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1、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
近年来,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各项政策,经济运行稳中趋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59:27。“双百亿工程”快速推进,“八大支柱产业”竞相发展,呈现出非石油工业增速高于石油工业、轻工业发展增速快于重工业的特点,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1.6亿元、增长7.4%;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0.03亿元、增长32.4%;经济技术开发区承载力持续增强,实现工业总产值244.6亿元、增长11.2%。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六大基地”初具规模,林、畜收入比重提高,种植业结构逐步优化,农副产品加工、外销能力持续增强,农业产业化有了新进展。新型城镇化和第三产业大步推进,城市面貌、功能、品位和市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四个中心城镇建设亮点纷呈,华能商贸城一期建成运营,弘光国际汽车机电城、城市综合体和一批星级酒店快速推进,老飞机场片区集约化、精品化综合开发初见成效,国民村镇银行、浦发银行正式营业,完成外贸进出口3000万美元,实现旅游收入8.95亿元。
2、本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蜂产品生产大国,蜜蜂饲养量、蜂制品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多年以来,国内蜂产业发展一直处于较为混乱的局面,标准缺失、质量参差、缺少优势品牌等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欧盟、日本相继对中国包括蜂制品在内的农产品实施“绿色壁垒”。
首先,国内市场鱼龙混杂,消费者难辨真假。蜂蜜是纯天然食品,不需任何添加物质,而国内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掺入其他物质的蜂蜜和“蜜”产品,严重误导消费者。一些打着“蜜”字头的产品无论在颜色还是外观上,都与蜂蜜极为相似,很多老百姓花了冤枉钱吃到的却是糖浆。
另一方面,假冒现象时有发生。要么包装瓶相仿,要么盗用他人品名,让消费者无从分辨。这种假冒行为不仅严重扰乱市场,还败坏了行业的声誉,使消费者对蜂蜜行业失去了信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同时,竞争无序,陷入“谁正规谁吃亏”怪圈。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蜂产品行业内自发形成一种无序竞争的大环境,不少正规企业面对廉价假蜂蜜的强烈冲击和高额的生产成本压力。一些原本生产优质蜂蜜的厂家,由于成本高、差价小、利润薄,不堪负重,往往只能降低标准,在原料环节廉价收购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原蜜。久而久之,造成蜂产品整体质量下降,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从原料方面看,我国蜜源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养蜂户多为散兵游勇,缺乏统一指导,原料品质难以控制。据黑龙江东方红林业局负责人介绍,现在,养蜂户大多是根据经验进行生产,来自专业部门的技术指导缺乏。生产优质蜂蜜等蜂产品需要形成联合体,将散落在林区中的养蜂户集中起来,并制定统一的标准指导生产,严格控制产品规格。
而限于实力和资金等原因,国内很多企业也缺乏建设蜜源基地的意识,因此可以说,蜂产业从源头开始就已经陷入恶性循环中。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发展要求
《规划》提出地区主攻方向:中蜂与西蜂发展并举,坝区和丘陵区以发展西蜂为主,重点推广蜜蜂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技术,建立和完善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山区和深山区以发展中蜂饲养为主,利用山区蜜源优势,大力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着力提高蜂群单产水平,增加养殖效益。加大西藏地区蜜蜂饲养技术推广力度,扩大饲养规模,增加蜂产品产量。利用蜜源优势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蜂产品。
本项目蜂蜜产品加工生产项目通过建立完善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能够使中蜂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使蜜蜂养殖效益和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项目的建设符合《规划》的发展要求。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地区逐步建设成为我国的蜜蜂越冬春繁基地、养蜂生产基地、特色蜂蜜生产基地、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
2、调整养蜂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直接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但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存在着固有的弊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规模小、生产水平低、投资多、收入少,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低,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优势,同时,由于农畜产品信息和市场不畅通,使农民逐渐成为弱势群体,农业和农村发展受到制约。能够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改善和促进养蜂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壮大养蜂产业。同其它农业一样,现代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养蜂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
