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99-707
当前位置:

脂肪酸酰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节选)

发布时间:2019-01-07 09:07:12

导语第一节 产品定义、性能及应用特点1、定义脂肪酰胺是生物效应脂质家族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乌桕脂为原料,采用闭环的清洁制取棕榈酸、油酸及其衍生物棕榈酸甲脂、棕榈酸酰胺、油酸酰胺等产品。2、性能及特点脂肪

第一节 产品定义、性能及应用特点

1、定义
脂肪酰胺是生物效应脂质家族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乌桕脂为原料,采用闭环的清洁制取棕榈酸、油酸及其衍生物棕榈酸甲脂、棕榈酸酰胺、油酸酰胺等产品。
2、性能及特点
脂肪酸酰胺具有高熔点,低溶解性,良好的稳定性和防水性,广泛用于塑料、造纸、纺织、包装材料、木材加工、金属加工、橡胶工业及以制造表面活性剂及其中间体。高纯度棕榈酸、油酸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特性,在精细化工、医药生产、有机合成、树脂、塑料、分析检测等领域的研究,是我国“十五”科技发展的重点开发的化工产品。
2、主要产品分类
1)油酸酰胺(Oleamide)
分子式:C18H35ON
油酸酰胺产品性能
用途:用作聚烯烃、PVC塑料的开口剂、爽滑剂、抗静电剂、润滑剂、脱膜剂、油墨、染料、色母料的分散剂、抗粘剂、润滑剂、纤维油剂配合剂,涂料、复写纸、打字纸添加剂,还可用作金属的保护膜和表面润滑剂等。
2)芥酸酰胺(Erucamide)
分子式:C21H41CONH2
芥酸酰胺性能
用途:塑料菌膜开口剂、润滑剂、抗静电剂;化妆品的添加剂;纺织、造纸的防水雾剂、泡沫稳定剂、油墨、染料的分散剂、抗粘剂、塑料品的脱膜剂。
3)硬脂酸酰胺(Stearamide)
分子式:C17H35CONH2
硬脂酸酰胺性能
用途:塑料薄膜抗粘剂,抗静电剂,化妆品添加剂、油墨、染料分散剂,造纸、纺织防水雾剂,金属拉丝润滑剂。
第二节 发展历程
聚酰胺树脂的生产已有60多年历史,作为工程塑料使用也有50年的历史。聚酰胺材料的发展史,是一部以合成技术、改性技术、形体技术、成加工技术,应用技术和回收再利用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技术的发展史。
聚酰胺的发展按时间划分,大约经历了两个阶段:
以聚酰胺新品种为主要的开发阶段(20世纪70年代前);
以聚酰胺改性为主要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1、聚酰胺树脂开发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
早在1889年Gariel和Maass两人首先在实验室合成出聚酰胺[2]。1924年,高分子之父、德国科学家H.Staudinger首先提出了大分子学说,1932年发表第一部关于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专著,为W.H.Carothers研究高分子缩聚反应,开发聚酰胺树脂奠定了理论基础。
1931年美国杜邦中央研究所的卡罗泽斯发明了聚酰胺,申请了第一项聚酰胺专利(USP2130948),1938年公开了这项专利,1935年杜邦公司又宣布了可工业化的聚酰胺66,1938年10月27日杜邦公司又宣布建设聚酰胺66工厂,1939年12月12日该公司在美国特拉华州的Seaford工厂开始生产聚酰胺66[14~16]。
1941年,杜邦公司发明了尼龙610并实现工业化。
1937年,德国的IG法本(Farben)公司(现为BASF公司的联营公司)的P.Schlack发明了聚酰胺6,并发明了由已内酰胺在水存在下的开环聚合技术,1938年进行了中试,1942年实现了业化生产。
1944年,法国SocieteOrganico公司利用蓖麻油为原料开发成功聚酰胺11,1950年由法国Atochem公司实现工业化。
1963年,德国许尔斯(Hüls)开始生产聚酰胺12,提供中试产品,并于1966年工业化。
1938年,杜邦公司的卡罗泽斯发明聚酰胺46,由于聚合度低,颜色较深等原因,没有工业化。1977年荷兰Twente工科大学研究出无色聚酰胺46;后来Jaeobs等人成功研究出由丙烯腈与氢氰酸加成制得1,4-丁二腈,再经过加氢制1,4-丁二胺,还解决了聚合时的热分解问题,1984年荷兰DSM公司宣布开发成功聚酰胺46工业化生产技术,1988年12月完成中试,1990年实现工业化生产。
1952年,美国杜邦公司首次合成了全芳香族聚酰胺。
1958年,中国以蓖麻油为原料开发出聚酰胺1010,1961年在上海赛璐珞厂工业化。
1908年,Jones等人发明PI,1962年美国杜邦公司工业化。
1967年,将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PMIA)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1965年,美国Kwolek等人发现了聚对二甲酰对苯二胺,1968年开发成功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1972年完成中试,1974年建立工业生产装置,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1980年德国许尔斯公司开始生产聚酰胺热塑性弹性体(TPAE)。
2、聚酰胺品种改质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随着汽车、电器、机械、通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工程塑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通过共混、共聚、嵌段、接枝、互穿网络、填充、增强、阻燃等方法对基础树脂进行改性,以提高聚酰胺工程塑料的综合性能或赋予其某些特殊性能,不断地推出新型的改性聚酰胺品种。从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对聚酰胺的改性研究已经成为高分子材料的重要途径。早在1945年美国杜邦公司用短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1952年美国Fiberfil公司新开始用长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的研究(申请专利:USP2877501,3042570),1956年主率先实现工业化。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特别是各种偶联剂的开发成功和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用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的改性有了飞跃发展。迄今,用玻璃纤维增强PA仍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改性方法。1972年,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开发矿物填充聚酰胺和玻璃纤维增强尼龙,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这个时期,对高聚物共混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更加活跃,每一年发表专利约4500项,共混结构、增韧机理和相容化技术等的研究均有突破性进展。