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99-707
当前位置:

石子产品项目商业计划书(节选)

发布时间:2018-12-29 09:26:52

导语第一节产品定义及发展历程石子是广义上的说法,泛指白石子、彩色石子、黑色石子、碎石、砾石、卵石等,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一般白石子、彩色石子、黑色石子粒径较小,使用与装饰工程,而碎石、砾石、卵石适用

第一节产品定义及发展历程

石子是广义上的说法,泛指白石子、彩色石子、黑色石子、碎石、砾石、卵石等,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一般白石子、彩色石子、黑色石子粒径较小,使用与装饰工程,而碎石、砾石、卵石适用于结构,市政,公路,铁路等范围。
第二节产品特点及应用领域分析
随着现代混凝土和高速铁路等重点建设工程对砂石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能满足其要求的天然砂石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为此,必须寻找新的更好的资源来替代。为了补充砂石市场的刚性需求,机制砂石成了建设用砂的首选。机制砂石不仅添补了天然砂石缺乏的问题,而且是高质量建设工程的重要的基础原材料。目前全国一些地区都在生产和使用机制砂,有些地区还将工业废渣、建筑垃圾和废石加工利用。近年来,这一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即传统而又崭新的创业领域。
天然资源日益减少,而经济建设对材料的要求日益增加,而且呈几何倍数的增长。为满足基础建设对材料的要求,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材料和废弃资源进行人工砂石生产,不仅给市场需求提供了来源,对增加创收、保护环境也是一举几得的事情。因此,在这些方面,是提倡和鼓励机制砂石的发展的。略……
第三节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建筑用石子的学名叫粗骨料,其粒径大于5mm,通常为碎石或卵石,其技术标准如下:
1、颗粒级配及最大粒径: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结构尺寸截面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间最小净距的3/4。对于混凝土实心板,可允许采用最大粒径可达1/3板厚,但最大粒径不得超过40mm。对于泵送混凝土,碎石的最大粒径应不大于输送管径的1/3,卵石的最大粒径应不大于输送管径的1/2.5。
2、有害杂质和针、片状颗粒:骨料中所含的泥块、淤泥、细屑、硫酸盐、硫化物和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其含量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另外,骨料中严禁混入煅烧过的白云石或石灰石块。重要工程混凝土所使用的碎石或卵石,还应进行碱活性检验,以确定其适用性。骨料中针、片状颗粒含量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四节产品生产工艺特点或流程
石子生产的一般流程:大块石料经料仓由振动给料机均匀地送进鄂式破碎机进行粗碎,粗碎后的石料由胶带输送机送到反击式破碎机进行进一步破碎;细碎后的石料由胶带输送机送进振动筛进行筛分,筛分出几种不同规格的石子,满足粒度要求的石子由成品胶带输送机送往成品料堆;不满足粒度要求的石子由胶带输送机返料送到反击式破碎机进行再次破碎,形成闭路多次循环。成品粒度可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组合和分级,为保护环境,可配备辅助的除尘设备。略……
第五节国内外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砂石生产线设备技术创新很重要
砂石生产线设备技术还需要继续进行更新,我国在砂石料生产线设备的生产中,为了满足建设对砂石的需要,开发出了新的破碎机生产技术,解决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引进与自主研发结合,通过技术创新,我国的破碎机械装备自主化和制砂机设备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大型露天矿机大型施工机械基本上实现了自主化。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设计制造技术,自主化率达到了85%以上。大马力拖拉机和一批农机具已结束了依赖进口的历史。以自主设计、制造的全流程钢铁设备、自主研发的特高压输配电成套设备等为代表,标志着机械装备的成套能力显着提高。
水利在保障农产品按照既定目标增产,特别是保持农产品产量稳定上,是最重要的,也将是力度最大的。在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预计未来水利投资将实现翻倍增长且该项投资政策支持将长期延续,十年内总投资有望达到数万亿的规模。如此巨大的工程项目投入,势必引起各地水利建设出现火热局面,届时,圆锥破碎机、颚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制砂机等一系列砂石料生产线设备又将出现政策拉动型市场需求高潮,反击式破碎机等设备生产企业宜尽早做好准备,填补市场需求空缺。
矿产资源开采的全球化有力地带动了矿山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技术水平逐渐和国际接轨,我国幅员广阔,素有“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之称,矿产资源位列全球前茅。全国有很多的铁矿石、金矿石、锰矿石等金属矿山,也有很多的煤炭等非金属矿山。这为我国的破碎事业准备了相当好的基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钢厂在海外已开发的矿山生产规模为4800万吨,但主要还是以单个厂商为主。略……
 第六节进出口状况
 
