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 项目提出的政策
我国食用菌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丰富的野生菌种、原料、劳动力和技术资源,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技术支撑。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品种也扩展到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蘑菇、蟹味菇、海鲜菇、滑子菇等十几个品种。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已凸显出快速、高效发展的势头,已成为食用菌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力军。
食用菌产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产业发展空间和市场发展空间都很大。然而,在新形势、新环境下,食用菌的栽培技术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要以绿色食用菌的标准化为基本原则,紧跟市场发展需求,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十二五”时期,食用菌产业紧抓发展契机,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政策环境优势,建基 地,扩生产,抓龙头,树品牌,强势推动内蒙古自治区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富农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带一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作为国家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对食用菌产业影响是深远的。
我国是食用菌消费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每年食用菌年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0%以上,多种食用菌品种在我国都有种植,可以说我国食用菌产业在世界食用菌板块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实现工厂化生产以来,我国食用菌生产规模和产能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激增。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大都是建立在热钱支撑、快钱盲动、招商引资、政绩冲动等非理性投资的基础上的,这几年产能过剩、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偏高等问题逐渐凸显,产业进入调整期。
目前,国内食用菌市场消费疲软,而食用菌产品出口这两年也面临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外币贬值冲击企业利润出口积极性大大降低。二是市场需求疲软,企业只得降价求市。近期,出口市场整体疲软,外国客户由特级产品订单转向实惠型的普通产品订单并不断压价,使得出口企业只得主动“让利”,食用菌产品单价有所下降。三是欧美各国技术壁垒趋严致使企业开拓市场愈发谨慎。消费、出口、投资作为拉动国内经济的三驾马车,在当前情况下,消费与出口已略显疲态,食用菌企业唯有在投资方面做“文章”,实施“走出去”战略,才能够让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指出,坚持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鼓励大、中、小各类规模的民营企业共同发展,一、二、三产业等各个行业的民营企业竞相发展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山区综合开发工程,抓好沟域经济,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现代农业、扶贫开发、乡村旅游、生态建设综合发展示范带。建设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发展都市高效农业。培育药材、食用菌、苗木园艺等特色产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食品产业。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引导土地流转,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经济,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经营模式。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品牌化运营,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构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培育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手段的新型流通业态,实现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
承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做大做优菌菜(薯)业。以平泉为中心,建立集菌种、菌棒、菌菇生产、加工、物流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链,辐射带动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食用菌产业大市,生产规模达到7.5亿盘(棒),产量达到70万吨。
平泉县按照三省通衢新枢纽、京津休闲养生园、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以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为载体, 大力发展新能源、商贸物流、食用菌等产业,努力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县。
承德市“十三五”规划建议按照保障生态系统稳定和农产品供给安全的要求,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等限制开发区要严格限制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强度。适度发展休闲旅游、清洁能源、绿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成保障生态安全重要区域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示范区。隆化、平泉省级农产品主产区,在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基础上,稳步扩大蔬菜、食用菌、特色果品规模,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
推进循环低碳发展,按照绿色理念优化发展模式,推进重点产业、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循环化改造,全面推行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开展农业清洁生产,积极转变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力推广秸秆、畜禽粪便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能、节药等先进适用技术。强力推动循环发展,积极对现有产业存量进行循环化改造,重点打造旅游业、农业、工业、城市和生态环境“五大循环型体系”,着力构建循环型产业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结构,做大优势农业主导产业,做优区域特色农业,做强休闲农业,加快打造京津冀高效、特色、生态、品牌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创新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走出一条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优化区域布局,做大蔬菜、食用菌、林果、畜牧、中药材五大优势农业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一环六带”农业产业带。以香菇、滑子菇、双孢菇、黑木耳、平菇、杏鲍菇为主推品种,以园区建设和工厂化生产为载体,打造七个优势产业带。到2020 年,食用菌产量200 万吨,产值超过200 亿元,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生产集散地。
平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以推进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为引领,加强合作,强力实施以绿色有机基地和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食用菌标准化产业园建设等食用菌产业提质提速工程,力争把平泉建成“三基地一区五中心”:即有机食用菌输出基地、环京津特菜供给基地、菌乡观光与生态旅游基地,菌文化创意产业及生物保健品、绿色食品加工核心区,中国食用菌行业价格信息形成中心、科研培训中心、原辅材料加工中心、集散与供应中心和文化研究中心。到2015年全县食用菌达到5亿盘袋,产量达到50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以上,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把平泉打造成坚实的“中国菌乡”。
2.1.2项目建设背景
食用菌工厂作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以人工可控的环境设施和机械化作业为主要特征, 将完善的设施装备同创新的作业方式以及变革的生产组织体制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发展至今已然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新技术最具潜力的应用领域。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继粮、菜、果、油之后的第五大市值农作物。随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快速发展,生产技术日趋成熟,管理手段不断完善,工厂化生产中生产原料配比更加科学、生物转化率显著提高,使工厂化企业的单品种日产能得到提高。
香菇是世界上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它不仅味道鲜美,香气浓郁,而且营养价值很高。据食品专家分析每100克干香菇中含蛋白质13克,脂肪1.8克,碳水化合物54克,粗纤维7.8克,灰分中除含钙、铁、锰等多种造血物质外,还含有一般蔬菜所缺乏的维生素D原(麦角甾醇)麦角甾醇无论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均可转变成维生素D2,既可以增加人体免疫力,又能帮助儿童骨骼和牙齿生长。 香菇蛋白质中含有18种氨基酸,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香菇中就含有7种。为此,世界各国人民把它列为低脂肪、高蛋白的保健食品,还被人们称为“素中之荤”,“蔬菜之王”,倍受消费者青睐。