3、能够加大对养蜂业的科技投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近年来,随着蜂产品生产数量的扩大,而由于科技服务体系滞后,在农民的种、养殖过程中,科技含量不高,优质蜂产品比例偏低,养殖经营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配套不完善,产业链短,也严重影响了蜂产品产业化的发展。通过项目实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增加对蜂农的科技投入,科学养蜂,使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合作社的发展就是农民自身的发展,项目的实施切实能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合作社自身效益。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行业分析
2.1.1 中国蜂蜜产业现状与发展
蜂蜜是深受人类喜爱的传统营养食品,自古以来一直作为养生祛病、健体强身的上品被推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蜂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青睐,日益受到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我国对蜜蜂产业十分重视
2010年12月29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发布的养蜂业规划。
2011年12月,农业部以公告形式发布了《养蜂管理办法(试行)》。这个办法的实施对维护蜂农合法权益、保持生态平衡、促进蜂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012年12月,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明确将养蜂专用平台(含蜂箱保湿装置、蜜蜂饲喂装置、电动摇蜜机等)列入补贴范围。
中国蜂产品协会的主管部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高度重视蜂业工作,李成玉、杨传堂、王侠等历届理事会主要领导都十分重视蜂产品的加工、销售和推进标准化建设等工作,经常到中国蜂产品协会检查指导,听取汇报,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近几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和支持养蜂业发展。从地方财政中划拨专款补贴蜂农,支持养蜂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协调养蜂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中国主要蜜源种类及分布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资源丰富,蜜源植物丰富多彩。我国的主要蜜源分布情况是:
油菜蜜:油菜蜜源植物在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花期最长、产量最多。全国共有600多万公顷[8]。分布于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甘肃、宁夏、青海、、内蒙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洋槐蜜:洋槐蜜源植物在全国的分布广泛,种植面积大,泌蜜丰富,蜜质优良,是夏季的主要蜜源之一。集中生长区为山东、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北京等6省、市;其次为江苏、安徽、甘肃、天津等省、市及湖北西北部。始花期由南向北推迟,始花期在长江流域为3月下旬,黄河流域为5月上旬,西北地区约5月中旬。
枣花蜜:枣花蜜源植物除东北和青藏高原之外,大部分省区均有栽培,以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最为集中。主产区的枣树始花为5月下旬或6月上旬,花期长25~30天,为高温型泌蜜植物。
荆花蜜:荆花蜜源植物在华北、东北南部、西南及长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集中在河北、北京、山西、山东、河南及辽宁西部。多数地区的荆条花期从6月上、中旬到7月中下旬。
椴树蜜:椴树蜜源植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区、小兴安岭和完达山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蜂蜜品种。花期最早6月下旬,最晚7月上旬,花期一般在20天左右。
紫云英蜜:紫云英蜜源植物集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河南等省为最多。紫云英花期按照所属地点不同从3月上中旬到5月上旬。
荔枝蜜:荔枝蜜源植物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省、自治区。早熟品种的花期在2月上旬至3月中旬,中熟品种3月上旬至4月上旬,晚熟品种3月下旬至4月中旬。
另外,南方地区的枇杷、龙眼、柑桔、野桂花,西北地区的枸杞、党参,地区的葵花、棉花和内蒙地区的荞麦、老瓜头等都是具有一定产量、很有特色的蜂蜜品种。
3、中国蜂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1)中国蜂蜜出口量世界第一
每年全世界生产的蜂蜜约150万吨,其中的30%左右即40-50万吨用于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每年欧洲进口蜂蜜数量为20多万吨,约占世界蜂蜜贸易量的1/2,美国进口量在10万吨左右,日本进口量在4万吨左右,欧、美、日的蜂蜜进口量占到了世界蜂蜜贸易量的85%。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蜂蜜出口大国,每年的蜂蜜出口量基本上保持在10万吨左右,占世界蜂蜜贸易总量的1/4。
在蜂蜜的国际贸易中,以蜂蜜原料出口为主的国家主要有:中国、阿根廷、墨西哥、巴西、越南等。
以蜂蜜成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有: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等。这些国家出口的蜂蜜产品以成品小包装为主,凭借其国内完善的生产支持体系、雄厚的财政补贴和贷款以及比较完善的机械化、信息化配套设施,使他们的出口价格远远高于世界蜂蜜出口平均价,有时甚至是世界蜂蜜出口平均价的几倍,其目标为高端市场。
从出口对象看,中国蜂蜜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目前主要出口市场为日本、欧盟。此外,还有少量蜂蜜出口到东南亚和中东国家。
从市场份额来看,蜂蜜原料出口国中国、阿根廷和墨西哥排前三甲。
长期以来,中国蜂蜜的一些出口企业以“数量扩展,低价竞销”的方式扩展国际市场。中国是世界蜂蜜出口大国,但不是蜂蜜出口创效强国,在对外贸易中实际收益的利润比较微薄。
