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性研究类
1.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系统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村镇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不同村镇聚落体系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需求机理,研究建立分析和识别模型;开展村镇典型污染物输移过程跟踪与水环境模拟研究,揭示不同类型村镇的关键环境胁迫因子和环境影响机理;开展村镇建设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揭示关键资源环境要素对村镇建设的约束性影响,构建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开展基于多目标耦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集成研究,研发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模拟系统平台;选择典型村镇,开展村镇建设承载力测算系统运用示范,针对村镇承载力状态与宜居村镇建设要求,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宜居村镇绿色生态建设模式,从空间管制、生态廊道构建、河流与湖库保护等方面提出承载力提升方案。
考核指标:提出包括村镇建设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方法1套;形成村镇典型污染物输移过程分析方法1套,建立水环境模拟模型1个;形成村镇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各1套;提交村镇建设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可视化平台1套;建立村镇聚落类型的绿色生态建设模式6套,提出宜居村镇承载力提升方案4套以上;编制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技术规范、指南5项。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村镇建设发展模式与技术路径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典型类型及特征,构建产村(镇)融合模式,推导绿色宜居村镇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建管结合的绿色宜居村镇典型管理模式,探究村镇建设动态发展机制,探明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工程管理与监督模式;研究
节能
减排、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的绿色宜居村镇建设评价方法,构建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评价体系;研究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需求,构建开放共享模式下的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配建指标,探索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创新机制和建设模式;研究建立绿色宜居村镇住宅建造技术清单并提出配套技术标准及指标参数。
考核指标:建立绿色宜居村镇产村镇融合经济模型1套,提出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中长期发展战略;建立村镇建设动态发展模型1套,提出绿色宜居村镇建设工程管理与监督办法;制定绿色宜居村镇规划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1套,开发
节能
减排技术体系1套,开发基于供排水一体化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1套,开发生态修复技术体系1套;提出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配建指标1套,提出能源发展战略,提出
环境
保护策略;建立绿色村镇住宅设计建造技术清单1套,建立建造技术数据库1套。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村镇聚落空间重构数字化模拟及评价模型
研究内容:研究村镇聚落形成与演化过程及阶段特征,揭示村镇聚落体系发展与衍化的脉络规律;研究村镇聚落体系结构关系与类型识别技术,创新我国村镇聚落类型谱系与数字模拟展示技术;研究构建村镇聚落发展可持续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建立村镇聚落变化监测技术体系;研究村镇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探索不同类型村镇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规划设计优化技术;研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镇聚落转型发展的数字模拟系统。
考核指标:建构村镇聚落空间演变、类型谱系、驱动力分析、经济社会和资源生态
环境
可持续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库各1个;提出村镇聚落空间演变过程分析、类型谱系识别、变化监测、全息展示、动力分析以及空间重构和数字化模拟的技术方法各1套;提出村镇聚落驱动力分析、变化监测、发展影响评价以及空间重构模拟模型各1套;提出村镇聚落空间动力转型与空间重构理论各1套;编制我国村镇聚落空间类型谱系图集3套以上;提出我国典型村镇聚落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示范建立村镇聚落空间演变与重构过程全息展示平台3个以上,聚落有机更新与发展的监测与数字化模拟示范平台3个以上。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地域性村镇建筑灾变机理与适宜性防灾减灾体系