香菇是食用菌中第二大品种(仅次于蘑菇),是我国出口创汇的十大农产品之一,香菇的最早为人类食用距今已有几千年了,而人工栽培,起源于800多年前的浙南山区(吴三公砍花法培育野生香菇)。如今人们对香菇的食用,是不分地域/种族/中西餐。香菇的出产栽培限于亚洲(中、日、韩),中国则占了世界生产总产量的近90%。按每人每年消耗香菇500克计,我国的香菇需求量近70万吨(干品),全球更是近200万吨以上。而全世界目前的香菇总产量只有15万吨,其中我国占10万吨,所以目前的产量还不到需求量的十分之一,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香菇的培育历史上有过枯木砍花,段木,菌砖和袋料栽培等方式,人工栽培袋料香菇生产,原料主要取材于果树、阔叶树、杂木的枝条、锯沫屑、玉米芯及农作物秸杆等。所以,原料资源丰富(全国的资源利用率还不到万分之一),容易规模化培植,还是属于生态循环农业,变废为宝,利国利民。
我国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资源浪费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对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大量生产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目前,能源资源约束明显、能源供给矛盾突出、源环境污染严重,成为制约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瓶颈。解决我国能源问题,根本出路是坚持新技术、节约资源等并举,大力推进节能降耗,高效利用资源等方式才能突破我国能源发胀的瓶颈。因此,高效利用废旧物资,使其成为再生资源,对于减少自溶资源开发,节约能源,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种果壳(椰子壳、杏壳、核桃壳等)作为生产过程的附属品,利用价值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利用一定工艺对其碳化处理,产生活性炭的同时,还可以产生大量余热。在此过程中,企业不仅将高效回收余热,并将其转化为水蒸汽用于食用菌生产,而且会将热降解时产生的煤气、醋液、焦油等进行收集,减少一氧化碳和酸性气体的排放量,给企业带来一个安全、清洁的生产环境,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使环境污染得到缓解。
整个过程通过各工艺的集成创新,实现果壳废弃物的高效综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提升产业竞争力。
由化学成份的肥料对土壤与环境的污染严重,种植(畜牧、渔业)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超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最高标准的数倍,为此,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为改善地球环境而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在“突出十项重点工作推广十大实用技术” 的会议中大力提倡发展生物有机肥的生产与应用,改善环境确保食品的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世界上有机农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各国都相继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多数国家规定只有通过有机认证的农产品才允许进口。在国内,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和食品的生产都在悄悄的改变,温饱问题解决以后,更多的人们更为重视食品的安全、口感、健康和环保。大家知道,直接关系食品安全和健康环保的因素就是农产品种植所必须的肥料和农药等生产资料,因此,在食品安全革命的背后是一场肥料、农药等农资和种植技术的革命。2002年4月,农业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随后又出台了相关标准; 当年7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纲领性文件,对食品生产所采用的肥料、农药、土质等作了全新的规定,并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要求和必然趋势。一个全新的有着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和新型项目——有机农业所必备的生产资料——高效生物活性有机肥的时代来临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大部分的省份取消了农业税并加大了农业补贴的力度,同时,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大幅上扬,农民收入增加了,生产积极性高涨。但长期施用化肥、农药使土地板结,肥力下降,污染环境和土壤、影响农业的可持续生产,加上近年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急需寻找一种能部分或全部替代化肥、改良土壤、优质高效、价格实惠的肥料,这就给高效生物有机肥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机会。生物有机肥是将来农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庞大产业,是一项收益率极高的朝阳产业。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2.1食用菌产业整体发展迅猛
近年来,全球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每年以7-1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年增长速度更是高达20%左右,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由于食用菌尤其是食药兼用的菌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低热量的特点,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类和可食性纤维素,富含氨基酸、真菌多糖、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对提高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抗衰老等具有明显的食疗价值。食用菌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它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二十一世纪天然、营养、健康的保健食品要求,因而倍受人们的青睐。食用菌作为国际公认的健康食品,在国内外市场极为畅销,每吨售价达8000-15000元人民币,价格看好,效益可观。
21 世纪的食品重点是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而食用菌正是保健食品的佼佼者,它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学膳食意识的不断提高,食用菌市场发展潜力很大。因此,开发食用菌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2.2.2食用菌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食用菌产业的诞生和栽培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它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我国是世界上食用菌培育种植最早的国家之一,可追溯的历史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取得了很大成就。20世纪90年代,食用菌被作为健康食品提上议事日程,普遍采用了高产、稳产和商品化生产技术。中国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食用菌产业大国。
一、食用菌产业是生态农业的典范
生态农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达到“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1.“废弃物”首次利用
食用菌生产能科学有效地利用农业、林业、畜牧业的秸秆、枝条术屑、畜禽粪便等“废弃物”。从物质和能量的利用角度看,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光、热、水、肥、气所积累的光合产物,有大部分不能被人体所直接利用。而食用菌生产正是将这些“废弃物”通过菌丝体在纤维素酶的协同下。将农作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分解成葡萄糖等小分子化合物,能起到降解作用,生产出“美味、营养、保健、绿色”于一体的食用菌产品。使高蛋白有机物进入新的食物链。
2.“废弃物”再次利用
分解后的废料施入农田后,可大大提高肥力,增加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结构。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同时,这些废弃的培养料含有大量蘑菇菌丝体,散发着浓郁的蘑菇香味,经处理后可作为畜禽的饲料添加剂,还可用来培养甲烷细菌产生沼气、养殖蚯蚓.蚯蚓又可作为家禽的饲料、鱼虾的饵料。
3.“废弃物”循环利用
家禽产生的粪便义可栽培食用菌,进人新的生物循环。在农业生产中,有了食用菌这一环节,便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搭配、多环节相扣、多梯级循环、多层次增值、多效益统一的物质和能量体系,实现食物链和生态链的良性循环。
二、食用菌产业是一种高效产业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作物秸秆、木屑、糟渣、壳皮,修剪树木的枝杈和枝条以及农工业的下脚料等资源极其丰富,都是栽培食用菌的极好原料。仅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四大作物的秸秆每年就达3.437亿t之多。若仅将这4种作物秸秆的1/10用来栽培食用菌,生物学效率按80%计算,就可年产各种食用菌鲜品2 750万t,平均按3 000/t元计算,年创产值可达825亿元。