      一、进口量值分析
图表202010-2014年3月我国石子行业进口及增长情况
 
      二、出口量值分析
图表212009-2014年3月我国石子行业出口及增长情况
年份 出口数量(亿吨) 同比增长(%)
 
     第七节供需平衡分析
图表222010-2014年6月我国石子行业供需平衡情况
 
 
 
略……
第八节发展问题
1、砂石资源分配不均,天然资源尤其缺乏
天然砂是短时期内不可再生资源、是一种地方性材料,不宜长距离运输。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发展和对环境保护力度的逐步加强,在我国一半地区已出现天然砂资源逐步减少、甚至无资源的状况,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等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砂石供需矛盾尤其突出。
2、 缺少总体长远规划和基本要求 
早期丰富的天然砂矿资源和易采价廉的传统经济行为,导致对砂石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普遍存在着轻视和认知不足,缺少总体长远规划和基本要求。由于砂石的源产地、种类(矿砂、河砂和海砂等)和应用领域不同,导致行业所属涉及多方行政管理部门,各行政管理部门虽有相关的管理办法,但却没有统一的全行业管理条列。由于无行业主管,受管辖权限、产销环境和局部利益影响,形成砂石行业管理环节多序,管理尺度和力度各有不一。
3、行业没有规范管理的准入制度 
砂石行业虽然是一个古老的产业,由于没有正规化、规模化的统一管理,行业进入门槛低,行业始终没有形成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所以至今砂石产业没有纳入《国家资源单例产业大纲》,因而影响了全国砂石行业产业规划和制订统一的行业综合管理条列、准入标准。
4、生产设施简陋、从业人员有待提高整体素质 
机制砂行业是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矿产资源行业,由于历史形成传统生产方式和资源等多方原因,大多分布在山区或矿山等边缘地区,设备简陋,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生产者素质不高,难以形成生产基地规模化。多数机制砂石企业没有依据各地矿源和市场的不同,在科学和详细试验研究基础上进行矿址选择,生产规模,工艺流程和设备的选型配套等研究论证工作。 90% 以上的生产企业没有试验室,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出厂检验和提供合格证基本没有落实。一些不适合做骨料的"砂石"用到工程上,给工程埋下隐患。
5、信息采集统计渠道不畅,难以管理 
由于对砂石缺少正确认识的传统观念,由于行业内的产业不规范,砂石行业的产、供、销各环节没有纳入国家工业管理体系,因而也没有相应的行业信息数据统计管理系统。导致行业的情报资料、发展信息采集和统计没有渠道,很多数据是估算,不能反映行业的真正情况,缺少信息交流平台,因而不能全面和深入统计行业技术、数据,导致不能准确地掌握行业发展现状。
当前,机制砂石生产在我国发展很快,全国各地石料厂、砂石厂快速上马,渐次兴起。尤其是靠近矿山、石料资源丰富的地区,更是经常可以看到大片的砂石生产区。大大小小的生产线项目表面上很热闹,但在缺乏统一管理和行业规范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对环境的保护和有效约束。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对我国的砂石行业发展现状再次提出以上意见,不得不说是一个好的提醒和启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完善的经济体制、行业规范将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制约,这既利于整个行业的容貌焕然一新,也将对环境改善起到良好的作用。
砂石行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很多行业的发展,比如建筑业、水泥行业。随着建筑业的兴旺,水泥行业销量的增长,砂石的用量也急剧增加。可见,砂石行业的潜力是无可估计的。
有需求也就会有供应,所以随着砂石行业的成长,砂石生产企业数量也大幅度增长,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由此砂石行业逐步走向了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高效率方向发展,向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发展。使企业集中度有所提升,经济效益逐步上升,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然而,在砂石行业不断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行业标准执行监管的缺失,协调监督管理难度大。砂石产品质量差,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了基础建设过程中的安全和结构物的造价。当然,作为资源依赖型行业,资源消耗大并不是只出现在砂石行业,要想用更少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效益那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九节应对策略
石子行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仍然需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经验。通过加强行业自律、严格遵守涉及行业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全行业的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克服面临的问题,努力促进石子企业向规范化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更多地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将行业纳入循环经济发展轨道,引导好我国石子业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只有在全行业真正进入规范化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取得更大进步并改变了人们对砂石行业过去的一些不良印象时,才是石子行业真正美好的明天。 略……
第十节投资环境(PEST)分析
一、政策环境
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石子产业在政策导向、标准制定、质量提高方面发展迅速日益完善,指导我国石子产业逐步走向正规化、行业化,工作成效显着。
二、经济环境
总体看来,我国2013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分季度看,2013年中国经济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增长7.7%(其中四季度环比增长1.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从能耗强度看,全年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7%。
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增势平稳。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上年增长2.1%;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其中12月份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0.71%。
人口
城镇化率超53%大陆总人口数13.6亿劳动人口降244万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数据,截至201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相比上年继续减少。
统计显示,到2013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不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072万人。其中,乡村常住人口62961万人,比上年减少1261万人。
从年龄构成看,截至2013年末,我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9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24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6%。
从性别结构看,截至2013年末,我国男性人口69728万人,女性人口66344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0(以女性为100),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60。
2013年,我国就业总体平稳。截至去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8万人。
收入
全国基尼系数为0.4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万元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扣除价格因素,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
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
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7907元。
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基尼系数用来反映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分析,基尼系数在0.3至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
宏观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13.1%固定资产投资增19.6%
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38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2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918亿元,增长14.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25392亿元,比上年增长9.0%,商品零售208988亿元,增长13.6%。
201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436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2%,实际增速比上年略微回落0.1个百分点。去年,我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比上年增长14.2%;基础设施(不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投资比上年增长21.2%。
在房地产投资方面,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86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4%。
2014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282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7587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62850亿元,增长7.8%。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4%。
