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现状
1、世界石油产量略有增长
2006年全球原油及凝析油产量约为36.24亿吨。分地区来看,石油产量增幅最大的地区是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增幅达4.3%,其中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阿塞拜疆贡献最大;西欧地区石油产量降幅达10%,主要是由于挪威、丹麦和英国的产量较低;北美和拉美地区的石油产量略低于上年水平,其中加拿大和巴西的产量有所上升,而墨西哥和美国的产量略有下降。
2006年欧佩克石油产量为14.83亿吨,比上年略有下降。产量下降的主要国家为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而科威特和卡塔尔的石油产量有所上升。
从石油产量排序来看,排名前5位的国家与上年相同,依次为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美国、伊朗和中国。石油产量增幅较大的主要国家有阿塞拜疆(增产41%)、安哥拉(11.9%)、哈萨克斯坦(6.6%)、伊拉克(5.8%)、阿联酋(5.6%)、加拿大(5.5%)和巴西(4.7%)等。
2、世界石油储量缓慢增长
2006年全球石油估算探明储量继续小幅攀升至1804.72亿吨,增幅为1.93%,而上年增幅为1.16%。欧佩克成员国拥有的石油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为1236.09亿吨,约占全球的68.5%。其中伊朗、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利亚的石油储量略有增长,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储量有所下降。
分地区来看,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的石油储量大幅增加25.98%,至136.97亿吨,主要原因是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较以往激增233.33%;非洲地区的石油储量增幅也高达12%;西欧、中东以及西半球地区石油储量变化不大;而亚太地区石油储量则大幅下滑了7.15%。
分国家来看,石油储量增长较大的主要生产国除哈萨克斯坦外,还有安哥拉(增幅为47.82%)和阿尔及利亚(增幅为8.11%)。石油储量降幅较大的主要生产国除中国外,还有墨西哥(降幅为4.12%),其他国家和地区变化不大。加拿大石油储量仍居世界第二位,拥有油砂储量238.36亿吨,常规石油储量7.12亿吨,储量规模较上年略有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石油储量近3年来首次上涨,涨幅为2%。涨幅最大的三个州依次为得克萨斯、怀俄明和蒙大拿。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最新统计,2005年美国新发现的石油储量总计为10.5亿桶,其中新油田增储2.05亿桶,主要来自墨西哥湾。尽管近期几大深水发现尚未计入探明储量,但美国2005年的石油储量接替率仍高达122%。
第二节 基本特点
1、国际油价出现拐点
在整个2006年,油价前升后降并出现拐点,但仍然在高位盘旋。2006全年WTI原油期货平均价格约为66美元/桶,比2005年高出9美元。在2006年年末,油价虽有所回落,但仍在60美元/桶附近徘徊。
在此期间,欧佩克(OPEC)一揽子油价长期高于50美元/桶,这为OPEC成员带来了巨大收益。同时,OPEC也希望能保持长期的油价稳定和供需平衡。因为过高的油价将刺激替代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将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这对石油价格和OPEC组织的长期发展都将不利。为了进一步增加在市场份额和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该组织已经开始筹备吸纳新成员,申请成为OPEC成员的包括安哥拉、苏丹和厄瓜多尔三国。
2、油价对上下游产业影响各异
油价的高位运行给处于上游的企业带来了巨额收益;而对于没有上游油气资源的非一体化石化和化工企业而言,则造成成本大幅上升,利润严重受损。
2006年的平均油价比2005年增长了16%,这为上游的石油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在美国《财富》杂志排出的2006年世界500强中,石油巨头占据了榜单的重要位置。其中,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排名全球第一。国内的两大公司中石化(Sinopec)和中石油(Petro China)的排名也进一步提升。
油价的上涨大幅提高了石化企业的原料成本,而拥有油气资源的一体化企业影响相对较小。以聚烯烃生产商为例,这类企业大多是炼化一体化企业,有较强的市场势力和价格转嫁能力,因而受到的影响较小。其他没有上游资源的化工生产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特别是聚氯乙烯(PVC)和聚苯乙烯(PS)等生产企业。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国内知名的PS生产企业汕头海洋第一聚苯公司业绩下滑,被韩国SK集团收购。
3、炼油行业继续稳步发展
2006年全球炼油工业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截至2006年年底,总炼油能力达到42600Mt/a。比2005年增加6.8Mt/a,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创历史新高,全球炼油厂的总数保持相对稳定。
就地区而言,亚太地区增长相对较快,炼油能力增加了5.25Mt/a。北美、东欧和中东地区也都有小幅增长,而非洲、西欧和南美地区等其他地区炼油能力有所下降。
在各大炼油公司中,埃克森美孚和壳牌(Shell)的炼油能力排名仍居前两位。作为亚洲最大炼油企业的中国石化在全球排名第三,而另一家中国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名列第九。
2005年12月,BP将子公司亿诺以90亿美元出售给英力士(Ineos),交易包括BP位于苏格兰和法国的两座炼油厂,总能力近20Mt/a。而在2006年,中国石化海南炼化8Mt/a的炼油厂投产,广州石化等下属企业也相继完成扩能。此消彼长,BP炼油能力从世界第三降至第四位。
4、石化行业景气带动相关产业
