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产品定义及发展历程
馒头,又称之为馍、馍馍(仅限于晋语、闽方言有此称呼),中国传统面食,以面粉和水发酵后蒸制而成,外形通常是半球形、长方体,大小从直径4厘米左右到直径15厘米左右均有。中国北方传统上以馒头(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或面条(西北、华北、中原)作为主食。
现代馒头工业化生产进程:
由于落后的意识和传统的观念,数千年来,馒头的生产一直停留在家庭生产或作坊式生产的水平,产量较低、劳动强度大、耗能多、产品卫生难以保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日本工业展览会曾展出过几幅半连续化馒头生产工艺流程图,想招揽我国的生意。七十年代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西方国家的研究单位开始研究我国馒头的生产技术问题,并多次要求与中国进行技术和生意上的合作。八十年代后,我国经过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人们的思想意识开始转变到经济建设上,粮食政策也开始逐步调整。因此,我国的馒头生产技术研究也由此开始。
(一)馒头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阶段
此阶段为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1984年,国家经委、商业部下达“馒头连续化生产线工艺及设备的研究”研究课题。郑州粮食学院组织了有关技术研究人员开始进行馒头工业化的探索。先后试制出了馒头自动生产线和MTX-250型馒头自动生产线,在1986年和1991年通过了国家级的技术鉴定,其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较高,是我国馒头工业化生产的最初思路。1986年,也有人提出了采用航空部608所研制的连续发酵机组。但所有类型的生产线都由于设备投资较大,自动控制性能存在缺陷,以及工艺技术的不配套,使自动生产线的推广受到了限制。在工艺技术方面的研究也在此阶段展开。有关面粉品质对馒头的影响、发酵菌种以及发酵工艺、馒头的柔软度的保持、何种工艺流程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等问题被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工业化馒头生产线的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组合式生产线推广阶段
由于馒头是微利产品,投资不宜过大,且需要适应多品种的生产。为此,科技工作者根据我国馒头市场的实际情况,研究出了组合式馒头工业化生产线,1995年开始出现于馒头生产企业。该生产线中,和面、成型由机械完成,醒发和汽蒸在蒸车上进行,采用不锈钢蒸柜为蒸制容器,由锅炉提供蒸汽。
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领导部门,对我国传统主食的工业化生产特别重视,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进行支持。国家科委下达了“九五”攻关课题“馒头工业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由郑州粮食学院承担。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1995-1998),全国各地馒头工厂基本普及,使工厂化生产的馒头在大中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以上。在此阶段,馒头生产的实际工艺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几种相应的工业化生产配套工艺应运而生。最典型的为,一次发酵法(省略面团发酵)、快速发酵法(面团发酵在一个小时内完成)、面糊发酵法等。适应于工业化生产的馒头新品种也开始出现。
在此阶段中,新型的连续化生产线也相继出现,比如,陕西粮科所设计的转动式醒蒸设备、郑州粮食学院设计的MT—Ⅲ型馒头生产线等,为馒头的自动化生产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但总体上来讲,连续自动生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目前,馒头生产基本上是工业化生产正在逐步取代手工作坊,但由于受粮食政策和经济气候的影响,工业化馒头厂的生命力问题已经成为行业内的热点话题。
第二节 产品特点及应用领域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由此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馒头,如白面馒头,玉米面馒头、菜馒头、肉馒头、生煎馒头、油炸馒头,叫法也不尽相同,北方也有称之为蒸饼、炊饼、饽饽、馍等,江南一带则只有“馒头”一说馒头有利于保护胃肠道,胃酸过多、胀肚、消化不良而致腹泻的人吃烤馒头,会感到舒服并减轻症状。略……
第三节 原材料生产情况
一、原材料生产规模
2015年1-12月全国小麦粉产量为14461.58万吨。其中,河南小麦粉产量为5325.43万吨,占全国小麦粉产量的36.8%,成为全国小麦粉产量最高的地区。
另外,2015年小麦粉产量前十的省市分别是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河北、湖北、陕西、广东、四川和新疆。各省市产量依次是5325.43万吨、2375.01万吨、1690.41万吨、1344.87万吨1004.40万吨、676.52万吨、607.68万吨、280.39万吨、177.16万吨和157.42万吨。其中,前三省份小麦粉的产量占据全国产量的64.9%。
图表 10 2011-2016年4月我国小麦粉产量分析
二、原材料生产区域结构
国内面粉行业自市场化以来,由于民营、外资、合资、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分的进入,以及国有面粉加工企业的改制,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在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并完善起来,现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生产体系。
近年来国内面粉加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不断建厂扩大产能,中小型面粉加工企业尚未被淘汰出市场,国内面粉加工行业产能仍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放缓。
国内面粉加工行业面临行业内产品结构仍相对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利润率低的状况。目前国内面粉消费仍主要为挂面、馒头和饺子等,这一层面的面粉主要是价格竞争,食品专用面粉的产量不到面粉总量的20%。
国内小麦产量的90%左右加工成面粉,然后加工成各类食品;焙烤工业制品包括面包、饼干、糕点等面粉用量约占6.8%;方便面面粉用量约占4.5%;挂面面粉用量约占4.0%;速冻食品面粉用量约占4.0%;餐饮业面粉用量约占1.2%;而馒头、包子、水饺等主食食品面粉用量约占70%。
