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地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粮食流通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应急体系逐步建立,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打下良好基础,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从需求方面看,我国人口总量还将增加,粮食消费将呈刚性增长;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粮食品种结构性矛盾和供需区域性矛盾加剧,对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供给方面看,粮食增产制约因素增多,我国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耕地、水等资源约束日趋强化,国际粮食市场大幅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这些都对保障国家粮食供应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体系方面,为缓解粮食流通设施严重不足和落后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我国先后进行过机械化骨干粮库、世行贷款粮食流通项目、利用国债建设中央储备粮库等3次大规模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其中世行项目投资约80亿元,在东北等地区和部分粮食物流通道建设近300个粮食中转库、港口库和收纳库,建成仓容480万吨;国债建库项目投资343亿元,集中建设了1114个国家储备粮库,建成仓容5260万吨。实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06-2015年)》、《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方案》、《农户科学储粮“十二五”建设规划》、《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十二五”规划》。近几年来国家继续推进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和仓房维修改造,其中2009-2014年中央财政资金补助各地和央企建仓3480万吨,仓储条件得到一定改善;支持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东北港口粮食发运能力和东南沿海的接卸能力明显增强,长江通道基本形成;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目前共为全国26个省(区、市)配置817万套标准化储粮装具,可储存粮食约1400万吨,每年减少储粮损失90万吨;强化粮油质量检验监测能力,为300多个检验机构配置粮食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有效提升了全国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和水平。这些粮食流通设施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粮食流通体系奠定了基础。
但是,现代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体系远没有建成,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增加、供需形势的变化,粮食收储仓容能力不足、物流通道不畅、应急供应能力薄弱、质量安全隐患较大、粮情监测预警滞后、产后损失浪费严重等矛盾又日益突出,国家粮食供应安全仍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粮食收储设施能力严重不足。2014年全国粮食产量达6.07亿吨,相对于3.98亿吨的商品粮数量,粮食仓储仓容缺口巨大。粮食主产区中的东北地区尤为严重。《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方案(2009-2020年)》确定的原建设规模已不能满足新的需要。基层粮食收储设施陈旧老化严重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安全生产隐患很大。二是粮食物流通道不畅。随着粮食生产继续向主产区集中,主销区和西部地区产需缺口进一步扩大,“北粮南运”格局更加凸显。实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06-2015年)》,对主要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离确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2014年全国有1.65亿吨粮食跨省运输,原粮跨省散运比例约25%,以包粮运输为主。特别是铁路散粮车因回空问题而尚未实现在全国范围内运营,东北粮食入关和西南、西北流入通道能力不足。三是粮食应急供应能力薄弱。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应急保供任务艰巨。粮食应急供应网点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设施陈旧落后,功能不完善,配送效率低,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等应灾应急供应能力尤其薄弱。四是粮食质量安全隐患较大。由于粮油质量安全指标快速检验能力不足,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不健全,粮食流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尚未建立,造成粮食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五是粮情监测预警滞后。现有粮情监测预警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整统一规范的信息监测平台和科学灵敏的预警预测功能。粮情信息采集不全面、时效性差,采集手段落后。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数据挖掘不深入,信息反馈不灵敏,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未建立,服务内容和手段单一。粮食库存监管效率低,成本高。六是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严重。我国农户存粮约占全国粮食年总产量一半左右,由于储存条件差、设施简陋等,农户储粮损失比例约8%左右。加上粮食仓储装卸运输抛洒遗漏、过度和粗放加工,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超过3500万吨。餐饮消费环节的浪费更是触目惊心。
本项目的运营可缓解粮食储备烘干能力不足的状况,及时将农民种植的粮食收购上来,保证国家和地区的粮食供应,提高农民收益,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项目的实施,可增加国家粮食储备,为完成储备任务创造条件,项目的发展,可扩大粮食收储量,对于确保项目区的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1.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具体要求的需要。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2、此项目的建设地鄂托克前旗的粮食种植面积近年来持续扩大,2015年仅玉米种植面积就达70多万亩,产量约50万吨,其中约30万吨将推向市场 。但储粮方面,全旗只有一家国有粮库,其标准粮库加上简易粮库的储粮能力仅为5万吨左右,与本地的产粮能力形成巨大差距。
3、项目建成可增加粮食收储能力,扩大收购运销量,缓解粮食储备仓容不足的状况,及时将农民种植的粮食收购上来,改善农民卖粮难状况,提高农民收益,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4、项目的辐射范围可达周边,带动粮食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行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呈现以下特点:
1、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2、粮食单产再创历史新高;
3、粮食总产连续第11年增产;
4、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增产;
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2738.3千公顷(169107.4万亩),比2013年增加782.7千公顷(1174.1万亩),增长0.7%。其中谷物[1]播种面积94622.8千公顷(141934.1万亩),比2013年增加854.1千公顷(1281.2万亩),增长0.9%。
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385公斤/公顷(359公斤/亩),比2013年增加8.4公斤/公顷(0.6公斤/亩),提高0.2%。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5889.4公斤/公顷(392.6公斤/亩),比2013年减少4.8公斤/公顷(0.3公斤/亩),下降0.1%。
