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外零售企业竞争分析
自2004年底我国对外资零售商全面开放之后,大型外资零售商经过快速发展,在中国市场扩张的战略布局已经初步完成,在大卖场、大型专业店、大型仓储式商场、高端百货店等领域已确立优势地位。2007年,沃尔玛、家乐福、TESCO乐购、麦德龙、百安居、欧尚共计新开设70家门店,其中沃尔玛29家、家乐福19家,占据了新开门店的大部分。到2007年底,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TESCO乐购、麦德龙、百安居、欧尚在中国的门店总数达到451家,比2006年增长18.4%。在主营业务利润增长上,2007年外资零售企业超市业态增长25.4%,高出内资零售企业11.3个百分点。
中外零售企业竞争力比较:
1、快速扩张能力。经营规模、资金实力、增长速度是反映零售企业扩张能力的主要指标。中国本土企业的快速扩张能力显然不如外资企业,甚至中国零售企业前十强企业的销售额还不如沃尔玛一家。
2、营销技术能力。中国零售企业的营销技术能力较外国零售企业仍有较大的差距。中国零售企业单位面积营业额平均约为2.1万元/平方米,相当于外国零售企业的50%;人均营业额平均约为67万元/人,相当于外国零售企业的40%。
3、成本控制能力。中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平均值仅为9%,而外国零售企业的则达到了24%,差15个百分点,表明中国零售企业的采购成本、物流配送成本的控制能力较国际领先水平差距很大。
4、财务运作能力。从内部融资能力来看,中国零售企业利润总额的平均值为1.5亿元,相当于外国零售企业均值的0.7%;利润率平均值为1.2%,较外国零售企业的3.7%低了2.5个百分点。资金周转率方面,中国零售企业为4.24次/年,而外国零售企业为6.25次/年。说明中国零售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重资金周转的问题,商业风险增大。
5、人才聚集能力。中国零售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属于经验型人才,其比例在85%以上。这一部分人在经验积累上是足够的,但受到文化层次、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上升空间已经有限,应对新一轮的国际化竞争显然力不从心;另外,在人才的争夺中,中国零售企业也明显处于劣势,外国零售企业凭借其优厚的待遇、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企业氛围已率先赢得求职者的青睐,这反过来将加重中国零售企业高级人才短缺的矛盾。
6、品牌价值能力。外国零售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约为5%,尤其是沃尔玛和家乐福这两大零售巨头的商誉已接近100亿美元,而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华联超市,按照总资产5%的比例计算,无形资产只有0.6亿人民币,差距不言自明。
第二节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与规模竞争格局分析
一、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现状
加入WTO以后,国内经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扩大了招商引资规模。外资的涌入加速了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加剧了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增加了零售业未来发展局面的不确定性;当前,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市(含便利店)、专业(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着传统百货业的原有领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发展最为迅猛;整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商业战略重组和整合虽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相继出现,原有市场格局亦渐趋紧凑,但从规模角度看与国外零售巨头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集中度仍然较低。
1、零售市场中外资竞争格局
目前在百货店、专业(卖)店上中资占有绝对优势,外资主要经营的业态是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大超、仓储和便利店;国内零售商则侧重于经营特色、差异化的异质市场的发展,而外商进入中国零售市场主要定位于以经营大众消费的同质市场作为发展目标。外资虽然没有介入百货店、专业店等异质化程度比较高的业态,但随着经济开放步伐的加快,外商会以不同的合作形式和不同的经营方式快速抢占国内零售业有限的市场份额,更主要的原因是随着本土化战略的实施和脚跟的站稳,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外商也会逐步进入这些业态。
2、不同业态的竞争格局
以零售业百强企业所包含的四种主要业态——百货店、超市(含便利店)、专卖(业)店及购物中心为例进行比较,因为这四种业态形式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可以代表当前的业态竞争格局。超市(含便利店)、专卖(业)店及购物中心等业态销售额增长迅速,在零售企业前100强总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有较大提高,其中超市(含便利店)销售额翻了两番,年均增长率达21%,占百强比例达34.4%,远远超出其他业态;专卖(业)店销售额上升明显,年均增幅达95%以上,占百强比重也逐年提高,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与此同时,百货店销售却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其在百强中所占份额也大幅降低,年均降幅达30%,优势不再的百货业逐渐退出了主流业态的舞台。
二、零售企业规模格局
中国目前零售业规模竞争格局表现为企业规模扩大趋势明显,外商企业占有相当优势。零售企业10强及30 强销售额增长明显,年均增幅分别达到40%和50%以上;以零售总额为标准计算的行业集中度指标对比在4年间提高了157%,而较前几年分别增长 152%、117%、53.7%和34%,这说明企业规模化趋势逐渐凸显,产业集中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零售企业间并购进程加快,集团规模增大,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中较为典型的为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其销售额为485.2亿元,同比增长 21.9%,销售额占前100家比重为 11.7%,这说明我国零售业向超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开始加速。
外商企业增长也十分迅速,我国零售业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数264家,分店2200多个,比上一年增长了89%;零售企业前30名中国内企业销售额增幅为17.8%,而外商企业为21.0%,整体来看,其增速大于内资企业;而且在我国零售业整体规模扩大的同时,外商企业在零售市场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零售企业30强中有多家外商进入,销售总额及销售额占零售企业30强销售总额比例都在提高,优势较为明显。