1975年,美国杜邦公司用尼龙和乙丙橡胶或聚烯烃共混开发出划时代的超韧尼龙系列合金,1976年工业化,供应欧美市场。1985年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GE)首先实现了尼龙和PPO的合金工业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西欧等对阻燃尼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功地开发出大量阻燃级尼龙,并实现了工业化。1987年日本丰田中央研究所首先公布了PA6/黏土纳米复合材料,1990年与宇部兴产公司合作,实现了工业化。许多科学家都认为纳米材料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之一,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也有重大进展。例如,1995年,日本尤尼契卡公司等开了尼龙6/黏土纳米复合材料。1996年日本昭和电工株式会社开发出尼龙6/云母纳米复合材料,1998年日本大日本油墨株式会社也开发出尼龙66/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为了改进PI不易加工成型性,1964年,美国Amoco公司开发聚酰胺亚胺(PAI)绝缘漆,1972年又开发出PAI模塑材料,1976年工业化。1982年美国GE公司又成功开出聚醚亚胺(PEI),并工业化。表1-3列出了部分改性聚酰化胺的开发情况。略……
第三节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2007年宏观经济回顾
2007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
初步核算,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三季度增长11.5%,四季度增长11.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回落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加快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加快0.6个百分点。
1、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再获丰收
2007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比上年增产350万吨,增长0.7%,成为历史上第4个高产年,这是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4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1534万吨,比上年增长1.3%;早稻319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35420万吨,比上年增长0.6%。
2、工业生产增长加快,企业效益提高
2007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5%(12月份增长17.4%),加快1.9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8%;集体企业增长11.5%;股份制企业增长20.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7.5%。重工业增长19.6%,轻工业增长1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1%。
2007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29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7%,增幅同比上升6.0个百分点。39个工业行业全部实现盈利。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68.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1.4%,化工行业增长51.5%,煤炭行业增长49.1%,钢铁行业增长47.2%,电力行业增长39.0%。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加快
2007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7414亿元,增长25.8%,加快1.5个百分点(12月份16809亿元,增长19.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825亿元,增长19.2%。在城镇投资中,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1.1%;第二产业51020亿元,增长29.0%;第三产业64928亿元,增长23.2%。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21.0%,中部地区增长34.0%,西部地区增长28.2%。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加快8.4个百分点。
4、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增速呈现逐步提高的态势
200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提高3.1个百分点(12月份9015亿元,增长20.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0411亿元,增长17.2%,加快2.9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799亿元,增长15.8%,加快3.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6.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9.4%。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大类商品零售中,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均增长20%以上。
5、消费价格上涨较快,房屋销售价格上涨较多
2007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12月上涨6.5%),其中,城市上涨4.5%,农村上涨5.4%。食品、居住价格上涨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0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4.5%,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上涨6.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1.7%,蛋上涨21.8%。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12月份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12月份上涨8.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12月上涨5.4%)。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7.6%,涨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6、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长