食用菌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一是它营养丰富;二是它能起到保健的作用,被称为健康食品;三是很多食用菌都有药用价值。按国家营养专家的建议,人均日吃蔬菜总量在500 g左右,而人均日吃食用菌的最佳量为50 g左右,为此联合国粮食组织提出人最佳膳食结构为每日“一荤一素一菇”的主张。如果全国人日均消费量达到50克,食用菌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可供我们去拓展。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在于拥有稳定的消费群和产能。从这个意义上讲,食用菌产业是个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也是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之。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食用菌产业以其生产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而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一种新兴产业。食用菌生产的利润一般是产值的50%以上。
三、食用菌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食用菌属于微生物食品的范畴,在循环经济中显得更加重要,尤以解决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和畜禽粪便污染环境而带来的社会不和谐问题效果明显。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积累量约3.4亿t,木屑等林副产品数量上亿吨。如此巨大的术质素、纤维素资源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不仅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且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这些资源恰恰是食用菌潜在的廉价原料。加强食用菌废料的综合开发研究,提高食用菌生产原料的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因地制宜确定食用菌正确的发展战略和路径
浙江省磐安县提出“自愿参与股份制”模式:以百家农户为基本单位,多者不限,甚至可超过万户农民.人股的方式是投人生产,确定一定面积和投料量为1股,生产品种、产品加工等均实行统一调配和生产,通过一定方式的营销手段,对产品实行统一销售,然后进行统一结算。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南部,通江达海。毗邻两广、承东联西、南北交流,基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所造就的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因地制官地提出了食用菌科学发展战略构想。安徽省依据合肥市中心城市效应,培育出“世界第一大宗食用菌”--双孢蘑菇。目前,合肥市食用菌种植总面积已达到200 hm2,种植户达到350多个,种植品种从普通的平菇到珍稀的杏鲍菇等。虽然受到资源条件限制,种植面积尚不是全省最大,但种植技术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并广而推之。河南省内乡县“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内乡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以发展香菇为主导,同时秸秆类食用菌如杏鲍菇、鸡腿菇、平菇等多品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速,绿色无公害菌类产品基地正在形成。
2.2.3有机肥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有机肥料是国家重点新产品,产品是有肥药双效,全面而营养,绿色环保的突出特点。集以菌治菌的药效性,无机肥料的速效性,微量元素和植物生理性物质的增效性,四位一体,适用面广,增产效果显著,特别是产品肥药双效的奇特功效,填补国内空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高效绿色农业的最优肥料。
生物有机肥属于第四代肥料,较为超前,农民用惯了化学肥料,接受使用生物肥有一个认知过程,推广必须有所创新,应将生产使用生物肥与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绿色沙洋结合起来,政府政策扶植与企业市场运作的密切配合,调动广大农技人员积极性,探索一条生物肥料推广的新途径,是本项目成败的关键。据国家统计局2004公报,2004年国内的化肥生产量为4519.79万吨,(不含各种进口化肥数量),化肥销售总额为3700多亿元,生物有机肥占总额的2%,即74亿元。由于生物有机肥的诸多优势逐步被人们认可加上国家政策的倾斜,未来市场生物有机肥将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2.2.4果壳活性炭应用前景广阔
果壳活性炭主要以果壳和木屑为原料,经炭化、活化、精制加工而成。具有比表面积大、强度高、粒度均匀、孔隙结构发达、吸附性能强等特点。并能有效吸附水中的游离氯、酚、硫、油、胶质、农药残留物和其他有机污染以及有机溶剂的回收等。适用于制药、石油化工、制糖、饮料、酒类净化行业,对有机物溶剂的脱色、精制、提纯和污水处理等方面。
果壳活性炭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废水的深度净化生活、工业水质净化及气相吸附,如电厂、石化、炼油厂、食品饮料、制糖制酒、医药、电子、养鱼、海运等行业水质净化处理,能有效吸附水中的游离氯、酚、硫和其它有机污染物,特别是致突变物(THM)的前驱物质,达到净化除杂去异味。还可用于工业尾气净化、气体脱硫、石油催化重整,气体分离、变压吸附、空气干燥、食品保鲜、防毒面具、解媒载体,工业溶剂过滤、脱色、提纯等。各种气体的分离、提纯、净化;有机溶剂回收;制糖、味精、医药、酒类、饮料的脱色、除臭、精制;贵重金属提炼;化学工业中的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产品更具脱色、提纯、除杂、除臭、去异味、载体、净化、回收等功能。
将食用菌产业以其作为本项目活性炭-食用菌-有机肥循环经济的中心产业链接环,可以解决农民、城市下岗职工脱贫致富,作为转变农民为产业工人的优良产业。也是保护林业资源的主导产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得到更加广泛的利用,森林不衰,资源循环永续利用,食用菌产业应成为农业循环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食用菌产业已逐渐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产业、重要支撑,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2.3食用菌产业是平泉县的基础产业
近年来,我县坚持“质量立菌、科技兴菌、龙头强菌、文化旺菌”的发展战略,着力做靓“中国菌乡”特色名片,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全县开展扶贫攻坚、加快农民脱贫致富不可替代的产业,我县的食用菌产业已经进入全面提档升级的发展阶段。
2.2.4菌炭肥一体化的可行性
活性炭炭化温度一般为300-1000℃,将生产活性炭是产生的大量余热收集用于食用菌生产,包括菌棒灭菌,菌棒培养和成品烘干,极大的减少成本。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光、热、水、肥、气所积累的光合产物,有大部分不能被人体所直接利用。而食用菌生产正是将这些“废弃物”通过菌丝体在纤维素酶的协同下,将其降解,生产出“美味、营养、保健、绿色”于一体的食用菌产品。使高蛋白有机物进入新的食物链。分解后的废料经发酵生产高效有机肥施入农田后,可大大提高肥力,增加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结构。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在农业生产中,有了食用菌这一环节,便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搭配、多环节相扣、多梯级循环、多层次增值、多效益统一的物质和能量体系,实现食物链和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完整、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体系,迫切需要现代农业生物科技的应用与支持。将食用菌菌渣资源化、产业化、商品化,不仅可以缓解我国化肥资源的短缺,提升地力,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提高产量,还可以实现清洁生产和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1我国活性炭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需要
1. 资源循环利用。各种果壳(椰子壳、杏壳、核桃壳等)作为生产过程的附属品,利用价值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利用一定工艺对其碳化处理,产生活性炭的同时,还可以产生大量余热。在此过程中,企业不仅将高效回收余热,并将其转化为水蒸汽用于食用菌生产,而且会将热降解时产生的煤气、醋液、焦油等进行收集,减少一氧化碳和酸性气体的排放量,给企业带来一个安全、清洁的生产环境,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使环境污染得到缓解。
2.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本工程的开发,可促进地区相关产业,如种植业、设备制造业的大力发展,对扩大就业和发展第三产业将起到显著作用,从而带动和促进地区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地方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小康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食用菌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食用菌产业更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主要存在规模小、品质不一,产销失衡和市场混乱等问题。首先,由于我国食用菌主要是由菇农来种植,这样生产规模不仅小而且较为分散,生产技术很难规范,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其次,菌种混杂、退化、质量差,缺乏新菌种,致使我国食用菌产品质量出现良莠不齐,档次低的现象,很难形成规模生产效应。而且我国食用菌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农药残留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严重超标,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2002年日本大肆宣扬中国农产品“农残超标”,2002年仅7月份美国就扣留了来自中国有害物超标的蘑菇产品85批,2003年春节香港卫生部门指责国内出口的香菇全部含有致癌甲醛,新加坡、北美等国家纷纷取消订单,一系列事件加上国内外新闻媒体的渲染,使得这些地区消费量下降,价格难以复原,消费者信心受到打击。因此,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无公害、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该项目的提出,符合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需要。