(2)我国的蜂蜜进口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蜂蜜厂商越来越重视庞大的中国市场。他们充分挖掘我国高收入人群和年轻一代追求洋品牌的心理,以高价位迅速抢占我国蜂蜜产品的高端市场,使我国蜂蜜进口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2年我国进口蜂蜜数量达到3300多吨,较2011年增长36.6%。预计未来中国进口蜂蜜数量还会不断上升。
我国进口蜂蜜产品有两种方式:一是原料进口,加工分装后贴国内品牌进行销售;二是直接进口国外小包装成品蜂蜜。进口蜂蜜的市场零售价格一般比国产蜂蜜高3-10倍,有的甚至更高。
进口蜂蜜质量良莠不齐,根据2012年、2013年国家出入境检疫检验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进口蜂蜜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不合格原因为:菌落超标、药残超标和掺假等。
2.2.2 中国蜂蜜内销市场迅速发展
1、中国蜂蜜国内消费总量已跃居世界首位
我国是世界养蜂大国、蜂蜜生产大国、蜂蜜出口大国,同时也是蜂蜜消费大国。我国地域广阔,蜜源丰富,人口众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蜂蜜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蜂蜜产量10多年来逐年增加,为扩大国内市场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内销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大。
表2-1:2001-2012年我国蜂蜜出口与内销比例变化情况
单位:万吨
年份 | 蜂蜜总产量 | 出口数量 | 占比% | 内销数量 | 占比% |
2001 | 25.2 | 10.7 | 42.4 | 14.5 | 57.5 |
2002 | 26.5 | 7.6 | 28.67 | 18.9 | 71.33 |
2003 | 29.9 | 8.4 | 28.1 | 21.5 | 71.9 |
2004 | 29.3 | 8.2 | 28.0 | 21.1 | 72.0 |
2005 | 29.32 | 8.8 | 30.0 | 20.5 | 70.0 |
2006 | 33.3 | 8.1 | 24.3 | 25.2 | 75.7 |
2007 | 35.4 | 6.4 | 18.1 | 29.0 | 81.9 |
2008 | 40.0 | 8.5 | 21.25 | 31.5 | 78.75 |
2009 | 40.2 | 7.2 | 17.91 | 33.0 | 82.09 |
2010 | 40.1 | 10.1 | 25.1 | 30.0 | 74.9 |
2011 | 43.1 | 9.98 | 23.15 | 33.12 | 76.85 |
2012 | 44.8 | 11.0 | 24.55 | 33.8 | 75.45 |
从2008年起,每年国内市场消费蜂蜜超过30万吨,是出口数量的3倍以上。
2、中国人均蜂蜜消费量十年翻了一番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识的增强,蜂蜜的天然与保健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知与接受,蜂蜜消费量日益增加。从上表可以看出,2001年国内消费量约14.5万吨,按当时12.76亿人口计算,人均消费蜂蜜约110克。
2012年国内消费量达33.8万吨,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人口13.47亿人计算,人均消费量已达250克以上,十年间翻了一番还多。虽然比美国人均消费500克左右,德国人均1000克左右相差甚远,但已接近日本人均消费量300克左右的水平。
我国消费人数是美国的4倍,欧洲的2倍,众多的人口,使我国成为名符其实的蜂蜜消费大国。
3、中国人民保健意识的增强带动了蜂蜜的销售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近几年养生保健意识不断增强,许多消费者都把药食两用产品的蜂蜜作为养生保健食品服用,蜂蜜消费人群不断扩大,蜂蜜的消费量不断上升。据《中国医药报》2013年4月26日报道,近年来,保健品一直是国内市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据统计,2010年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达到2600亿人民币。被认为有保健作用的蜂蜜迎来了市场发展的机遇。
此外,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也促使蜂蜜消费呈增长趋势。据中国蜂产品协会调查某品牌专卖店会员购买记录显示,专卖店70%的会员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个群体是蜂产品专卖店的主要服务对象。
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2013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2.02亿,老龄化水平14.8%。
4、产品进一步细分也使蜂蜜市场不断扩大
近几年,根据不同蜜源植物和不同地区分类的蜂蜜产品越来越多。中国蜂产品协会在市场调查中发现,一些超市、专卖店的蜂蜜产品以蜜源植物命名的有几十种之多。近来又出现了许多以地理标志为特点的蜂蜜产品,如东北黑蜂蜂蜜、黑蜂蜂蜜、京西白蜜、中蜂土蜂蜜等。此外,以蜂蜜为原料的日化用品、化妆品、酒类产品、保健品也层出不穷。这不仅丰富了市场,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2.2.3 中国蜂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我国蜜蜂产品标准体系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为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加强了检测方法标准的研究制订。截止到2013年,现行有效的蜜蜂产品国家标准有79项,行业标准122项,国家有关部门部门公告的指定标准5项,共计206项。
我国蜜蜂产品标准体系按照基础标准、产品标准、物流标准、方法标准和技术规程分为五类。
按产品分类,与蜂蜜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51项,占蜜蜂产品国家标准总量64.5%。
蜂蜜国家标准按标准归口管理部门分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归口32个,国家质检总局归口15个,原卫生部归口3个,原产地域产品标准化工作组归口1个。
蜂蜜行业标准按标准归口单位分类,中国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归口55项,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归口5项,农业部归口5项,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归口2项。