随着国内消费者要求越来越高,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已逐渐成为主流。
普通粉将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在细分市场上,特色面粉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这给面粉加工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思路,也将继续推动国内面粉加工行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品质化方向发展。面粉加工企业应洞悉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从盲目扩大规模、恶性竞争的经营模式逐渐转到抓质量、重研发、上档次、重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上来,坚持产品安全质量第一,把“适口、营养、健康和方便”作为发展方向,重视关键技术装备的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主动与下游客户差异化需求对接,由以往的生产型向销售型、服务型、研发型转变,走“市场细分、产品差异化”路线,培育和打造产品品牌,用品牌引领质量管理。中小型面粉加工业应立足于开发适合于地方特色或风味的面食制品专用粉,以面粉品质特色化为亮点,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而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应充分发挥其规模化优势,开展上下游联合协作,实现产业链融合发展,建立规模化产业基地,集成种植、仓储、物流、加工、深加工为一体,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及企业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规划引领食品行业未来发展,一方面,工业化、信息化将推进食品行业集成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国内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意味着食品行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比例将大幅提升。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指出,在重视食物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加强优质专用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提高优质食物比重,实现食物生产数量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加快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集群优势突出、结构布局合理的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品牌信誉好、产品质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食品加工及配送企业。国内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发生很大改变,饮食营养与健康的追求成为消费的首要考虑因素,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公众关注。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近5年的食品安全法首次被修改完善,修改后堪称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在延续食品卫生法行之有效制度的基础上,根据食品安全新形势,吸收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保证食品安全为主线,针对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漏洞,在不同层面、多个角度,进行了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食品安全工作构筑了新的框架平台。
三、原材料生产规模预测
图表 11 2016-2020年我国小麦粉产量预测
第四节 产品原材料价格走势
一、产品原材料历年价格
一、我国小麦粉加工行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尤其是2014年以来,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低迷、生产成本高启以及原粮内外价差倒挂等因素影响,我国小麦加工企业普遍感到生计维艰。同时,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粮食生产、流通及消费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小麦加工产业链经营主体趋于规模化、专业化以及特色化,市场供应端亟待在产业整合中破陈出新,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小麦连年丰产,加工产能快速扩张。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多年,国内小麦产量连年丰产的同时,小麦价格亦同步持续上涨。近10年,小麦面粉加工业经历了由快速发展至产能严重过剩的境地,从2006至2015年,国内制粉产能从9400多万吨增至2.2亿吨,翻了1.3倍。
(二)企业利润不断摊薄,亏损率上升。小麦粉加工本属微利行业,主产品面粉的加工利润率不足1%。而面粉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产品,价格不完全受市场调控,从2006年到2015年,面粉出厂价格从2000~2300元/吨增至2500~3000元/吨,增幅仅在30%左右,远低于原料价格的涨幅,再加上人工成本的大幅上涨,企业仅靠面粉加工难以获利。2014年以前,大部分企业还能靠出售价格较高的副产品(麦麸)来弥补亏损。2014下半年之后,小麦麸皮价格一度跌破1.0元/公斤,仅为历史高位的50%,理论上企业加工利润已处于负值区间,每加工1吨小麦亏损在70-100元。
(三)价格倒挂日益严重,小麦持续净进口。国内小麦价格保持稳定上行态势,但国外小麦主产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连年丰收,国际粮食价格近年来持续走低,因而国内外小麦价格倒挂现象日益加剧。2015年上旬,美国硬红冬麦到岸完税价仅1.0元/斤,比国内优质麦产区批发价平均低0.5元。近年来,我国小麦贸易呈持续净进口格局,年进口量在250~300万吨,出口量仅在20万吨左右。且进口小麦主要以烘焙用优质强筋麦和弱筋麦为主。
二、加工专用面粉发展情况较好<
