点、适度普惠。以长期照顾、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顾为重点,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的功能,面向全体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优先解决孤老优抚对象、“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入)老人、“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老人,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老人,独生子女和计生双女父母困难老人、省级以上老劳动模范等的照顾和护理问题。不断扩大服务对象,积极拓展服务范围,推动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3.4.2工作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省基本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运营良好、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3.4.3主要任务
1、建设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按照“有统一名称、服务场地、服务制度、服务队伍、人员职责”的要求,在城市街道、社区建设集托养、日间照顾、居家养老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站、点),普遍建立养老服务热线电话、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平台,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生活照顾、康复护理、文体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服务,逐步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到“十二五”末,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覆盖全省所有的城镇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建制村。
2、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各省辖市、县(市、区)要加强供养型和护养型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至少建成一所政府主办、以养老服务为主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各省辖市要至少建成一所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专业性护养机构;有条件的省辖市要建成一所可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爱心护理院,在此基础上,各省辖市、县(市、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推进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建成一所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床位规模适当,具有示范作用的大型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要通过实施税费优惠、资金补贴、政府采购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到“十二五”末,全省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规模要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0张。
3、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要坚持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对于少数民族特别是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群众人口较多、要求入住养老服务机构老人相对集中, 而当地又没有专门少数民族养老服务机构的地方,应当采取政府投资兴办或在资金、政策上扶持民间兴办的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服务优质的能够接收少数民族群众的养老服务机构。
4、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
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建没,建设全省养老服务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建成省、市、县、乡四级“12349”养老服务呼叫网络服务中心。
3.4.4保障措施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研究制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区新建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必须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规定,将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没有养老服务设施的已建小区,要逐步补建或利用闲置设旗改建。
2、完善落实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税费扶持政策。经有关部门批准,免征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企业所得税,免征养老服务收入的营业税以及养老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费等;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可在达标排放污染物的情况下免缴排污费;减免其行政事业性收费(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政府主办和特许经营的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信、有线(数字)电视等经营单位,要为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和收费优惠。其中用水、用电、供暖、用气(燃料)等价格与居民同价,并免收相应的配套费;免收养老服务机构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接入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按照税法规定予以扣除。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建议书、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商业计划书、 立项申请书、 安全评估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