三、我国零售市场业态与规模格局的政策选择
1、外商政策选择及其依据
对比外商进入的积极作用及负面影响,并结合中外零售业市场格局现状,可以看出还是应积极鼓励外商投资并规范市场行为,把引进外资和促进国内零售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利用外资加大对传统商业的改造力度,积极促进外资通过各种形式与国内零售业的合作,加快利用外资发展我国现代物流技术和改善物流基础设施以提高零售业整体水平。
合作与竞争是紧密相连、相互转化的,为了实现零售业市场竞争的有序性、有效性,我们对国内零售实施经营行为规范化、经营作业标准化的同时必须提出规范市场行为的政策、环境和自律的要求。外资在中国开店的条件和要求,必须与国内企业一致,商店的选址必须符合国内城市规划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要求,外资经营必须遵守商业自身发展规律及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避免一些外资企业享有超国民待遇或政策优势而导致市场不公平竞争。针对外资企业市场违规行为要进行严厉处罚,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从而为零售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2、业态政策选择及其依据
1)改革以百货为主的原有传统业态,对不适合当前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传统的计划体制和决策失误、调控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当前百货店的大量存在,而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已明显落后于其他业态,因此应对百货店在数量上加以控制;与此同时,百货店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应对其功能加以改革,例如走以满足中高层消费人群的高档化路线等,还可以在传统百货业的基础上引进其他业态,对其供应链和价值链进行有机组合,创新出新型业态形式,在新的市场形势下,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更好的满足群众的需要。
2)大力发展适合当前市场环境及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如超市、专业店及购物中心等,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区域性政策壁垒,加速连锁经营的拓展,使其合理、健康、有序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状况进行创新,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新型业态,例如在大中城市的居民区附近,发展小规模超市与杂货店相结合并带有一定便民服务项目的类似便利店性质的业态;在中西部的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小型折扣商店等。
3、规模政策选择及其依据
1)用经济和行政手段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
政府应在适度规模的原则下,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税收、金融等支持手段,积极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促进零售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打破体制的限制,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零售企业联合政策,通过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零售企业大集团,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制定有关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促进企业间的跨地区重组,例如建立统一法规,解决企业跨地区跨省市开店在工商登记、税务交纳等营业正常开放环节等方面的问题。
2)跨地区的重组和整合要先本土化再国际化
本土化和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本土化,国际化就无从谈起,成功的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前提,本土化竞争程度和竞争优势决定着国际化进程和竞争实力;反之,如果没有国际化理念和标准管理下的产品或服务作支撑,本土化也就失去了根本。对于我国零售业跨地区的重组和整合应首先侧重于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自身竞争力,培养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3)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必然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商业企业为主体的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塔型结构。中小企业通过市场细分及合理定位,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有利于填补相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需求空白,对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存在,中小商业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中小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发展零售市场中由于规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处于劣势的、对维持行业竞争又十分必要的中小企业。在大力推进中小连锁企业整合、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使中小企业免受大企业集团的恶意侵害,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4、提高商业发展规划和立法工作的权威性
针对我国商业网点布局的不合理现状,政府应从宏观角度规范零售业的经营布局、控制其发展规模、明确引进外资的目的和方向,使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使本地区和周边地区消费水平、市场需求、现有商业网点相结合,合理确定规划期内商业网点的数量、规模、档次和业态,使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相结合,使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与中小商店的生存发展相结合,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政策规划的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必须相结合,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真正发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减少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的作用。同时应提高立法工作的权威性,合理调整与制定我国各地区的零售业整体发展规划即对商业网点总数、规模、结构、布局等方面必须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加大执法力度,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保证法律的贯彻实施。略……