(一)工业消费小麦增长较快。近年来,受我国人口城镇化、老龄化趋势,以及食品社会化供应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一般口粮面粉的消费需求增速持续减缓,但加工用小麦粉消费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数据,2015年国内小麦总消费量11966万吨,其中工业消费1376万吨,占总消费量的11.5%;预测2020年小麦总消费量12630万吨,其中工业消费1713万吨,占13.5%,提升2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食品工业消费小麦年均增长4.5%,比小麦总消费量增速高3.4个百分点。
(二)加工专用粉占面粉比例不断提升。目前国内大宗面粉消费仍集中在挂面、馒头、包子及饺子等传统食品上,主要使用普通粉。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专用粉的需求量和产量也在持续增加,从“十二五”初期占面粉总产量的不足7%已增至目前的20%左右,其中,烘焙行业使用的面包、饼干、糕点等加工专用粉产量约占6.8%,方便面、挂面及速冻食品加工专用粉分别约占4.5%、4.0%、4.0%。
(三)专用粉生产企业经营效益较好。在价格上,普通面粉与专用粉明显拉开差距。普通粉价格一般在1.5-1.8元/斤,国产面包专用粉价格多在3.5元/斤左右,进口小包装面包粉价格可达到6.0元/斤。相对于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普通面粉生产企业,国内以专用面粉加工为主的制粉企业目前仍能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平均利润率在7%以上,这也正是诸多普通制粉企业寻求转型升级的目标与方向。
二、产品原材料价格走势预测
一、小麦粉加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内小麦粉加工业存在着产能快速扩张与整体效益不佳、生存艰难并存的局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一)小麦普通制粉加工产能严重过剩。据估算,目前我国小麦粉加工产能利用率不足45%,远低于70%的国际公认合理产能尺度。而且,国内小麦粉加工的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结构性过剩。从企业结构上看,生产粗放、技术水平低的中小企业数量偏多;从产品结构上看,普通面粉较多,专用型、功能性产品偏少。产能过剩、同质化恶性竞争是造成我国小麦制粉工业整体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生产专用粉的优质小麦原料欠缺。目前我国从小麦育种生产上仍普遍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受传统小农种植模式的影响,小麦的品种多、品质杂,混收、混储现象严重,同时受政策市影响,优质麦生产的比较效益难以体现。加工企业真正需要的优质小麦原料缺乏,品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国产小麦中筋、中强筋居多,而生产高附加值面包、饼干等专用粉的强筋麦、弱筋麦还必须依靠一部分进口小麦。
(三)企业科技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偏低。在小麦粉加工业微利、负利局面下,企业无力、也无心开展产品、技术革新与设备改造升级,技术含量较高,需要一定资金和设备投入的专用粉、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创新性研发工作在很多企业无法开展,行业科技进步缓慢,亟待国家及地方政策引导及相关支持。
二、有关建议
(一)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根据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国小麦粉加工业应加快“去产能”步伐。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促进落后产能淘汰,另一方面尽可能创造条件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减少资源浪费。对于新上马项目实施严格把关,防止新的产能过剩出现。(二)完善补贴机制。在国内日益突出的高产量、高库存、高价位“三高”压力及国内外粮食价差日益加剧的形势下,要尽快开展小麦价格补贴政策研究。在确保农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在“去产能、去库存”思维指导下,从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角度,尽可能从前端补贴中转移出一部分适当补贴到加工环节,缓解企业的“两板挤压效应”。
(三)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在未来发展中注重引导和扶持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来促进产业发展,提高生产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具体到小麦产业融合发展工作上,在小麦育种、生产的第一产业阶段,鼓励通过科技创新加强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生产、供给以满足加工企业需求;在以加工业为主的二产发展中,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对传统粮食加工技术装备的改造,专用面粉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及企业科学管理水平提升,逐渐引导企业发展重心转向“抓质量、重研发、上档次、重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上来。
三、价格走势对企业影响
未来国内消费者对于高品质高营养的面粉产品、主食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在市场需求推动以及政策引导下,国内麦面产业链各环节仍将继续整合,产业链主体将进一步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产业链整合中破陈出新,经营主体机遇与挑战并存。面粉加工企业应洞悉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从盲目扩大规模、恶性竞争的经营模式逐渐转到抓质量、重研发、上档次、重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上来。