2007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回落1.5个百分点;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加快0.8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非金融机构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
7、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就业增加较多
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加快2.1个百分点。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67亿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4万人,比上年多增加2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上年末回落0.1个百分点。
8、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贷款增加较多
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40.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7%,回落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15.3万亿元,增长21.0%,加快3.5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30334亿元,增长12.1%,回落0.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36323亿元,比上年多增4482亿元。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53878亿元,比上年多增4599亿元。全年投放现金3262亿元,比上年多投放221亿元。
二、2008年宏观经济展望
1、经济增长:结构趋于协调
总体来说,2008年消费、投资、出口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需求结构更加协调。
消费方面,连续多年宏观经济景气较旺、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等基本因素,决定了200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率仍将保持高位。此外,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也将会对国内市场销售产生“奥运景气”推动作用。
投资方面,促使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与此同时,2008年投资增长也面临一些限制因素:实际利率水平上升、房贷新政、高能耗产品出口限制政策等。综合分析,2008年投资增速仍在偏快区间运行,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
出口方面,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多,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增大,国内2007年密集出台的控制出口过快增长和调整外贸结构的政策效果在2008年进一步明确显现,人民币升值步伐有所加快,各方面生产要素成本逐步提高,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将呈减速态势。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首先是美国次级贷危机究竟会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尚难以估计。其次,近期国际油价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总体上不利于我国经济和出口的增长。
2、货币政策:多种手段紧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08年货币政策从紧。央行最近一次性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拉开了货币政策从紧调控的序幕。总体来讲,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预计主要包括:继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调控信贷规模和结构等。
2008年的调控,央行应更多使用利率手段。长期的、深度的负利率一定会给金融市场造成混乱。提高利率,要破除两个似是而非的观点:一是提高利率对人民币升值造成进一步的压力。实际上,利率与汇率相关性比较低。对国际资本而言,是否投资中国金融市场,比较的不是中美两国的利率差,而是金融投资收益率的差别。如果提高利率这个金融市场基础价格,会降低房地产等资产收益率,抑制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因此,提高利率不仅不会对人民币升值造成压力,反而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向下拉的作用。二是我国的企业对利率不敏感,利率调控效果不明显。实际上,从银行的具体实践可以看出,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目前对利率非常敏感。
2008年,在货币政策执行上,要保持前瞻性和主动性,注重预调和微调,调控重点从之前的供给调控转向需求调控。2008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应控制在3.2万亿元左右,从总量上真正体现从紧的控制力度。在利率调控上,要从国内经济运行需要出发,不能囿于中美利差的限制,有必要选择自主加息,来消除负利率,使利率水平不断趋近均衡利率。另外,职能部门应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密切关注短期资本流动的新动向,形成监管合力,摸清境外资金流入国内股市、房市的渠道、方式和规模,防范投机资本的冲击。
3、财政政策:稳健并调整着
近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但实际操作中存在稳健不足、实际偏松的现象。2008年财政政策应该真正回到稳健的轨道上来,财政建设投资支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特别要从严控制各级政府楼堂馆所项目建设重新抬头。应出台严厉政策控制地方财政实际上的“赤字”规模,对政府负债经营城市建设的做法加以规范管理,控制政府投资扩张势头。
4、价水平:防通胀有压力