第三节 2008-2009年中国零售百货行业环境分析
一、零售百货行业市场环境
1、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2007年是中国零售业继续快速发展的一年,整体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5%,比2007年的GDP的增长幅度高出了5.1个百分点。
在整体市场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地区的零售市场规模增长尤为显著。据统计,在2006-2007年,浙江、江苏、山东、重庆等地的零售业市场规模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或地区,发展态势强劲。
2、居民收入明显改善
从整体上看,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不同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68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
3.消费动力仍显不足
1)消费动力不足。
2006年以来,国内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居民收入增长水平不仅低于GDP的增长幅度,甚至低于零售业的增长幅度。收入增长比较缓慢,使居民在消费支出方面仍然非常谨慎,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据统计,2006年中国的最终消费率为51%左右,比十年前下降了10%,为历年来的最低水平。另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幅也在逐年下降,2006年比2001年下降了约14.41个百分点
2)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与上年相比,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仍在继续,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费继续向发展型、享受型的消费阶段转变、提升。
(1)食品等基本生活用品的支出比例继续下降,2006年达到35.8%,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2)居民在交通通信、教育、居住等方面的支出比例持续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以来,化妆品、金银珠宝等商品的消费势头强劲。据中华全国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重点大型批发零售企业上述商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幅度分别达到24.11%、41.57%,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倾向。
4、新的消费高峰即将到来。
根据我国的有关统计,1982年-1998年出生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3.2亿,他们的生长环境比1977年至1981年的独生子女更优越,更不喜欢储蓄,追求时尚、自我、个性和物质享受,倾向超前消费。目前,“80”后已经步入社会,具有了独立的经济收入,他们潜在的消费能力和膨胀的消费欲望开始得到释放。随着收入的增加,“80后”这一代人将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力军。
中国消费市场曾经历过两次的消费高峰,都是以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为主。伴随着“80后”的成长和成熟,一个以满足精神享受、追求品位生活的第三次消费高峰即将到来,中国百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图表2-1 2000-2007年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与GDP增长比较
时间 GDP增长幅度 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
图表2-2 2000-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
图表2-3 2007年全国各地区经济指标比较
图表2-4 2000-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构成素(%)
二、零售百货行业政策环境
为了给中国企业营造更加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2007年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出台相关的管理政策,规范企业行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1、商务部印发《流通标准“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为加快流通业发展,充分发挥标准化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结构优化和提升竞争能力的技术支撑作用,2007年2月商务部颁布了《流通标准“十一五”发展规划》。
《规划》是我国流通领域第一个标准化发展规划,是编制和实施流通业标准年度计划的主要依据,也是完善流通标准体系,规范流通业秩序的重要文件。《规划》的颁布与实施,将加快流通技术的转化进程,提升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有效引导流通企业提供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商品和服务,进一步促进流通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的完善。
2、进一步规范零售企业的促销行为
2007年2月16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贯彻实施〈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的意见》。
《意见》在《办法》明确了零售商在促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对违规行为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受到相应处罚措施的基础上,要求把贯彻实施《办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严格落实责任制,促进市场繁荣与规范促销并举。采取切实措施改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使消费者买得明白、买得放心、买得实惠。