4.本项目建设是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需要:项目自创立至今,一直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充分利用企业的市场优势,对国内外蘑菇种植发展趋势的研究,通过“龙头企业+公司+扶贫园区+贫困户”生产链有机结合,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系着千家万户农民,使农户与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关系,采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模式,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使农民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3.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服务“三农”能力的需要
项目将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公司+扶贫园区+贫困户”的经营模式,采取“统一培训、统一制袋、统一灭菌、统一接种、统一回收”和“分户种植”的运作方式。
项目的实施使食用菌种植以其高效化、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模式运作,可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
项目实施后,使企业与农户之间建了长效地合作机制,采用标准化管理模式,充分提高农户的品质意识,项目实施迎合--切实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国策,对增强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2.3.3 实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
本项目通过利用秸杆、玉米芯、木屑等各类栽培食用菌的原材料,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优势,是现代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典范。通过发展“农业原材料-食用菌-有机肥料-农业种植”,形成一个多层次搭配、多环节相扣、多梯次循环、多层次增值、多效益统一的物质和能量体系,构成食物链和生态链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农业废物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2.3.4 增加农民就业,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
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农业生产性收入的增加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展,城市郊区的人均土地面积越来越少,剩余劳动力也愈来愈多,为谋求发展,多数青壮年农村人口离开农村,导致农村经济条件进一步恶化,要促进农村发展,必须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发展高效农业,实现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该项目建设规模较大,效益良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可带动当地农户从事食用菌栽培、畜禽养殖等相关产业,对于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见,本项目可从带动农户种植、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多个方面,增加农民农业生产性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第三章 市场分析
3.1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3.1.1食用菌认识和利用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和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对大型真菌的形态、生境、习性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创造了丰富的词汇,并作过许多描述,记载于历史、小说、农书、本草等各类书籍文献中,还以这些野生食用菌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等。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记载了香菇的美味“味之美者,越骆之菌”,越骆即当今的浙江省香菇主产区,菌即香菇。从理论上阐明了菌类入馔的特点。晋朝王嘉《拾遗记》有“种耨芝草”。古农书中关于种菌法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韩鄂所著的《四时纂要》中“种菌子”的一段:“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
黑木耳、香菇、草菇等多种食用菌栽培都是起源于我国。据考证,东南亚的草菇和日本的香菇栽培技术都是经由我国华侨和僧人传入。
多少年来,直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主要栽培的基本都是木腐菌—香菇、黑木耳、银耳。且多为砍树砍花自然接种的半人工栽培。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人工接种栽培。1978年统计全国食用菌产量仅6万吨。
欧洲、美洲、非洲等地也都有采集野生菌的习惯,如欧洲人对块菌、美味牛肝菌和鸡油菌情有独钟。英语的菌物学(mycology)一词则来源于蘑菇;古希腊将食用菌作为崇拜非洲人喜食野生的毛木耳、乳菇。
3.1.2近年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及现状
1.全球食用菌产业基本情况
二战以来的70年间,全球食用菌一直持续增长,从未出现过减产。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增长主要来自我国。1978年我国的产量仅占全球总产的5.7%,1983年占12%,1990年展28.8%,1994年占53.8%,1997年占63.6%,2002年占70.6%,2010年就已经超过80%。
近年间,全球食用菌产量基本稳定,我国之外的全球食用菌总产量约400万吨,栽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超过10万吨的国家全球仅有8个,按产量依次是美国41万吨,日本38万吨,荷兰23万吨,韩国20.2万吨,越南17万吨,法国13.6万吨,泰国12.1万吨,英国10万吨。全球栽培食用菌市值约300-340亿美元,药用菌产品100-120亿美元,野生菌5亿美元,总计405-46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作为蔬菜和食品食用。主要出口国有中国、荷兰、波兰、英国、法国,其次还有越南、印度、日本和韩国。
2.欧美的双孢蘑菇
欧美栽培食用菌的发展几乎就是双孢蘑菇一种的发展史。应用近代科学方法栽培食用菌起源于法国的1707年双孢蘑菇,从矿洞巷道栽培直至1910年美国双孢蘑菇标准化菇房的发明,推动了欧美工业化国家菇业生产的工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进程,20世纪30年代末欧美的双孢蘑菇实现了标准化栽培,此后产量逐年增长。双孢蘑菇迅速实现了工厂化栽培。日本的段木栽培香菇,由于人工纯菌种技术、人工接种技术和栽培管理的科学化,使其主宰香菇世界市场达半个世纪之久。
1938-1939年度的双孢蘑菇全球产量仅4000-5000吨,标准化菇房的推广和纯菌种的应用使1950年达到6.6万吨,1960年达到13.6万吨,1970年达到36万吨,1980年达到87.16万吨。1990-2000年间欧美的双孢蘑菇产量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一直在85万吨左右徘徊。2000年以后多数主产国产量持续下降,2013年为80.3万吨。
3.亚洲的食用菌
亚洲近代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起源于二战战败后日本的老兵安置就业工作,即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香菇段木栽培,逐渐发展,50-70年代成为日本香菇的黄金发展期,1960年日本产香菇4.8万吨,1970年升至16万吨,1970-1990年产量基本稳定,此后产量逐渐下滑,我国产香菇对日出口不断增加,2010年我国出口日本鲜香菇达到10万吨,占取日本半壁江山。
在香菇段木栽培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自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了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70年代成为可商业应用的成熟技术。以后又相继开发了杏鲍菇、灰树花、滑菇、斑玉蕈等多种木腐菌的工厂化栽培技术,成为木腐菌工厂化技术领先的国家。1980年各种食用菌总产量达到31.8万吨,1990年达到33万吨,2010年以来产量一直在40万吨左右徘徊。
东南亚国家近年食用菌发展较快,主要是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等,2012年产量分别为23、15.3、9.2、6.3和2.9万吨。
4.非洲的食用菌
食物供给一直是非洲经济和社会的主要问题。鉴于中国食用菌业在农村人口脱贫致富中发挥的作用,近年非洲的纳米比亚、赞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及等都陆续开始了食用菌的生产。高端市场需要的双孢蘑菇工厂化的成套栽培技术引自欧美,而农业式的栽培多数是平菇,引自我国。
5.世界食用菌产业格局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食用菌产业主要集中在荷兰、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几乎单一的双孢蘑菇。1974年第九届国际食用菌大会在日本的召开,推出了香菇、平菇、滑菇、金针菇等多种食用栽培技术及其产品,欧美独占鳌头的产业格局开始动摇,70年代末开始的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1987年我国香菇产量超过日本后,世界食用菌产业加快向我国的转移。从1990年占全球总产量的28.8%上升到当今的80%以上。美国一直保持了产量的稳定,在38-40万吨,西欧的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劳保环保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生产成本升高,导致近10年来产量逐年下降,而中欧第二世界国家的产量逐渐增加,补充了整个欧洲市场的需求,如波兰、西班牙。
6.世界生产方式和技术的转型
食用菌的生产起源于园艺栽培,经历了标准化固定设施(菇房)栽培、工厂化栽培、机械化栽培、智能自动控制栽培、专业化栽培等几个阶段。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经历了近百年的生产实践和发展,已经完成了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实现了专业化分工的工厂化生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工业。