在这轮物价上涨中,食品涨价的幅度最大。分析食品涨价,各类农产品的涨价原因各自不同。粮食生产成本大约上升6%~8%,与粮价上涨幅度大约相当,可以判断粮价上涨基本上是成本推动。猪肉涨价主要是生产周期波动导致。食用油涨价主要是需求迅猛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食用植物油需求整整翻了一番。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在食用油的原料生产只能满足一半的国内需求,大量进口就要受到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2007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措施扶持粮食、油料、生猪、奶牛的生产,效果将会逐步显现。
从趋势来看,考虑到资源等基础产品的价格上涨将推动农产品生产成本上涨,农产品非农用途的需求增加,以及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因素影响越来越大等,农产品难以恢复到原来的价格水平。
5、楼市调控:力度在加大
最近,央行明确了房贷新政中第二套房的标准。房贷新政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比例和利率,调控效果明显,最近一些城市房价已经开始调整。实际上,投资买房已是习惯性投资行为,往往不只买两套,而在四五套以上。如果2008年住房贷款首付比例进一步提高,效果将会更明显。
6、股市调整:走强有资金保证
从股市的资金面来看,虽然最近两个月市场大幅调整,但资金撤出股市,并没有回到银行体系,这说明资金还在等待新的投资机会。目前,A股流通市值8万多亿元,储蓄存款中居民存款可以投入股市的大约五六万亿元。如果这些钱进入股市,股指可能进一步走高。从历史来看,股市泡沫的刺破,主要因利率问题。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利率达到3%,股市开始下跌。当然,中国股市的调整有自己特殊的原因。
7、节能减排:关键年里打响攻坚战
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节能减排在各级政府工作中的分量会更加凸显,这场攻坚战已经打响。2008年宏观调控任务很重,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决定能源使用者行为的关键因素是能源产品的价格。目前,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是节能减排进展相对缓慢的原因之一。采取税收、价格等市场手段是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关键。
2007年下半年以来,各地方政府就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立下了“军令状”,并由当地第一把手直接负责,实行一票否决制。“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官员政绩考核”,多管齐下,推动力量非常巨大,节能减排工作会在2008年得到更为积极和有效的推广和落实。
三、相关产业规划
广泛用于塑料、造纸、纺织、包装材料、木材加工、金属加工、橡胶工业
1、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末,我国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和知名品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低水平初加工能力得到有效限制和淘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以质量、创新和快速反应为主体的产业竞争优势,构筑起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产业发展模式。
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
2、塑料工业“十一五”规划
1)“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
结合市场需求和原材料的可能性,中国包装联合会塑料包装委员会提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按7%的速度发展,到2010年塑料包装材料产量达到1100万吨,到2020年,按5%的速度发展,产量达1600万吨,占塑料制品总量5000万吨的30%,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应用水平相接近。
该发展目标的提出是依据预测,2010年塑料包装材料社会总需求量将为1000—1200万吨,其中,4.3亿吨粮食需要包装材料200万吨;塑料饮料瓶需求量与日俱增,碳酸饮料中PET瓶应用比例已占57.4%,预计“十一五”期间所需PET瓶将超过100万吨;啤酒塑料包装瓶的市场正在兴起,我国是啤酒生产大国,2004年已达到2400万吨,每年需要包装瓶约300亿个,目前国内PET瓶的工艺技术设备已经成熟,有望在今后5年内获得广泛应用;饮水包装瓶(桶)市场需求逐步增加,PVC饮水瓶(桶)将进一步退出市场,符合卫生要求的PET瓶和PC桶已实现规模化生产,以满足饮水包装的需求;蔬菜水果保鲜包装薄膜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国家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对其包装的需求越来越大,预计塑料包装每年的需求量在100—200万吨。
2)“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
从塑料包装材料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国包装联合会塑料包装委员会认为,“十一五”期间塑料包装材料行业应与世界发展同步,大力发展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21世纪,塑料包装除要求能满足市场包装质量和效益等日益提高的要求外,还进一步要求其节省能源、节省资源,用后易回收利用或易被环境降解。为此,塑料包装材料正向着高阻隔、多功能性--、环保适应性、采用新型原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及拓宽应用领域等方向发展。
高阻隔、多功能性塑料包装材料包括高阻渗性、多功能保鲜性、选择透过性、耐热性、无菌(抗菌)性以及防锈、防臭、形状记忆、能再封、易开封性等塑料包装材料,其中以高阻渗性、多功能保鲜性和无菌包装材料等发展更为迅速,将成为发展重点。
随着环保呼声的高涨,在满足包装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因而包装薄膜、容器和片材呈现向轻量化、薄壁化发展的趋势,其关键技术是积极采用具有超韧性、对薄型产品较易加工的新型原料,如双峰高分子HDPE、茂金属催化剂的聚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塑料合金等,给塑料包装提供了更多的原料选择。特别是聚乙烯、聚丙烯的开发进一步提高了软包装结构的许多性能,如韧度、透明性、阻渗性、耐热性和抗穿刺性等,并可降低热封温度、改进加工性、提高包装生产线速度等。聚乙烯食品包装膜的特点之一是可以控制氧气、二氧化碳以及水蒸气的渗透率,可用于可控气调包装,大大延长食品的货架寿命,主要用于超市色拉、胡萝卜片、椰菜花及肉类等半成品的包装以及农产品保鲜袋、阻渗性收缩包装袋等。