3、“两税合一”获得批准
在2007年3月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获得批准。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部分非居民企业适用税率为20%,至此内资企业及外资企业的所得税予以统一。
我国内资零售企业名义所得税率为33%,而外资零售企业享有优惠税率为15%,二者相差1倍多。两税合一后,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将逐步被取消,使内资与外资处于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内资零售企业竞争压力将明显减弱,净利润水平将得到改善,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发展空间加大。从长远看,“两税合一”将对零售业产生重要而长期的影响。
4、提倡“促消费”,创造良好的行业环境
由于我国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偏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促消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努力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会议还明确提出,要巩固和促进城市居民消费,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合理利用各类商业资源,促进商业设施科学合理布局,增强城市核心商业街区的消费服务功能,保证社区商业网点实现基本消费功能。
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将在引导消费、合理规划等方面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
5、开展“零售业节能行动”
2007年6月,为实现“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目标,商务部下发《关于开展“零售业节能行动”的通知》,全面启动零售行业节能降耗工作。本次节能行动围绕节能技术、能耗管理、建筑节能开发、抑制过度包装等四个方面展开,以广州、北京、上海、重庆等10个城市为试点,主要针对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企业,力争到2010年实现零售业万元营业额能耗降低20%。
零售业是一个传统的微利行业,行业平均净利润率只有1%左右,而电费支出普遍超过1%。随着卖场环境的逐步改善,电能消耗将越来越大。因此,推进零售业的节能降耗,不仅能帮助零售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而且对加强全社会节能减排具有独特的引导、示范和推动作用。
6.新《劳动法》出台影响巨大
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新《劳动合同法》获得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将“劳动合同”独立进行立法的规范性文件。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零售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2%-3%,人员流动率高,特别是基层员工的流动率较高。新劳动法的实施,将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的内部环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规范。但同时,新劳动法将使零售企业的人力成本大大提升,这对零售企业的管理水平是一个新的考验。
7、百货企业信用评级建立诚信市场体系
2005年11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联合下发了《商会协会行业信用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就此拉开了行业信用评级工作的序幕。
截至2007年底,百货行业信用评级的筹备工作正式启动,《百货行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进入最后的审核阶段。
开展百货行业的信用评级工作,有利于加强行业管理、增强行业诚信意识,提高行业自律水平,规范行业竞争秩序,维护行业利益,对中国百货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略……
第四节 发达国家零售商业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一、零售业态的多样化
西方零售业经过几次流通革命,基本上形成了以百货公司和超市这两种业态为骨干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零售经营体系,但这两种主导业态并没有取代其他多种业态。
目前西方零售业态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是配送中心为基础的大型连锁超市,主要是通过配送中心辐射一批超市形成的区域化经营网络;
2、是以大型超市为核心,在城乡结合部或高速公路边、连接众多专卖店的规模化购物中心;
3、是以大型百货商店为主,包括餐饮、娱乐、住宿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场,这是大中城市主要的一种零售业态;
4、是以中小型超市、便民店、折扣店、专卖店等形成的零售经营网络。据统计,全球零售行业百强企业中,大多经营两到三种业态,有的企业甚至在五种业态中同时开展业务。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商业服务形式有了多样化的要求,这必然要求商业业态的多样化与之相适应。
二、经营国际化、连锁化
1、商业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局限于本国,有很大比重在国外市场进行;企业的运行机制、制度规范与国际市场相一致;国内流通领域充分实现对外开放。发达国家的商业企业已实现较高程度的国际化,表现为:一方面,各国大商团均将经营范围扩展到国外市场,在国外开办商店,在国外采购商品。另一方面,各国又在较大程度上向国外开放本国市场,与外商合资合作建立零售企业。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的海外加盟连锁店就已有3万多家,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几乎全部采取连锁经营方式。
2、商业企业经营国际化的动因有两方面
1)随着商品流通和生产的国际化,各国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国际化趋势。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本国商业的商品及服务供给,对具有异国文化的商业服务也产生广泛需求。这为各国商业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市场需求条件。
2)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零售商业的发展受到两方面制约:一是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消费不振,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制约国内零售商业的扩张;二是发达国家的零售商业经过多年发展,新型业态发育成熟,零售业实现了组织化和规模化,竞争激烈,国内市场渐趋饱和,而市场份额有限。经营成本增加,商业利润下降。各国大型商业企业的发展要求冲破本国市场局限而向国外拓展。国际零售界认为,现代零售商必须克服国内市场渐趋饱和的局限性,实行国际化经营,才能实现销售的持续增长。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也为零售商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组织结构集中化、规模化