研究内容:探索适宜性高性能村镇建筑结构新材料和新体系,开展结构主要构件和节点的力学性能实验研究和数值仿真模拟,建立新型高性能村镇建筑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极端天气地质条件下村镇建筑洪水作用分析模型,开展洪水对村镇建筑冲刷和破坏机理研究,建立适宜性防洪减灾技术;开展村镇建筑精细化动力行为的多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提出村镇建筑地震损伤演化机理与抗倒塌设计方法;开展村镇特色建筑火灾动力学特性分析,研究考虑多因素耦合作用的村镇建筑火灾发展机理,提出适宜性防火理论体系;研究村镇建筑灾害动态监测方法,以及针对各种数据源、不同传感器、大数据量遥感影像的快速综合处理技术,提出时空一体化村镇建筑灾害采集和动态监测理论体系,建立多灾种灾害信息分析与管理的综合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村镇建筑地震、火灾、洪水等主要灾害场模型不少于3套;结合地域性村镇建筑特色,提出适宜性村镇建筑新材料不少于2种、村镇建筑抗灾新体系不少于3套;建立村镇建筑抗灾性能化设计方法不少于2套;完成村镇建筑抗灾分析数值仿真分析平台不少于3套,包括高效抗震计算平台、考虑风速的火灾分析平台、洪灾破坏仿真平台等;建立村镇建筑时空一体化防灾监测理论体系,完成村镇建筑灾害监测系统和评估系统不少于2套。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类
5.乡村厕所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涉及厕所污染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处置、利用等过程的生态链工程,开展物质、能量系统、污染物处理、污水回用的闭路循环技术研发。以因地制宜系统开发厕所建设实用性技术体系为导向,重点开发黑水、黄水、褐水处理和污水回用、节水和节能技术,集成具有卫生、节水或污水再生利用功能的厕所系统建设及改造提升技术;着重在水资源短缺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突破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处理技术,集成具有卫生性、舒适性和便利性的厕所系统,实现无水冲式厕所及排泄物处理关键技术产业化;梳理并总结厕所建设共性技术,建立健全技术装备制造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设备与成套化装备,集成环保、节水、节能型户用与公共厕所,实现厕所建设的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
考核指标:研发集成不同类型厕所10种以上,配套设备产品20台(套);研发黑水、黄水、褐水分离及污水处理回用技术4项;厕所系统用水与传统水冲厕所相比节水60%以上;户用厕所示范用户1000户以上,接受度评价覆盖人口累计1000人;构建厕所产品选型决策系统1项;对新型厕所技术进行实际综合测试评估15次。编制技术标准、导则或指南5项。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村镇生活垃圾高值化利用与二次污染控制技术装备
研究内容:研发村镇有机垃圾快速定向腐殖化与恶臭气体控制技术装备,实现有机垃圾就地肥料化;研发村镇垃圾高效热解气化与烟气净化技术及装备,突破村镇生活垃圾就地减量能源化;研发生活垃圾干式厌氧发酵与可燃气提纯净化技术装备,实现有机生活垃圾清洁燃料化;研发村镇生活垃圾及其残余物低成本无害化填埋与渗滤液处理技术装备,实现生活垃圾及其残余物无害化;针对我国不同村镇特性、垃圾特性,研究垃圾分质高值化处理与污染净化技术模式,构建村镇垃圾就地处理标准体系构建与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实现技术和装备在乡村的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适宜村镇原生垃圾、陈腐垃圾高值化处理、二次污染控制成套技术、装备4套;提出不同处理处置与资源利用模式不少于4套和长效运行机制;建立日处理20-50吨垃圾高值化处理工程示范,垃圾就地处理率不低于90%,吨投资及处理成本不高于当地垃圾处理费用;构建村镇生活垃圾环境管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1套,提出村镇垃圾处理技术、二次污染控制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规范、指南不少于5项。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村镇低成本清洁能源供暖及蓄热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暖技术和装备,研发太阳能供暖系统、蓄热装置及建筑构件化集热部件,建立太阳能供暖系统与辅助能源系统耦合设计、调控及评价方法;研究村镇级微型分布式供能技术和装备,建立村镇供暖分布式能源开发模式及适用性评价方法,开发适用乡村用能特点的微型热电联供装备;研究电热直接转换供暖技术和装备,开发户式与集中供暖、蓄热、供配电及智能控制成套技术和产品,研究系统和产品测评方法,完善相关技术体系;研究低品位能供暖技术和装备,开发村镇供暖专用热泵系统和产品,提出热泵及地热供暖适宜性研究方法,建立相关测评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村镇建筑用能系统有机整合与效率提升技术,研发高效供暖及多功能集成装置、多能互补系统和模块化高效供热热源及用热末端装备。