2016年因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格局低迷、内外价差倒挂等因素制约,国内麦面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主体生存艰难。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小麦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麦面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主体趋于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产业链整合中破陈出新,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国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粮食贸易全球化、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内粮食市场运行的各种矛盾交织累积,集中表现为粮食供求总量紧平衡与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托市价格面临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适度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等三个方面的矛盾。
根据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经验,没有一个高效的市场价格信号系统,“看不见的手”就不能有效发挥调节作用。自2006年国内主产区实行小麦政策性收购以来,国内粮食价格机制则是政府通过指令性手段,强制市场需求曲线右移,把偏低的市场粮价拉至保护价位,人为放大了市场需求,弱化了价格所固有的引导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的自动调节功能,导致粮食供给结构性过剩,品种单一、价格矛盾更加突出。
近年来,国内主产区小麦最低收购价启动后,托市价基本上成了收购最高价。加工企业、贸易商等市场主体入市收购谨慎,“政策市”特征明显,市场机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在国内小麦价格“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下,单纯依靠敞开收购、提高托市收购价格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越来越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指出,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略……
第五节 发展问题
近几年,我国农业部启动实施了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发展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工商资本进军主食加工业趋势明显,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工艺技术先进、加工标准化、配送连锁化和供应社会化的领军企业成为引领主食加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并持续向主要原料产区、大中城市周边和重要交通物流节点集中,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第六节 应对策略
主食加工业逐步实现以生产传统米面制品为主,向以生产多种类主餐食品转变,工业化主食产品产销两旺,品种呈现多元化。同时,主食加工企业为了保证有效供给、质量安全,注重建立、健全原料生产、加工制造、市场营销的产业链,推动主食加工向上游的原料生产和下游的市场流通两个方向延伸,一头向上游发展专用原料基地,与农户签定订单,带动农民增收,缓解原料成本上涨的冲击,从源头上掌控质量安全;另一头向下游延伸产业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发展包装、物流、服务相关产业,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扩大城镇就业,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主食加工业是上游连“三农”,下游惠民生的基础产业,对促进农产品增值和实现农民增收作用十分明显。据测算,农产品加工成主食制品,一般可以比原粮提高增值3倍左右,并可带动农民直接或间接增收。目前,加快发展主食加工业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可以说推进主食加工业正逢其时,只要发展思路明确,采取措施得力,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主动权。
针对当前我国主食加工行业面临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主食消费需求与主食加工业发展滞后的矛盾,农业部将继续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联动、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稳步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力争实现“九个一”目标,即加大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树立一个主食工业化的理念;加强部门联动、多方协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依托国家行业科技专项等项目支持,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研发一批技术装备;组织开展展示交流、技术推广活动,促进企业与科研对接、产品与市场对接,推广应用一批技术设备;加快标准体系研究,制修订一批标准;扩大试点、示范,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启动“主食加工业精品之窗”平台建设,宣传推介一批主食精品;总结一批成功营销模式;重点在税收、补贴等方面研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略……
第七节 投资行为分析
一、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1、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馒头行业新企业在进入该产业中时所遇到各种不利因素和限制。目前我国企业进入馒头行业面临规模经济壁垒、品牌壁垒、渠道壁垒、技术壁垒、资金壁垒等。
2、退出壁垒
退出壁垒,就是馒头行业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限制等,很显然,进入壁垒的因素和退出壁垒的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讲,进入壁垒高的行业,退出壁垒也较高。
进入、退出壁垒是新进入企业与在位企业竞争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即它仅指新进入企业才须承担而在位企业无须承担的(额外的)生产成本。馒头行业是一个产品差别化效果明显,行政制度管制较为严格的产业。同时, 馒头行业的特殊性也表现在技术和资金门槛比较高。
二、投资前景分析
馒头是一种把面粉加酵母(老面)、水、或食用碱等混合均匀,通过揉制、醒发后蒸或长方形。味道松软可口,营养丰富,炎黄子孙最亲切的食物之一。制作馒头所需的原料为面粉、发酵粉、(糖,极少使用)、水、碱、(青红丝)。面粉经发酵制成馒头更容易消化吸收。馒头制作简单,携带方便。