塑料共混物、塑料合金、无机材料填充增强的复合材料生产和加工技术将获得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其产品性能和系列化、功能化方面也将取得更大的进展,对提高塑料包装质量、附加值和环保适应性以及开发新产品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第四节 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一、宏观调控政策展望
2008年宏观调控的总体任务是坚持好字优先,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有二,一是继续“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二是“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为此,2008年将在保持政策基本连续性的同时,首次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政策搭配,并与适当的行政和法律调控手段有机结合,借以实现控制总量与结构优化的双重政策目标。
1、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
2008年,货币政策仍将是总量调控的主要手段,实行从紧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仍是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预计2008年仍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实行一定限制,并有继续分若干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但利率杠杆将更注重引导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力度将低于2007年。
其次,由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形成机制仍不太可能有根本改变,因此央行将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手段加强流动性管理,特别存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及定向央行票据等结构性手段的使用频率有可能显著增加,以特别国债为操作载体的对冲力度将继续加强。
第三,进一步提高政策的连续性,继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就业、助学、中小企业、消费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第四,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预计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望进一步升值,人民币对包括美元在内的主要货币的浮动空间将继续扩大,人民币有效汇率水平将成为汇率政策的重要参考目标。
2、改善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功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
近年来财政收入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速,预计2007年中央财政总收入可完成28432亿元,比年初预算超收4011亿元。财政收入的增长和积累为财政政策更好地履行其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功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提供了条件。2008年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并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具体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水平,扩大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需求;
二是加大对经济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大幅增加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创业型就业、教育、住房保障、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支出;
三是加大“三农”投入,大幅度地增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健全粮食风险基金政策,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
四是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率和进出口关税税率,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
3、以资源价格改革为核心,通过行政法律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和节能降耗
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增长是近年来投资扩张和贸易顺差扩大的根源之一,而资源价格偏低是其加速扩张的根本动因之一。2008年,我国节能减排和节能降耗的形势依然严峻,对高耗能、高污染以及资源性产品等“两高一资”行业的调控将继续成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政府在节能减排和节能降耗方面将发挥更多的主导作用。
一是继续推动资源价格改革。科学制定资源性产品成本的财务核算办法,把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设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出和转产等费用列入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并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二是实施一系列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并继续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将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
三是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加大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加大加快企业节能发电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4、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