一、农业生产形势稳定
根据全国11万多农户种植意向调查,2014年全国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增长0.15%,小麦减少0.56%,玉米增长1.75%,棉花减少6.77%。目前,主产区苗情正常。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2347万吨,同比增长2.0%,其中猪肉产量1607万吨,增长3.5%。
二、工业生产增速有所回落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集体企业增长3.1%,股份制企业增长10.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8%。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制造业增长9.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5%。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1%,中部地区增长8.9%,西部地区增长10.4%。分产品看,464种产品中有324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1%,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5773亿元,同比增长4.2%。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环比增长0.81%。
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793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主营活动利润7396亿元,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18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28%。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放缓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832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20644亿元,增长14.5%;民间投资44303亿元,增长20.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4.8%。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6.4%,中部地区增长20.2%,西部地区增长19.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70亿元,同比增长25.8%;第二产业投资28254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投资38898亿元,增长19.6%。从到位资金情况看,一季度到位资金95744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8.2%,国内贷款增长15.3%,自筹资金增长15.6%,利用外资下降6.2%。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5015亿元,同比增长12.6%。从环比看,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4%。
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533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5%),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6.8%。房屋新开工面积2909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5.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27.2%。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011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5.7%。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3263亿元,同比下降5.2%,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7.7%。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599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3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5216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9%。一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28731亿元,同比增长6.6%。
四、市场销售稳定增长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08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0275亿元,增长9.7%,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815亿元,增长51.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3553亿元,同比增长1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528亿元,增长12.8%。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6465亿元,同比增长9.8%,商品零售55616亿元,增长12.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28409亿元,增长10.3%。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环比增长1.23%。
五、外贸出口同比下降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59022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9659亿美元,同比下降1.0%。其中,出口30025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4913亿美元,下降3.4%;进口28997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4746亿美元,增长1.6%。进出口相抵,顺差1028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167.4亿美元。3月份,进出口总额20314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3325亿美元,同比下降9.0%。其中,出口10392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1701亿美元,下降6.6%;进口9923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1624亿美元,下降11.3%。
六、居民消费价格总体稳定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2.0%。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5%,烟酒及用品下降0.7%,衣着上涨2.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1%,交通和通信下降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5%,居住上涨2.7%。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2.9%,油脂价格下降5.1%,猪肉价格下降6.6%,鲜菜价格上涨5.8%。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环比下降0.5%。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0%,3月份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1%,3月份同比下降2.5%,环比下降0.5%。
七、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一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224元,同比名义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1%。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5元,同比名义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根据从2012年四季度起实施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4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2元,同比名义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694元,同比名义增长14.0%。一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6933万人,同比增加288万人,增长1.7%。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681元,增长10.1%。
八、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0%,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内需贡献继续提高。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4.9%,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3,比上年同期缩小0.06。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成效。一季度,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3%。
九、货币信贷平稳增长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6.07万亿元,同比增长12.1%,狭义货币(M1)余额32.77万亿元,增长5.4%,流通中货币(M0)余额5.83万亿元,增长5.2%。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4.91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09.10万亿元。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3.01万亿元,同比多增2592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4.72万亿元,同比少增1.39万亿元。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5.60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612亿元。