根据2009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十九条规定,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按照这一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2011年4月20日,职能分工调整后的卫生部发布了《食品安全标准 蜂蜜》(GB 14963-2011),该标准为我国唯一的《蜂蜜》强制性国家标准。
2012年3月13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废止了产品质量标准《蜂蜜》(GB 18796-2005)强制性国家标准。
2012年4月20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为了规范我国蜂蜜行业的产品质量,颁布实施了《蜂蜜》(GH/T18796-2012)行业标准[12]。
总体看来,我国现行的蜜蜂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关标准基本涵盖了蜂蜜生产经营的收购、运输、生产、销售、检测等各个环节。
蜂蜜的标准化工作正在落实预防为主、源头管理的工作思路,切实推动蜂蜜市场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全行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经营水平。通过标准的完善,为食品安全、质量检验、产品检测和市场监管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执法依据。
2.2.4 中国蜂蜜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
中国蜂蜜食品安全形势从总体上看是好的,国家对蜂蜜产品的质量监控措施是有效的。
1、从国家标准层面上看,2005年国家标准委发布了《蜂蜜》的第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796-2005)。应该说,这个国家标准对于规范我国蜂蜜的产品质量、净化蜂蜜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2010年国务院依据《食品安全法》,对国家部委的分工和职能进行了调整,明确提出了由卫生部牵头,整合国家现有的食品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乳品》和《蜂蜜》成为卫生部发布的第一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现了国家对蜂蜜食品安全的重视。
为了更有效地对蜂蜜产品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进行监控,卫生部又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蜂蜜》列入2012年卫生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目前正在组织专家修订中。与此同时,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从规范行业的角度也颁布了《蜂蜜》的行业标准,对产品质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2、在蜂蜜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国家质监总局在2006年9月1日就开始实施了对蜂蜜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制度,对蜂蜜企业进行QS认证。中国蜂产品协会积极参与了国家质监部门认证标准和认证条件的制定,从厂址环境、厂房条件、车间布局、机械设备、生产工艺、储存设施、产品检验以及规章制度等方面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对全国的蜂蜜生产企业进行实地检查、现场验收,淘汰了一批不符合条件的小作坊。
为了保证蜂蜜产品质量监控的常态化,目前,全国各地的质监部门基本上每季都到生产企业进行产品抽检。每年还要进行生产许可证的年审。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国内的蜂蜜加工企业为了确保产品质量达标和食品安全监控有效,基本上都在企业内部实施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这些体系的运行,使蜂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在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监控。
去年以来,中国蜂产品协会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及质量安全形势的要求,建立和推广了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全程质量信息溯源体系。通过利用现代化手段及市场化方式对蜂蜜原料、生产加工及市场流通各环节的关键信息加强管理及时披露,引导并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机制与制度,优化内部管理和完善供应链流程,推进全行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与可持续发展。使蜂蜜的生产、流通做到“可管、可防、可控、可查”。通过企业和相关部门建成集“管、防、控”于一体的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全程质量信息溯源体系,为蜂农、养蜂专业合作社、蜂产品加工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及监管部门提供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
2012年2月28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批准中国蜂产品协会申请注册的“中国蜂产品”证明标志。该标志将会成为我国优质蜂产品的身份证,用来表明标志产品的特定品质。证明标志的推广使用,将引导中国蜂产品行业生产高品质的优质蜂蜜,实行优质优价,促进中国蜂蜜产业结构调整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消费者可以放心地享受高品质的蜂蜜。
3、关于蜂蜜掺假问题。实事求是地说,十年前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当时蜂蜜掺假主要是在蜂蜜中掺入玉米糖浆,中国蜂产品协会发现这个问题后,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攻关,借鉴国外经验研究制定了检验方法,并把这个方法写进了国家标准,有效地遏制了蜂蜜掺假的蔓延。