7.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近况
1)产量的增。我国食用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迅速发展的,不过是30多年的历史。但是,这30多年经历了房前屋后的庭院经济、特种蔬菜生产、成片的集约化和工厂化生产的4大阶段。目前集约化的规模栽培已经占总产量的80%以上。产区由70年代的浙江、福建、广州、广西等南方产区逐渐北扩,进入21世纪以来,食用菌生产已经遍及全国大江南北,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全球总产的80%以上。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197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5.8万吨,1986年增至58.6万吨,1993年154万吨,2006年1474万吨,2013年达到2936万吨。
2)栽培种类的多样性。我国食用菌的栽培种类有70-80种,形成商品的有50种,具一定规模生产的有20种以上,年产20万吨以上的有13种。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3年产量居前8位的种类依次是: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针菇、双孢蘑菇、毛木耳、滑菇、杏鲍菇。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栽培种类不断增多,如白灵菇、茶树菇、真姬菇、鸡腿菇、灰树花、灵芝等都受到了市场的青睐,成为我国食用菌产业新的增长点,为我国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发展区域。我国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遍及大江南北,从南到北,从山区到平原,食用菌产业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食用菌区域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结果表明,产量超百万吨的省有河南、福建、山东、、江苏、四川、黑龙江等7省,占全国总产的63%;50-100万吨的有广东、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广西、辽宁、吉林、安徽等9省。这16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的93.8%。
4)主产地区(市、县)和产业集群。
主要栽培种类的主产区域如下:
平菇:平菇栽培比较分散,多以农户分散栽培或小片连片生产。主要产区在、河南、山东、湖北、四川、江苏。
香菇:浙江丽水和金华,湖北随州和远安,河南西峡和泌阳,遵化和平泉,辽宁清源和新宾,陕西汉中。
双孢蘑菇:福建漳州,河南夏邑,四川大邑,山东莘县和邹城,湖北新洲,甘肃金昌。
黑木耳:黑龙江牡丹江和伊春,吉林延吉,湖北随州和房县,河南驻马店和三门峡,陕西汉中,四川广元,浙江丽水。
毛木耳:四川什邡,河南鲁山,福建漳州。
金针菇:农业栽培产量在逐年减少,工厂化产量逐年增加。农业栽培主要在灵寿,工厂化栽培上海、北京、武汉、沈阳、长春、深圳等大城市周边较多。另外,江苏、浙江、甘肃等省也有较多的中小型栽培场。
滑菇:辽宁岫岩和庄河,黑龙江海林,平泉。
3.1.3食用菌市场发展前景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也不断提高。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我国食用菌的发展通过技术不断创新、大力培育品牌,实行连锁经营等方式,使行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第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绿色食品和原生态食品更引起人们的重视,食用菌由于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所以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第三,食用菌相关栽培技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我国劳动就业提高了很好的机遇,这样会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食用菌发展虽然快速,但是仍然存在着无序竞争,品质和价格都没有很好的保障,未来食用菌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经营方式和产品质量,改善生产工艺。食用菌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企业要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食用菌凭借其特有的菌物蛋白、独特的风味、营养、药用保健功效和目前提倡“一荤一素一菇”的饮食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1.国内市场:目前我国人均食用菌消费量折鲜品仅21公斤/年(57克/天),营养专家提出每人每天应该消费 250 克菌类,国内人均日消费量与之还差约 193 克,因此食用菌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2.国际市场:食用菌是我国农产品出口中最具竞争优势的产品之一。目前,我国食用菌出口市场主要在5个区域:①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等东亚地区是我国食用菌产品最重要的主销市场,出口量占80%以上;②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南亚地区是传统的出口地区,出口量占10%以上;③美国和加拿大等北美地区是新兴市场,主销产品为各类蘑菇罐头、干、鲜香菇。④欧盟意大利、德国、法国和荷兰是潜力市场,主要进口蘑菇罐头、干、鲜香菇等产品,市场价格高,但质量要求高;⑤俄罗斯、乌克兰是蘑菇罐头的重要销售市场。
3.生产:平泉县优越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为发展食用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栽培食用菌后的旧料可再次利用且是优质的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符合循环经济要求。
从市场、生产层面的分析,可以认为食用菌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只要我们及早计划,科学的安排是能够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
3.1.4发展趋势
一、全球的发展趋势
1.发展区域。欧美发达国家的食用菌产业从20世纪初开始起步,30-70年代的50年是其快速发展期,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的20年时期稳定停滞期,可以说上个世纪3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80年食用菌产业的重点在欧美发达国家。60年代开始逐渐向东方转移,始于日本香菇的段木栽培,70年代日本开始的工厂化栽培,80年代我国食用菌产业大发展的启动,90年代后期越南、泰国、印度等国食用菌产业的兴起,特别是我国80年代以来30年的持续发展,加快了食用菌产业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食用菌产业已经转移到以我国为主的东方,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多数处于农业国的亚洲各国,食用菌产业劳动密集的特点,使得其由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向工业化程度低的国家转移。在亚洲,经济较发达的日本、韩国已经10年几乎没有增长或少许的增长,中国台湾已经由70年代双孢蘑菇出口10万吨逐渐萎缩到近年仅供内销的2000吨左右,香菇也从80年代的6万吨减到目前的2000-3000吨。未来亚洲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除我国外,还将有越南、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等。
2.生产方式。食用菌最初起源于园艺方式的生产栽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的进程,最终形成了食用菌工业,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如欧美草腐菌双孢蘑菇的生产,由菌种、堆肥、播种、发菌、出菇、采收全部由栽培者完成,发展到菌种和栽培由菌种公司和蘑菇公司两家完成,再发展到菌种、堆肥、栽培三家完成,现在又发展到菌种、堆肥、发菌、栽培四家完成,完全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提高了菇房利用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益。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专业化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是必然趋势。
3.栽培种类。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的进程,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食用菌营养和保健功能人士的普及和深化,消费人群将不断增加,对食用菌多样化要求也必将增加。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来工业化生产的几乎仅一个种----双孢蘑菇。近代的技术进步,使工业化栽培种类增加到金针菇、杏鲍菇、灰树花、滑菇、斑玉蕈、真姬菇、草菇等7种。
对食用菌保健功能的研究,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病毒、维护心脑血管健康等功能的发现,西方发达国家双孢蘑菇之外的食用菌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平菇、香菇、黑木耳、金针菇、杏鲍菇和白灵菇。此外,灵芝、云芝、虫草等多种药用菌也将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中国的发展趋势
我国食用菌产业已经历了30年的快速发展,完成了规模扩张,达到了周年有菇,市场供需平衡,食用菌已经成为我国的大众蔬菜。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食用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的自然条件,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及工业化远未完成的农业国经济结构特点,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使我国食用菌产业在这一产业经济发展的转型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趋势。