总体看来,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继续取得新的进展。但同时也要看到,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下一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信心促改革,科学调控稳增长,坚持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不动摇,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动力,向改善民生要动力,力促国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人口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
一、人口环境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1年,在中国大陆上居住着1339724852人(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相当于欧洲+澳洲+非洲+北美洲+中美洲的人口总数。中国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130人,且分布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为200多人;而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口发展处在承上启下的重大转折时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总人口继续惯性增长的同时,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将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总人口继续惯性增长,但势头进一步减弱。我国育龄妇女和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将开始减少,受育龄妇女规模影响,出生人口数量将在当前的小高峰后开始下降。“十二五”时期净增人口数量将会低于“十一五”时期。
二是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十二五”期间将达到峰值,虽然总量依然保持在较大的规模上,但每年新进入的劳动力数量将低于退出的劳动力数量,出现减少的趋势。人口负担系数虽然仍然较低,但开始趋于上升。
三是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比例达到49.68%。预计“十二五”期末,城镇人口将突破7亿,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城乡人口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四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一次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步入老年,使“十二五”期间老年人口年均净增800万,老年人口比例提高2.5个百分点。
五是人口流动迁移呈现新特点。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口成为流动人口主体。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社会保障和维权等方面的意识更强。
二、教育环境分析
“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改善民生,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实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和教育发展重点工程,为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打下决定性基础。
1、教育普及水平要有新提高。到2015年,基本解决城乡“入园难”问题,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2、促进教育公平要有新突破。首先,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其次,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第三,要进一步扩大国家资助政策覆盖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公平。
3、教育质量要上新台阶。一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和评价导向机制,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二是加大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四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4、人才培养结构要有新格局。一方面,要使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特色更加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着重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另一方面,要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
5、教育体制改革要有新进展。一要全面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形成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良好态势。二要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三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营造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环境。四要加快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起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的立交桥。五要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更多地利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等手段管理教育。
三、文化环境分析
目前文化部正在抓紧《“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拟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等三方面入手,实现“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
文化部门将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10年,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之一。“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将着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营造好的政策环境。在税收政策方面,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就降低工艺美术、大众文化娱乐、演出、艺术品等行业税负问题进行研究,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同时积极沟通有关部门,争取各地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主题功能区规划时,逐步提高文化产业用地比例。
此外,文化部门还将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未来文化部将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民族演艺、民族工艺品、文化旅游、民族艺术等领域形成一批民族特色浓郁、产业链完整、规模效应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集群。
同时,文化部门还将建设好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将联合有关部门,筹划建设一批包括有公共技术支撑、投融资服务、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内的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四、生态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构建六大环境保护体系,同时,针对饮用水、大气、土壤污染和垃圾处理,以及重金属、危险废物、化学品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主要污染领域存在的问题,重点开展工作。
目前国内的环保形势依然严峻,“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着力构建六大体系:一是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二是建立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要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污染防控体系,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实行生态化改造,不断建立和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不断探索水环境保护新的模式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三是构建和健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环境质量,要对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质量标准进行重新评估和修订。四是不断构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在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环境法律和法规基础上,进一步不断研究和出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税收、价格、信贷、保险、贸易、证券等政策,加快实施重大环境工程和重点领域,以在环境保护贡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以人体健康为目标的环境基准和标准,开展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和修订,并制定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五是构建完备的环境保护体系。六是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要通过有效的环境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形成关心环保、参与环保、开展环保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技术环境
目前我国石料生产线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生产线除了对设备的开机停机及日常维护之外,几乎不需要人工操作。其生产效率高,运行成本低,产量大,收益高,成品石子粒度均匀、粒形好,符合国家高速用料要求。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扶持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立项申请书安全评估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