全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103.2亿斤),增长0.9%。其中谷物总产量55726.9 万吨(11145.4亿斤),比2013年增加457.7万吨(91.5亿斤),增长0.8%。
2.2 粮食库存分析
2013年我国各类粮食企业共收购粮食6889亿斤,同比增加517亿斤,年末粮食库存总量继续保持历史较高水平,国家库存粮食质量总体良好。
2013年全国粮食系统各类企业共收购粮食6889亿斤,同比增加517亿斤,其中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粮食1649亿斤,同比增加1024亿斤,通过提价托市、优质优价、帮助农户整粮减损等措施促进种粮农民增收430亿元以上。年末粮食库存总量继续保持历史较高水平,库存消费比继续处于安全合理的水平,国家库存粮食质量总体良好,宜存率达95%以上。
2013年全国国有粮食企业实现统算盈利82.3亿元,27个省份实现统算盈利。全社会粮油加工业总产值实现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
从国有粮食企业库存来看,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同比增加。2014年,由于粮食生产又获丰收,政策性收储力度加大,年末国有粮食企业库存水平大幅提高。国有粮食库存结构和区域布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政策性粮食库存大幅增加,商品周转库存继续下降;二是主要粮食品种库存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大豆库存增幅尤为明显,品种结构有所改善;三是通过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等手段,粮食库存区域布局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和调整。
2.3 粮食流通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粮食物流一直给予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在粮食物流体系的建设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保证了粮食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和军需民食的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形成了庞大的粮食商品流通网络和基础设施格局。我国现在已经拥有6万多个粮库、2万多家粮食工业企业,还有60万套稻谷加工机组和4万套面粉加工机组。在粮食库存控制方面,以储粮安全为前提,积极推广粮食库存的ABC管理办法,即根据各种库存粮食商品的数量及所占用的资金数额占粮食库存总量和库存总额的比重将库存粮食划分为A、B、C三类,从而抓住重点、照顾一般地进行库存控制。创建“四无”粮仓,有条件的地区还实行了租赁经营,提高了粮仓利用率,节约了库存费用;粮食运输方面,强调在保证供应的前提下,选择经济的运输路线、廉价的运输工具组织粮食合理运输,遵循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的原则,在规划粮食生产布局的基础上确定粮食流向和商品粮食的合理分布;粮食加工方面,尽量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提高出品率,开展深加工、精加工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及增加新产品开发的投入,提高粮食增值水平,并通过组织来料加工、社会加工的方式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正是由于物流体系建设采取了这些积极措施,粮食流通工作在有效保证供应的同时节省了大量的费用。近年来,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和粮食经营的放开,粮食物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可控制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合理组织粮食物流的难度越来越大。尽管这样,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粮食物流工作的重视程度并未改变,对在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情况下组织粮食物流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表现在:通过明确国家扶持的粮食品种按保护价收购等措施,推动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为粮食物流的合理化提供优质粮源保证;加大投资力度新建了仓容并配备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对一些旧的粮仓进行了改造,使粮食物流作业衔接配套,提高了粮食储运环节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了东北、长江、西南、京津四大粮食中转运输走廊,实现了公、铁、水路运输方式的一体化,直接提高了粮食物流效率;通过改组、改制对粮食企业的资产进行了重组,淘汰了落后的生产能力,使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率;在继续推广深加工、精加工的基础上,加大对粮油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新产品研究开发力度,使粮食在加工增值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粮食省长负责制进一步落实,粮食产销衔接进一步发展,粮食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保持了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然而,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粮食物流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中垄断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弊病在强调保证供应和储存安全的短缺经济时期暴露得并不明显。随着粮食经营的放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及经营主体多元化带来的竞争的加剧,集中垄断的粮食物流格局的弊病明显显露出来,对粮食现代物流的科学运作和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表现在:首先,认识上的片面性是制约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思想因素;其次,技术问题是粮食物流科学化的瓶颈;再次,物流硬件设施落后是制约粮食物流效率提高的直接因素;然后,宏观调控缺乏力度是制约粮食物流科学化的关键因素;最后,人才缺乏是我国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最大制约因素。
2.4 粮食生产、流通发展
玉米是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历年种植面积在250万亩以上,占到粮食作物总播面积的75%,总产量超过10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85%以上。
“十一五”期间,市玉米生产发展比较快,单产水平和总产量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食品工业和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玉米的需求量。因此,大力发展玉米生产,提高玉米的单产水平和总产量,对推动食品工业和畜牧养殖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加快玉米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2013年市粮食单产为6105千克/公顷(407公斤/亩),较近5年平均产量增加2.8%,属平年;总产为148万吨,较近5年平均值增加6.3%,属平偏丰年。
2014年,市粮食喜获丰收,市秋粮收购工作启动以来,市粮食局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大力宣传收购政策、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增强服务群众意识等工作举措,认真抓好秋粮收购工作,确定启动了29个收储库站,方便了农民就近售粮。截止2015年3月中旬,共收购秋粮6.2亿斤。其中:今年玉米总产量达到35亿斤,为了农民能及时将手中的粮食卖出,农业发展银行市分行已审批17.8亿元国家临储收购贷款为收购玉米做好准备。发放3500万元铺底收购资金用于收购玉米。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建议书、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商业计划书、
立项申请书、
安全评估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