1.生产方式的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
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起源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分散小生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一家一户家庭式分散小生产的产品质量不稳定,特别是食品安全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不能满足市场对食品安全要求的需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农产品门槛不断提高,这种分散生产方式难以建立生产的可追溯体系,国际市场的开拓受到严重制约。这种国内外市场要求成为我国食用菌生产方式走向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强大推动力。
2.品种结构更加完善,草腐菌类发展潜力巨大
20世纪70年代,我国商业规模栽培食用菌只有黑木耳、香菇、双孢蘑菇3种,80年代发展到黑木耳、香菇、双孢蘑菇、平菇、金针菇、滑菇、草菇、银耳、毛木耳9种,90年代以来新的商业栽培种类剧增,现已发展到20种,在传统栽培的大宗种类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新增种类市场空间将更大,因此,未来食用菌产品的品种结构将更加完善,符合市场需求。
3.南菇北扩,西部崛起,老产区稳定增长,全国性普遍增长
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起源于福建、浙江等南方省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南菇北扩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这主要是因为:①南方沿海地区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农业向工业和信息业转移;②沿海地区经济的发达导致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从而导致产业整体成本增加,比较优势下降;③多年的连续生产,导致当地资源的枯竭,现有资源生产的产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④北方相对干燥冷凉,利于环境控制和优质品的生产,同时可以和南方时令错开,正好满足周年上市供应的要求。南北方的市场是各自不同的,因此,北方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不影响南方老产区产业的发展,老产区仍将保持稳定增长。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循环经济产业重视程度的增加,食用菌产业备受青睐,已经成为诸多省(市、区)、市、区、县的重点发展产业,新老产区的共同发展构成全国性的普遍增长。
4.多种生产方式并存,高投入促进产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市场需求的不同,必然导致食用菌工业化、农业式两大生产方式的共存,工业化的大、中、小不同规模的生产共存,农业方式的园艺设施分散栽培、园艺设施集约规模栽培、庭院经济型的小生产等不同生产方式的共存。各种生产方式在实践中各自完善,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市场的要求。同时,在市场建设和市场秩序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
食用菌的生产方式是随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公共财政的支持和生产者投入能力的提高,将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按全国生产规模计,家庭分散简易生产的比重将逐渐减少,园艺设施规模栽培保持稳步增长,小工厂周年生产将快速增长,成套设备的工厂化周年生产也将取得长足的发展。
值得高度注意的是,日本、荷兰等国外食用菌企业已经瞄准中国,积极筹划、选址、投资建厂,设备、技术、管理成套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企业的进入,一方面对加快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个严峻挑战,我国的科技、企业、管理等各方急需紧密团结,加强合作,迎接挑战。
5.高附加值产品增加,产业链延长
从总体上说,食用菌主要作为蔬菜食用,以蔬菜使用的食用菌产品占产量的90%以上。随着对食用菌营养和健康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普及,以食用菌为主要原料的各类强化食品、保健品、调味品、辅助疗品、药品日益受到消费市场的青睐,销量逐年增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中产阶级的不断扩大,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即时食品和休闲食品消费量将不断增加,以食用菌为原料加工成的即时品、调味料、汤包、汤料市场也将逐渐扩大。总之,以食用菌为原料进行的各类食品和药品的加工及其产品的销售将有效地延长食用菌产业链。
6.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工业化带来的全球环境问题,全球人口增加和食物供给压力的不断增加,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近年促进环保、生态、循环经济等政策的出台,三农问题的关注,食用菌产业发展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其各部门的重视。2000年以来胡锦涛、温家宝、回良玉等多位中央领导多次对食用菌生产企业的视察,极大地调动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支持食用菌产业的积极性,激发了食用菌生产者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日渐显著,这将强有力地促进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促进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健康持续发展。
7.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近代的60-70年中,食用菌消费呈现全球性稳定增长,年递增7%-16%。近30年对食用菌营养和药用功能的研究发现,食用菌受到越来越多人民的喜爱,成为FAO推荐的21世纪健康食品,WHO推荐的“一荤一素一菇”健康膳食三大基石之一。
食用菌能利用人类不可直接利用为食物的秸秆皮壳生产营养健康食品,栽培可以不占用耕地,具良好的环保生态效应,使其成为一项“万年青”的产业。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需要耕地之外食物的生产,以增强食物供给的保障,因此,食用菌是人类食物安全保证的重要产业。发展中国家的蛋白质短缺,食用菌高的生物转化率,成为发展中国家增加蛋白质供给的高效产业。食用菌的多重保健和医疗功效,成为人类健康保证的重要生物源,特别是解决人类日益扩大的亚健康人群健康问题的天然药物,是人类增强健康,提高体质的重要食物。不论是人类食物保证、生态环境保护还是健康需求,食用菌都是永远具发展前景的产业。
我国作为食用菌栽培历史最悠久、栽培种类最多、栽培技术最全面、产量和消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大国,已经成为全球食用菌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在未来10-20年内将不仅仅是个食用菌产业大国,而必将成为食用菌强国。
3.2食用菌市场需求分析
3.2.1我国食用菌产量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食用菌栽植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真菌物种资源。我国不仅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也是食用菌消费大国,所生产的食用菌绝大部分用于国内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978 年中国食用菌产量还不足10 万吨,产值不足1 亿元,而到2010 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222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其规模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油、菜、果而居第五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食用菌产业大国,香菇、平菇、金针菇、草菇、黑木耳、银耳、滑菇、灵芝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在食用菌市场深度调查报告中显示, 2013 年中国食用菌生产总量达到2936万t,产值超过1 500 亿元,出口创汇20多亿美元。而据中国食用菌商务网统计, 截至2014年9月,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达到729家。比2013年750家减少21家。
图3-1 2003年-2013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趋势
图3-2.2010年-2014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年产量
图3-3. 2008年-2014年我国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数量
3.2.2国内外食用菌市场需求分析
2013年我国食用菌国内表现消费量达到2875万吨。受消费习惯的影响,我国食用菌主要消费种类包括香菇、平菇、双孢蘑菇、黑木耳和金针菇五大类,2013年上述五类食用菌的消费量分别为330万吨、755万吨、419万吨、335万吨和224万吨,合计占消费总量的73.81%,具体结构情况如下:
3.2.3我国食用菌市场前景分析
畜牧业和种植业的一些剩余物和加工农产品的一些下脚料都可变废为宝,形成食用菌,同时在生产加工食用菌时所产生的下脚料又是农、畜的肥料和饲料,食用菌在整个现代农业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食用菌属于低成本产业,发展中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更注重提高生态和社会效益,我国食用菌成功的发展模式为世界食用菌产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我国食用菌行业发展市场前景看好原因分析:
一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对食品的需求日益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如低糖、低脂肪、高蛋白的食品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此类食品的营业额一直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食用菌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强身健体的理想食品,也是我们人类的三大食物之一,同时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人民公认的高营养保健食品。食用菌生产既可变废为宝,又可综合开发利用,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食用菌产品不仅行销于国内各大市场,而且还畅销于国际。