馒头是中国北方小麦生产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物,在南方也颇受欢迎,南方一般用来当早点。最初,“馒头”是带馅的,而“白面馒头”或者“实心馒头”是不带馅的。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北方话当中发生了变化。在北方称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
馒头,南方只有“馒头”一词,北方又称为“馍”、“馍馍”、“卷糕”、“大馍”、“蒸馍”、“面头”、“窝头”、“炊饼”等。此类产品是以单一的面粉或数种面粉为主料,除发酵剂外一般少量或不添加其他辅料(添加辅助原料用以生产花色馒头),经过和面、发酵和蒸制等工艺加工而来的食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主食馒头
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是中国主要的日常主食之一。根据风味、口感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1)北方硬面馒头是中国北方的一些地区,如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百姓喜爱的日常主食。依形状不同又有刀切形馒头、机制圆馒头、手揉长形杠子馒头、挺立饱满的高桩馒头等。(2)软性北方馒头在中国中原地带,如河南、陕西、安徽、江苏等地百姓以此类馒头为日常主食。其形状有手工制作的圆馒头、方馒头和机制圆馒头等。(3)南方软面馒头是中国南方人习惯的馒头类型。多数南方人以大米为日常主食,而以馒头和面条为辅助主食,南方软面馒头颜色较北方馒头白,而且大多带有添加的风味,如甜味、奶味、肉味等。有手揉圆馒头、刀切方馒头、体积非常小的麻将形馒头等品种。
2、杂粮馒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主食的保健性能。目前营养强化和保健馒头多以天然原料添加为主。杂粮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比如高粱有促进肠胃蠕动防止便秘的作用,荞麦有降血压、降血脂作用,加上特别的风味口感,杂粮窝头很受消费者青睐。常见的有玉米面、高粱面、红薯面、小米面、荞麦面等为主要原料或在小麦粉中 添加一定比例的此类杂粮生产的馒头产品。
3、营养强化馒头
营养强化主要有强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等。由于主食安全性和成本方面的原因,大多强化添加料由天然农产品加工而来,包括植物蛋白产品、果蔬产品、肉类及其副产品和谷物加工的副产品等,比如加入达到蛋白粉强化蛋白质和赖氨酸,加入骨粉强化钙、磷等矿物质,加入胡萝卜增加维生素A,加入处理后的麸皮增加膳食纤维等。
4、点心馒头
以特制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比如雪花粉、强筋粉、糕点粉等,适当添加辅料,生产出组织柔软、风味独特的馒头。比如奶油馒头、巧克力馒头、开花馒头、水果馒头等。该类馒头一般个体较小,其风味和口感可以与烘焙发酵面食相媲美,作为点心而消费量较少,是很受儿童欢迎的品种,也是宴席面点品种。
三、新项目推荐地域
从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的角度看,按照基本的经济规律,在复苏的基础牢固以后,我国经济将迈入扩张时期,这个阶段我国将进入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转移以及资产、资源、市场重新配置的时期,以中西部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引领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将是这个时期的一大特色。从不同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前景和增长动力来看,以安徽为代表的中部地区正在进入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趋势性上涨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我国正在掀起由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产业分布结构的重新调整浪潮。由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化企业向内陆地区进行产业区域转移,将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的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冲击。对于长三角企业来说,向皖赣等邻近的内陆省转移生产线甚至建立新的研发基地已是大势所趋。
产业转移,并不是简单的产业地理位置的变化,在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思想,低碳经济成为潮流的新时期,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一个趋势。从区域的范畴来讲,中西部地区不仅要主动承接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更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着眼产业和科技发展的前沿,逐步建立起当地具有竞争力的强势产业。就企业内部来讲,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型,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升级,从注重高增长向注重管理质量型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企业利润提升的空间也将扩展,由此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第八节 投资发展建议
1、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产品生产技术的选择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高低,以及能否走在技术革新的前端,因而,新投产的馒头行业企业应选择原材料容易获取的制备工艺。但如果自身生产原材料,则要考量出售该产品与用该产品生产馒头行业两者的比较效益,毕竟产品技术的选择也要考虑原材料获取的难易度。
产品技术的应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技术自身发展趋势和下游产品的需求做出适时地调整,尤其下游产品需求方面,因而,随着馒头行业下游市场的发展,其制备工艺也要随之变动,调整产品的部分指标以适应主攻市场需求。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建议书、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商业计划书、
立项申请书、
安全评估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