近几年,蜂蜜掺假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可喜的是国内几家权威检验机构都研究出了有效的检验方法。并已普遍被国内蜂蜜加工企业应用到蜂蜜采购中,基本上防止了掺假蜂蜜流入蜂蜜加工企业。
从2012年中国蜂产品协会统计的全国各地工商、质监执法部门对蜂蜜市场的抽查结果看,按现行蜂蜜标准检测,平均产品合格率为87%。
2.2蜂蜜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科技创新还需加强
近几年我国蜜蜂产业的科技和研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初步统计,我国蜜蜂产业2003—2012年间取得专利已达6757项,其中蜂蜜方面的专利510项。
目前我们蜂蜜产品的科技研发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缺乏创新,从总体上看,蜂蜜产品的附加值还没有突破性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国蜂蜜生产加工企业应该充分重视科技研发工作,引进人才,创造条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创新,走出一条科技创新的企业发展之路。
2、生产方式有待改进
养蜂业是蜜蜂产业的基础。但由于蜂蜜产量受气候的影响较大,所以养蜂生产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蜂农收入很不稳定。目前,我国养蜂从业人员大多数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家庭生产模式较为普遍,多以传统的、分散的、小规模的饲养方式从事养蜂生产。为了追求产量,很多蜂农不等蜂蜜达到自然成熟,就把蜂蜜取出来,传统的封盖取蜜的生产方式被勤摇蜜、多取蜜的生产方式所替代。这样做的结果是蜂蜜的产量提高了,但蜂蜜自然成熟应有的色香味减少了,甚至还有个别蜂农在蜂蜜中掺杂使假或药残超标,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蜂蜜的质量。
因此,把蜂农组织起来,成立养蜂合作社,加强管理,势在必行。逐步实现规模化饲养、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范化运作是我国养蜂业发展的出路。
同时,蜂蜜生产现代化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一线养蜂人员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依然很艰苦。现在,正在推广的养蜂车,可以较好地解决蜂农转地放蜂、装卸蜂箱、取浆摇蜜和改善野外生活条件等诸多问题。
3、养蜂队伍后继乏人
养蜂是一项技术性较强,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在计划经济时期,养蜂收入相对种植业较高,且比较自由。所以,成为改革开放前一批思想活跃的年轻人追求的职业。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民创业和选择职业的机会大大增加,收入也在不断地提高。在远离城市、条件艰苦、相对闭塞且收入难以保证的山区养蜂,对年轻人来说已失去了吸引力。
据统计,我国一线养蜂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已上升到48.7岁,其中50岁以上人员近一半。30岁以下的养蜂人员不足5%。养蜂事业面临着严重的后继乏人局面。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阻碍我国养蜂业的发展。
4、蜂蜜的人均消费水平尚需提高
虽然,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识的增强,天然的蜂蜜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知与接受,我国蜂蜜的人均消费量十年间翻了一番,达到了250克以上,但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人均消费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比如,美国的蜂蜜人均消费是我国的2倍,德国的蜂蜜人均消费是我国的4倍。
目前,我国吃蜂蜜基本上还是老人和儿童的专利。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现在已经有不少年轻人认识到了吃蜂蜜的好处并开始食用。
2.3 中国蜂蜜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1、蜜蜂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养蜂业作为一项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提供人类优质保健产品的绿色产业,已得到国内外的普遍公认,并逐步被广泛重视和扶持发展。据统计,我国现有蜜粉源植物5.6亿亩,至少可容纳1500万群蜜蜂,目前我国饲养蜂群数只有800多万群,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2、蜜蜂产业规模化、现代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近几年,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各种惠农政策和补贴范围不断增加。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快,实现规模化经营将成为趋势。201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投资种养业,发展家庭农场,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将会成为未来农村发展的主旋律,发展家庭农场又必将为规模化养蜂带来新的生机,蜜蜂产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方式将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进一步加快发展。
3、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将更加规范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管理力度的加大,食品生产溯源体系的建立健全,2011年中国蜂产品协会开始实施的蜂产品生产溯源管理工作,就是从蜂产品生产的源头养蜂生产开始到产品进入消费者手中,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管理。符合要求的溯源产品还将使用中国蜂产品协会颁发的优质溯源产品证明标志,使消费者可以更加放心地享用优质的蜂蜜产品。