二是我国食用菌行业发展态势明显,主要体现在连锁经营、品牌培育、技术创新、管理科学化为代表的现代食品企业,逐步替代传统食用菌业的随意性生产、单店作坊式、人为经验生产型,快步向产业化、集团化、连锁化和现代化迈进,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现代营养理念在食用菌行业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我国食用菌的产量占全球总量的8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国。食用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品种不断增加,目前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市场规模,就业人口达到了1500多万,食用菌产品已经成为了我国农副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外汇。
3.3全国食用菌工厂化趋势
我国目前的工厂化生产的特点主要是土洋结合、半机械化生产、半自动化控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小、回报率高,适合当前国情。栽培品种木腐菌与草腐菌各有分布,袋栽、瓶栽、床栽因势利导。目前我国中小型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一般采用国内组装配套的设备,而大型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企业则一般引进日韩设备为主。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是近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模式,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013 年其市场份额仅占6.51%,市场空间巨大。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符合食用菌行业的发展趋势,具备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将逐步替代传统农户大棚生产模式,近年来市场份额逐步提升。从整体发展趋势看,今后我国食用菌工厂化将向融合欧美和日韩生产模式,向更高的全部生产流程机械化、控制手段集成化发展。
1.生产模式从土洋结合向高水平的机械化、信息化转变
当前国际上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欧美草腐菌为主导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一种是以日韩木腐菌为主导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这两种生产模式除了基料不同外,在生产环境卫生、栽培品种多样、生产工艺大同小异。基本上实现了全过程工厂化,从拌料、堆肥、发酵、接种、覆土、喷水、采菇及清床等生产环节均实现工厂化生产工艺的机械化,同时在温、光、水、汽、肥等主要生态因子的控制上实现了远程控制、生理检测及在线咨询等更先进的集成信息技术手段。
2.机械化、标准化成为食用菌产业强大的必由之路
我国食用菌机械化研发已经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食用菌的“机械化”、“标准化”、“工厂化”、“产业化”,从一种学术的探讨,逐渐转向研发、制造和应用。中国食用菌产业随着市场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变革,到了战略转折和革命的时候了,单纯追求产量的时代正在结束,采用传统思维、传统模式、传统技术,靠透支资源,拼劳动力追求产量的方式必将被淘汰。中国食用菌的出路就是工业化、标准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正在拉动食用菌产业的革命,催生新的产业模式。
3.食用菌产业重心由欧美日向中国转移
从整体情况看,目前欧美日韩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已经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在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发达国家,食用菌生产几乎都采用工厂化生产技术,日本的工厂化食用菌占有率达90%以上,台湾、韩国达95%以上,扩张潜力不大,因此其在发展方式上开始注重横向发展。据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市场部调查,2010年欧美及日本、韩国工厂化的年产量总体处于平稳发展,美国、韩国、荷兰等个别国家产量下降1-5%不等,而我国食用菌需求量正以平均每年13%的速度递增,而且增长速度也呈现加速增长趋势。预计未来10年内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产量将占总产量的20%-30%,市场空间将扩大30-40倍。在产业纵深发展上都有巨大的潜力。国际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重心由欧美日韩逐渐转移到我国。
工厂化生产食用菌是集生物工程育种、人工模拟生态环境、智能化控制、自动化作业于一体的新型生产方式。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之路,是绿色、生态、优质、高效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食用菌产业从大到强的必由之路。
4.坚持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纵观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的发展历程,其发展轨迹更多地体现了创新式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的工厂化发展历史较短,同时受国情所限,与发达国家的工厂化水平相比相差还甚远,仍处在一个初期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工厂化发展的整体水平不一、地域分布也不均衡。近几年,我国工厂化就实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11年的快速发展。调查显示,这其中处理市场需求拉动,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扶持引导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现了创新式发展。创新首先体现在发展模式的创新。2008年的山东梁山工厂化会议,主要是体现了发展模式的创新,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可。2009年江苏灌南工厂化会议和2010年北京通州工厂化会议先后总结出很多创新式发展经验,其中主要体现在生产工艺、设备改造、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创新。这些创新观念体现的一个根本点就是从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技为支撑,实现创新式发展。
中国食用菌工厂化发展的道路还很长,市场需求还很大,如何坚持创新观念,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是中国食用菌商务网下一步将要调研的课题,但同时更是工厂化企业和业界同仁们追求的宏伟目标。
3.4食用菌产业市场分析
食用菌因所特有的“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行业优势和“占地少、用水少、见效快”的生产优势以及利用农业废弃物为生产原料的生态优势,成为高效生态农业的典型产业。近十几年来,食用菌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星分散栽培到集中规模化种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初步实现了生产规模化、品种多样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产业优势日益突出,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产量产值跃居全国前列,在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平泉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平泉香菇”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有效提高平泉香菇品牌的知名度,为打造食用菌之乡奠定基础。
近几年,平泉大力发展食用菌循环经济,强力推进绿色食用菌产业发展。不断引进外地优良品种,发展自身特色新品种,形成了香菇、滑子菇、黑木耳、平菇等多品种相补充,长短周期相结合,多模式周年生产的发展格局。成立了食用菌科研所、食用菌研究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研机构4家,并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先后引进新品种10多个,研发、推广新技术20多项,如反季滑子菇栽培、废料再利用开发草腐菌、香菇免割保水膜、无害化防控技术等新技术10余项,大幅度提高了菌业科技含量。
3.5香菇市场分析
3.5.1香菇概述
香菇,又名花菇、香蕈、香信、香菌、冬菇、香菰,为侧耳科植物香蕈的子实体。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国特产之一,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它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香菇富含维生素B群、铁、钾、维生素D原(经日晒后转成维生素D)、味甘,性平。主治食欲减退,少气乏力。
香菇素有"山珍之王"之称,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保健食品。中国历代医学家对香菇均有著名论述。现代医学和营养学不断深入研究,香菇的药用价值也不断被发掘。香菇中麦角甾醇含量很高,对防治佝偻病有效;香菇多糖(β-1,3葡聚糖)能增强细胞免疫能力,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香菇含有六大酶类的40多种酶,可以纠正人体酶缺乏症;香菇中的脂肪所含脂肪酸,对人体降低血脂有益。
3.5.2 香菇栽培
香菇栽培始源于中国,至今已有8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于宋朝浙江庆元县龙岩村的农民吴三公发明了砍花栽培法,后扩散全国。经僧人交往传入日本。香菇的砍花栽培源于中国,现行的段木纯菌丝接种栽培则源于日本。至1989年,中国香菇总产首次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香菇生产第一大国。