随着零售企业的大型化,发达国家零售业的组织结构呈集中化趋势。商业企业组织的集中化,意味着主导商业企业的巨型化、规模化,可以达到规模效益:大型商企尤其是大型连锁超市,可以集中批量采购,从供方得到价格优惠;可以通过各分店商业设施的统一化、标准化,降低成本;大型企业靠雄厚财力,可以进行小企业无力从事的广告宣传、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等活动;大型商企的统一性、集中性,决定了它便于接受社会监督,任何一家分店的经营过失都会影响整体信誉。这既促使企业加强自律,保证商品质量及服务水平,又可以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四、流通功能的主导化
经营业态的变化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商业企业在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已从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发挥着引导、组织生产,甚至创造消费需求的主导功能。
零售商业的商流、物流组织由批零分开向批零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高度组织化转变。商业企业集团的采购中心负责产品开发、设计、发料、订货,承担着经营产品的市场风险。商品配送中心,实际上起到了批发零售、商流物流结合为一体的新型商业的核心作用。它是集采购、送货、配货、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机构,是企业经营规模和效率、效益的集中体现。例如,法国卡西诺超市的食品配送中心,每天半夜零点能做到零库存,保证它负责配货的120家超市每天都不断货、不脱销、不积压,让消费者购买到新鲜产品。
随着商业连锁集团开发设计功能的健全,配送功能的形成,工商结合的形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企业开始围绕商业定单转。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就是商业企业自有品牌(PrivateBrand)的发展。近年来国际大型商业企业普遍采用自有品牌的经营战略。著名的玛莎百货公司是英国最大且盈利能力最高的零售商业集团,经营的所有商品只用一个“圣米高”牌,是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工厂的制造商”。八十年代中期,玛莎公司在英国就有260家分店,总面积60万平方米,向其提供产品的工厂有800家,伦敦的公司每平方英尺销售额所获利润超过世界上任何零售商店。英国主要超市30%以上的商品为自有品牌,最高者达54%;美国超市中40%以上的商品为自有品牌;日本八十年代末就有近40%的大百货公司开发了自有品牌。
世界百货联合会成员有20%~40%的商品都打自己的品牌。目前,西方商业自有品牌的发展相对于厂家品牌的发展有加快的趋势。从整个社会角度看,商业自有品牌的发展体现了商业在商品生产和流通中主导作用的增强,这对于整个社会生产流通模式的变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转移
零售商业布局正由市中心向城郊结合部转移,呈集中化、规范化形态,中心城区出现空心化倾向。发达国家商业中心区的形成,一般经历了几个阶段:
1、城镇建设初期,随着居民迁入,在居民聚居区开设一些满足日常生活必需的小商店,零星、松散、小而全。随着城镇规模扩大,主要道路的形成,商业在原有的点状结构上沿街道延伸,形成条状结构的商业街,进而形成街区商业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中心区交通日益拥挤、地价昂贵,一般居民无法继续在此地生活,向城郊结合部扩散,于是城郊结合部又出现新的商业设施。
2、中心商业区因人流减少而销售增速减缓。
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区、日本东京的银座和新宿区、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都属于这种类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成为主要代步工具后,人们改变了就近购物的习惯,距离远近不再成为障碍。所以,购物中心开始相对集中,条状商业各街区向块状商业圈聚拢,城郊结合部商业向郊区特大型购物中心发展,新社区逐步形成,商品齐全、档次拉开,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中心区居民经过两次扩散,纷纷向边远城镇转移,小区安静,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中心商业区逐渐萧条。
六、商业经营管理的高技术化、现代化
在商业经营管理中大量应用现代科技,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发达国家的商业是新技术产品化应用最广阔的市场,不仅提高了商业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且适应激烈竞争的快节奏,加快了资金、商品库存周转,也是组织大生产、大流通低成本高效益的需要。
现代商业应用的高新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信息、通讯、情报处理技术。这方面最主要的部分是MIS(管理信息系统)。其核心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1、POS(销售时点系统)和各种数据库分析软件
POS系统保持了对每种商品实时购、销、存状态的记录,管理者可通过该系统及时、正确地监控业务经营,并做出各种采购及库存决策。这一系统早已被广泛应用于西方几乎所有的大型商业企业。
2、EDI(电子数据交易及供方管理库存系统)
它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商务信息,实现商业交易的电子交易方式。其优越性在于加快信息传递,减少交易成本,避免有纸作业中的差错。
3、EOS(电子订货系统)
主要用于商店分店从总部的进货管理和分店盘点管理,总部商品部从供应商处进货的管理。四是多媒体信息直销技术。早期应用是利用电视进行直销,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推广,一些公司开始利用计算机网络直销。物流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化的配送中心有现代化的分检技术、传输技术、堆码技术,形成高效率的现代化配送技术组合。自动传感技术。如监控、摄像、报警系统,普遍应用了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如法国家乐福超市为侦破营业员内窃问题,采用微型摄像镜头全天录像。商品包装技术。要求牢固安全,美观轻便。从造型、装饰到材料加工都要求用最新技术成果。另外,食品保鲜、杀菌、干燥等技术应用广泛。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建议书、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商业计划书、 立项申请书、 安全评估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