首先,将继续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从严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上扩能项目。其次,严格执行投资项目新开工条件,有可能继续提高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第三,继续加强土地调控。切实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建设项目的供地;认真执行禁止类、限制类项目用地的规定,抓紧完善和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控制城市建设规模,深入清理和规范各类开发区。
5、增加粮食生产,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降低通货膨胀压力
为防止物价水平由结构性上涨转向明显通货膨胀,必须降低在CPI中占权重较大的食品和居住类价格的涨幅,同时控制PPI向下游的传导力度,因此需要通过增加供给来降低价格涨幅和物价上涨预期。预计2008年将更多地从供给层面降低通货膨胀压力:一是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供给和市场调控稳定粮食、棉花种植面积,恢复扩大油料面积,并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的政策力度;二是搞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三是继续加大廉租房建设,增加住房供给,以降低房地产价格涨幅。
二、总体行业“十一”规划分析
1、目标
按照化工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推进循环经济、提高行业竞争力为目标。
1)增强科技进步对化学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科技贡献率达到60%,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5%,重点骨干企业达到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
2)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进一步突破30项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自行研制5~8套大型成套化工装备。到2010年,使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明显提高,使我国化工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
3)经过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领域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提供一批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精细化工产值率达到48%左右。
4)培育一支较强的行业科技队伍,努力整合科技资源和优化科技配置,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到2010年,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格局。
2、重点开发的六项技术
化学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需要众多的技术予以支撑。“十一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化学工业需重点攻克以下六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
1)新催化技术
催化技术始终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关键共性技术之一。我国催化技术与国外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十一五”将重点发展炼油催化技术、精细化工催化技术、合成氨工业催化技术、碳一化工催化技术、高分子聚合物催化技术、纳米催化技术、生物催化技术、光催化技术以及催化新材料等。
2)新分离技术
分离技术是化学工业的一项重要的共性技术。我国分离技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落后国外10年左右。
“十一五”的重点是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大宗有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的精馏技术;酯化、酯交换、皂化、胺化、水解、异构化、烃化、卤化、乙酰化和硝化等过程的催化精馏技术;工业气体净化分离、化工废水处理的膜分离技术;热敏性化工产品分离的分子蒸馏技术;精细化工生产过程的超重力技术;无机盐、化肥、纯碱生产的高效结晶技术等。
3)生物化工技术
我国生物化工技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至今已取得一批产业化的成果,但总体上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十一五”生物催化技术的发展重点是研究生物反应器、高效生物分离技术与设备、生物反应与分离耦联技术,扩大生物催化剂的来源,扩大酶源等。重点开发的产品有:生物能源、生物材料、有机酸、氨基酸、功能食品添加剂等。
4)自动控制与信息技术
我国信息技术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还仅仅是开始,目前发展还不平衡。
“十一五”发展的重点是大型化工、石化企业的ERP技术,将化肥、石化和氯碱等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开发完善、提高各种优化技术。具体内容为:计算机控制、故障诊断、仿真技术;计算机分子设计技术;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化工行业的电子商务,开展国内外电子商务网络活动等。
5)纳米技术
与国外相比,我国纳米产品的生产成本高、粉体结构和性能稳定性差;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研发尚处于初级阶段。
“十一五”重点开发纳米粉体规模生产的一些关键技术,纳米催化技术,纳米材料在涂料中的应用技术,纳米材料在橡胶、塑料、化学纤维等高分子材料改性中的应用技术,纳米材料在能源、环境、资源和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技术。
5)清洁生产技术与节能技术
高能耗、高污染仍然是制约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瓶颈”,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工业是当前我国化学工业的重点任务之一。
“十一五”优先发展大宗化工产品及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技术,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工业尾气的净化回收技术;在节能方面重点开发和推广高效燃烧技术、高效蒸发和喷雾干燥技术、蒸汽冷凝水回收技术、热管技术、热泵技术等。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扶持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立项申请书安全评估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