3.5.2.1生长发育
1.温度
在潮湿的状态下,担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26℃。 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在5-24℃,最适宜温度24-27℃,但由于木材的保护作用,在气温低于-20℃的高寒山地或高于40℃的低海拔地区,菇木也能安全生存,菌丝不会死亡。
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香菇原基在8-21℃分化,在10-12℃分化最好。子实体在5-24℃范围内发育,8-16℃为最适。同一品种,在适宜范围内,较低温度(10-12℃)下子实体发育慢,菌柄短,菌肉厚实,质量好;在高温(20℃以上)上子实体发育快,菌柄长,菌肉香菇薄,质量差。在恒温条件下,香菇不形成子实体。
2.水分
在锯木屑培养基中,菌丝生长的最适含水量是60-70%;在菇木中适宜的含水量是32-40%,在32%以下接种成活率不高,在10%-15%条件下菌丝生长极差。子实体形成期间菇木含水量保持60%左右,空气湿度80-90%为宜。
3.营养
香菇是一种木腐菌,主要的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以及少量的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菇木和培养基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香菇吸收利用。
碳源:香菇菌丝能利用广泛的碳源,包括单糖类、双糖类和多糖类,糖浓度在1-5%比较好。
氮源:香菇菌丝能利用有机氮和铵态氮,不能利用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在香菇菌丝营养生长阶段,碳源和氮源的比例以25-40:1为好,高浓度的氮会抑制香菇原基分化。在生殖生长阶段,要求较高的碳。
矿质元素:除了镁、硫、磷、钾之外,铁、锌、锰同时存在能促进香菇菌丝的生长,并有相辅相成的效果。钙和硼能抑制香菇菌丝生长。
维生素类:香菇菌丝的生长必须吸收维生素B1,其他维生素则不需要。适合香菇生长的维生素B1浓度大约是每升培养基100um。在段木栽培中,香菇菌丝分泌多种酶类分解木质素、纤维素、淀粉等大分子,从菇木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吸收碳源、氮源和矿质元素。
4.空气
香菇属好气性菌类,足够的新鲜空气是保证香菇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栽培环境过于密闭易产生畸形的长柄菇、大脚菇。光线香菇是需光性真菌,强度适合的漫射光是香菇完成正常生活史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研究表明:波长为380-540nm的蓝光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对原基形成最有利。香菇子实体的分化和生长发育需要光线。没有光线不能形成子实体,40-700lux的光照强度比较适宜。香菇原基在暗处有徒长的倾向,盖小、柄长、色淡、肉薄、质劣。
5.酸碱度
适于香菇菌丝生长的培养液的pH值是5-6。pH值在3.5-4.5适于香菇原基的形成和子实体的发育。在段木腐化过程中,菇木的pH值不断下降,从而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3.5.3香菇销售及销售市场分析
香菇是世界著名食用菌,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兼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素有“山珍”之称,其产品优势尽人皆知,家喻户晓,大家都知道食用香菇可以增加营养,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希望在购买食品时尽可能多采购一些香菇。但是,仅仅有较好的营养、药用价值,较高的名气,还是不够的,要拥有广阔的市场,还必须有一定的生产手段,合理的价格,使普通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熊掌、鲍鱼、燕窝、鱼翅,都是世界名菜,但那只是极少数达官贵人才有资格享受的奢侈品,缺乏生产手段,市场售价特别高.只能闻其名而难得见其面,普通百姓消费不起,谈不到什么发展前景问题。因此,除产品本身的优势之外,香菇市场容量还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3.5.3.1科技发展水平
近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商品化农业代替了传统意义上自给自足的手工农业,使农业生产朝着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我国的香菇生产大体经历了天然野生、砍花栽培、人工接种段木栽培、代料栽培几个重要阶段。野生状态下的香菇,生产量极少,只能供皇宫及少数达官贵人享用,产区之外的平民百姓是很难一睹芳颜的;砍花栽培虽然提高了香菇的生产量,但香菇生产仍处在较低发展水平上,只能供社会上层贵族食用;人工接种的段木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香菇的生产能力,使香菇逐步进入了平常家庭,但由于生产量仍然有限,价位较高,多数家庭仅在节日或待客时食用,未能成为广大市民日常享用的普通蔬菜;代料栽培极大地提升了香菇生产的科技水平,缩短了香菇生产的周期,扩大了香菇生产原料范围,提高了香菇的产量,降低了香菇生产成本,“昔日皇家席上筵,进入寻常百姓家”,香菇的消费市场才迅速扩大。
3.5.3.2经济发展水平
科技水平只能代表生产能力,不能等同于市场容量,市场容量还与居民收入密切相关。在生产能力充足的条件下,消费决定市场。在经济不发展阶段,居民收入较低,即使有充足的商品供应,居民还是消费不起,因为兜内没钱。例如:1990年前后相对城市居民的月工资仅100多元,市场鲜香菇售价就4-6元/kg。而目前城市居民月工资收入一般在3 000元以上,香菇价格也仅10-14元/kg。因此,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较高的居民收入是香菇市场容量扩大的又一重要前提。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及国家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政策的逐步落实,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加快,中产阶级比重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对香菇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就是最好的证明。
3.5.3.3城镇化水平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相对价格的降低,香菇已不再是供极少数人享受的高档蔬菜,而成为城乡各阶层居民都能消费的大众化蔬菜,但相对来说,城市居民收入高些,消费量要大一些。城镇化具有很大的消费潜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自给自足的农民变成依赖商品生产的城市居民,扩大了城市消费群体,城镇居民的收入比农村要高很多,消费能力也相应大的多。同时,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有助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具有明显效果。因此,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香菇市场的扩大有重要作用。
3.5.3.4劳动生产力水平
香菇是一种蔬菜,它的销售价格受蔬菜价格影响较大,蔬菜价格便宜,香菇价格相应会下降,蔬菜价格上涨,香菇价格相应也会提高。因此,香菇与蔬菜价格的比价是香菇市场容量大小的重要杠杆。而在目前,蔬菜生产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机械化生产,近年来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使得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而香菇袋料栽培技术的普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免割袋的应用、喷灌自动化等技术的推广等,大幅度提高了香菇的劳动生产率,相应降低了香菇生产的成本,使得香菇与蔬菜相比价位有所降低,从而扩大了香菇的市场消费量。比如:2000年冬、春蔬菜平均价格为1.6元/kg左右,香菇价格4.6元/kg;而2011年冬、春蔬菜价格10元/kg左右,香菇12~16元/kg,相差幅度不大,相比之下更多的居民愿意购买香菇。
3.5.3.5施调控水平
几年前主要在自然状态下生产香菇,出菇期集中于每年秋末、春初,鲜品上市时间短,市场容量有限。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水温式空调或林下反季节栽培,改变菇棚结构,利用日光温室效应,使得香菇生产不再受季节限制,可以全年供应市场,在消费群体与日消费量不变的情况下,年度市场容量成倍增加。综上所述:近年来,香菇消费市场扩大的原因除国外干菇市场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外,主要是国内鲜菇市场消费群体与消费量的迅速扩大。这主要得益于科技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改善、居民收入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销售方式的改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3.5.4香菇市场需求分析
十多年前,香菇,特别是北方地区的香菇主要以段木生产为主,产于森林资源丰富的深山区,栽培规模小而分散,交通不便,只能以干品形式销售,收购营销成本高,各环节价格差额都比较大,市场售价高,让消费者望而却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为香菇生产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特别是发达高速公路网络,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改变了香菇的传统销售方式,使得原来只能以干品销售的香菇以鲜菇形式供应城市居民,而鲜菇的风味是干菇所无法比拟的,相应扩大了香菇市场的容量。
因为我们推广的工厂化生产技术完全符合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条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原料都严格控制质量,各项指标都严格控制在生产绿色食品的标准之内,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完全不依赖于化学农药,采用生物、物理防治方法,属于真正的绿色有机食品类。这样的绿色有机食品以优质的原料,新颖的包装,稳定的产品质量和适宜的价格打入市场,同时辅以引导消费的广泛宣传,将会逐步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和接受,市场前景看好。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建议书、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商业计划书、
立项申请书、
安全评估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