4、中国蜂蜜人均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生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蜂蜜作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营养佳品,以其纯天然、营养丰富的特性,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随着高端产品——天然成熟蜜的产量和销量的不断增加,预示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习惯已经开始改变,蜂蜜与其他保健产品相比,具有很强的市场生命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按照前十年蜂产品消费年均增长的速度推算,未来十年我国年人均蜂蜜消费量有可能再实现翻一番。
5、中国蜂蜜的营销模式将更加多样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蜂蜜的营销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蜂蜜产品的销售已经从传统的商超、店铺销售发展到专卖店销售、会议营销、团购和电子商务等。未来的蜂蜜销售方式还会进一步拓展,互动营销、体验式营销、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一对一的服务等新的营销方式,将会更大范围地满足我国不同人群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
6、我国蜂蜜未来前景会更加美好
我国土地辽阔,蜜源丰富,养蜂条件优越,能够生产蜂蜜的主要蜜源植物多达几十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蜂产品行业发展迅速,无论是蜂产品科研水平还是产品研发种类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引领消费时尚,创造消费空间”是市场营销学中引导消费、培养消费习惯的重要手段。未来中国蜂蜜产业的健康发展应该使蜂蜜产业的每个环节,包括生产者、包装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都能扮演健康的角色。并通过有效的科普提高蜂蜜消费市场的总量,通过品种多样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未来的蜂蜜消费市场,依赖于蜂蜜科学知识与健康理念的传播和产品的多样性及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必将日趋繁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规范,中国蜂蜜行业已经出现一批在全国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和信誉度好的蜂蜜生产加工企业和品牌产品。目前,我国蜂产品企业获得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已达10家。他们有能力为国内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蜂蜜产品,也应该有实力进军世界蜂蜜产业链的高端市场。
2.4 项目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2.4.1 营销方式
1、广告方式:公司将选择有实力的广告策划公司,对项目产品进行新颖、别致的广告策划宣传,让客户充分了解项目产品的优势,并使之加深印象。
2、营销网络:公司将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在周边地区有蜂蜜消费习性、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网点,产品进入超市,将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保证客户购买的商品质量,建立24小时客户服务系统,随时为客户解答商品问题,达到客户购买无忧的标准。
3、业务员推销:公司将专门选取对产品充分了解、业务操作熟练、专业扎实,并具有高素质、高标准的人员组成业务推广小组,在部门领导的指导及安排下,对公司产品进行有效的业务推广,让公司产品能够逐步的深入大众。
4、政府与公共关系推销:公司将会与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合作,参加全国性的、地区性的会展,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对产品认可的基础上,借助他们的渠道来推广公司产品,使产品能够被社会大众快速认知。
5、网络营销:公司将采取现代网络营销模式,建立真实、可靠、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的营销网站,将公司发展、产品、相关知识、新闻等展现给广大消费者,并将网络营销与实体销售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断扩大营销规模。
2.4.2 营销措施
1、高标准的建立企业、高标准的管理企业、高标准的质量追求,使企业提前具备国家优秀企业的标准。
2、设置营销专项资金,加强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做好宣传服务,维护好现有用户,通过技术交流推销会、宣传册、网络宣传等开发新的市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做自己的品牌。
3、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稳定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市场。加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及开拓新的市场,保持其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建立客户管理体系,实施客户精细化管理,强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保证客户满意度达95%以上。
5、探索与建立新的营销机制,探索多模式营销方式,引导客户开展多种形势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与公司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6、培训专职营销人员,完善营销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鼓励优秀营销人员拉开收入差距。
7、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培养“懂技术、擅营销、融客户”的营销人才。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建议书、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商业计划书、 立项申请书、 安全评估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