考核指标:提出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暖系统或蓄热集热装置5项,供暖费用不高于当地天燃气供暖热价;开发电热直接转换供暖相关装置和系统共5项,电热转化率不低于95%,蓄热装置可实现全谷电运行;开发低品位能供暖装置或系统5项,系统供暖季节能效系数不低于2.8;开发多能互补或高效供热装置或系统5项,热效率在现有标准基础上提升不低于25%;提出不同地区开发用能模式5套,开发村镇集中供能成套装备或热电联供装置5项;提出村镇低成本、清洁能源供暖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各1套,完成清洁能源供暖技术经济分析报告5部,技术指南5部;实施单项技术应用示范5项以上。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8.县域村镇空间发展智能化管控与功能提升规划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基于自然、经济、社会要素影响和村镇发展趋势分析,研究县域村镇发展潜力评价技术,建立村镇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选择典型地区开展技术应用示范;分析城镇化背景下人口迁移规律并研判村镇人口变动趋势,研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县域村镇规模结构优化和规划技术,建立村镇规模等级体系变动和人口变化分析预测模型;研究城乡统筹背景下村镇发展动力、约束机制和变化态势,分析村镇功能类型、城—镇—村功能关系及演化路径,研制村镇职能类型识别方法,获得村镇综合效能评估和整体功能提升技术;基于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分析、村镇空间形态及空间扩展趋势研究,研发村镇空间扩展的适宜性评价技术和评价系统,研制县域村镇开发边界划定和空间扩展模拟技术;开发多要素干预下的多目标村镇发展模拟和智能化决策管控技术,在典型地区开展村镇发展评价和规划技术综合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县域村镇发展动力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发展潜力评价、人口变化分析预测、村镇功能识别和综合效能评估等指标体系、模型15套;研制县域村镇体系结构优化、开发边界划定、村镇功能提升、综合支撑体系建构等技术方法、导则5套;研发多要素干预下村镇发展模拟、规划实施效果监测、多目标智能化管控等技术4项;建立县域村镇体系结构优化、综合功能提升等技术应用与示范区5个。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9.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乡村住宅建筑空间优化设计方法,适应农村生活、生产、生态融合对乡村住宅复合功能的需求;研究功能可变、部品可换、维护便捷的乡村住宅长寿命设计建造关键技术,提升乡村住宅品质;研究乡村装配式住宅建造技术体系,开发本土性低成本被动式节能集成系统,适应村镇宜居住宅对高效、低价、集约建造的需求;研究乡村住宅施工建造适宜性小型化成套装置装备及配套工法,解决乡村住宅施工建造机械化、智能化、小型化程度低的问题;研究建立基于轻量化地理信息系统/建筑信息模型(GIS/BIM)系统的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技术应用信息平台,适应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规范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考核指标:建立具有融合特征的典型区域代表性宜居乡村住宅建筑体系及绿色、宜居、
安全
的设计指标体系3项;建立农村住宅耐久性设计和产品体系,研发新型长寿命建筑产品体系不少于3项,编制技术导则3套;建立适宜快速建造的住宅建造体系3项,完成部品部件产品库1项;研制小型化、智能化、集成度高的村镇住宅施工适宜性装备5项,配套施工工法2套;建立基于轻量化GIS/BIM系统乡村住宅便携式管理平台;编制标准图集不少于5套;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3项,建设面积总计不少于1.5万平方米。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0.村镇生态建筑材料研究与部品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地方低品位原材料、大宗固废(农业剩余物、河湖淤泥、建筑废弃物等)建材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村镇传统建材(石材、木材、竹材、生土基材料等)性能优化、产品升级换代、与新型建材的复合应用技术;研究绿色民居室内外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研发适应村镇传统民居保护、修复、改造、加固的特色功能材料与技术;研发产品预制化、模块化技术与适宜工艺装备,适应村镇绿色民居住宅产业化发展趋势,研究制定生态与特色村镇适宜绿色建材标准与应用技术规程规范;研究可再生能源与地暖节能配套材料及应用技术;开展典型村镇绿色民居建筑用材研究与集成示范,推进材料结构一体化、建筑与环境协调化发展。
考核指标:突破建材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5项以上;形成一批充分利用地方低品位原材料的村镇绿色民居适宜建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40项以上;编制村镇绿色民居适宜建筑材料规范性技术文件10项以上;建立村镇绿色民居适宜建筑材料示范基地、中试线与示范生产线10个以上;示范推广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米。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建议书、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商业计划书、 立项申请书、 安全评估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