近年来油价的高涨和需求的增长大大提升了石油化工行业的景气程度,也繁荣了石油化工相关的运输、仓储和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石油和化工产品全球贸易的增长大大带动了大型船运和油品、化学品储存设施的建设。
此外,石化行业的景气刺激了投资者兴建了大批化工项目,使工程建设市场进入鼎盛时期。根据预计,这一趋势从2004年开始,将持续到2009年前后。由于中东地区丰富的廉价原料和中国的巨大市场,全球石油和化工企业在这两个地区投资建设的化工项目日益增多。
5、高油价催生石油替代战略
高油价让替代能源的开发备受关注。在此背景下,风能、太阳能、氢能、燃料电池、生物质制油等成为热点话题。其中与传统的石油化工行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是天然气合成油(GTL)、生物质制油(BTL)和煤制油(CTL)。
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已经开始着手替代能源技术的产业开发。日本企业在油电混合动力方面目前占有领先地位,而美国企业则大力开发燃料乙醇。
中国政府也已经启动替代能源战略。在山西、山东、云南、四川等地已经开始了甲醇燃料替代汽油的试验研究,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的全部和河北、山东、江苏、湖北的部分地区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此外,大规模的煤基甲醇、二甲醚、煤制油和新型煤化工项目也已经陆续开始启动。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对比当前的油价水平,开展煤制油与煤制烯烃项目经济上可行。为此,以神华、兖矿、山西潞安、中煤等为代表的企业已经着手开展项目。
6、并购重组凸显三大特点
2006全球石化行业的并购重组依然活跃,并表现出金融公司直接参与,欧洲公司交易踊跃,和中国企业步伐加快这三个明显的特点。
与以往作为并购交易的融资伙伴不同,近两年来,一些金融公司直接参与化工行业的并购。2006年9月,GE宣布与阿波罗(Apollo)投资公司签署协议,将旗下业务包括有机硅和石英的GE高新材料集团出售,涉及交易金额38亿美元。
欧洲是并购重组最活跃的地区,其中又以德国最为突出。在2006年最大的一笔交易就是德国林德(Linde)气体公司以164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英国氧气公司(BOC)的收购,巩固了其在工业气体行业的领先地位。德国公司参与的其他重要交易还有巴斯夫(BASF)收购催化剂公司恩格哈德(Engelhard),和巴斯夫收购德固赛(Degussa)的建筑化学品业务。
从2005年开始,中国大型企业开始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进军海外油气市场,成败参半。在2006年,中国化工集团(Chem China)成功完成了三桩海外化工业务的收购。
7、欧盟REACH获得最终批准
2006年12月18日,欧盟正式在布鲁塞尔正式签署《化学品注册、评估和许可》(REACH),这标志着三年来备受争议的欧盟化学品政策获得最终批准,将于2007年6月作为法律正式实施。欧盟化学品政策正在积极地稳步推进。
虽然欧盟推出的化学品政策引发了业界的诸多忧虑,包括化工企业的成本增加,化工行业的失业人数增加,化工产品的价格提高等;但是欧盟对该政策的付诸实施的态度坚定不移。REACH将对约3万种常用化学品通过注册、评估和许可这三个环节实施安全监控。按照规定,企业必须向设在芬兰赫尔辛基的新主管机构注册其生产的化学品,并列出其潜在危害。相关产品只有在得到许可后,方可进入欧盟市场销售。
8、中东与中国企业影响力提升
分别以原料和市场的优势吸引外资,近年来中东和中国大陆的石化行业发展有目共睹;但进入2006年后,数据表明,这两个地区本地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中东乙烯产能已经超过10Mt/a,成为全球重要的石化生产中心之一。除了在当地开采石油和兴建下游装置以外,一些中东企业还发展到在国外投资项目。沙特阿美(Saudi Aramco)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该公司与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合资参与了中国福建大型乙烯项目。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近几年的表现显示出其在全球扩张的欲望。
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化学品消费国,也是全球第二大乙烯生产国。得益于经济增长带动的需求,中国的大型企业石化企业在近几年获得了极快的成长。中国石油是亚洲最大的石油生产企业。中国石化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炼油企业,全球排名第七位的化工企业。中海油(CNOOC)通过建设炼油厂和乙烯装置,也在拓展规模,成为一体化的石油化工企业。此外,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集团在内的大型企业加快了海外收购进行业务重组的步调,在行业影响力与日俱增。略……
第三节 产业链结构
石油化工行业既是能源工业,也是原材料工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发展关联效应,石油化工产品遍及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是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从产业链看,石油化工行业可以划分为3个子行业:石油开采、炼油和油品销售及化工行业。
第四节 产业链供需现状
1、石油开采
石油开采—我国原油供给缺口继续扩大,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其次是原油、水电和天然气,这与我国能源储备结构有关。据BP公司能源年度报告,截至2002年底,我国原油可采储量为183亿桶,占全球原油可采储量1.75%,同期煤炭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占全球煤炭可采储量11.63%。近年随着汽车工业以及工业结构调整,我国原油消费量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估计这一趋势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将继续。
我国原油需求量每年增长5%左右,原油产量增长1.2%左右,导致我国原油供给缺口不断扩大。2002年我国原油产量1.67亿吨,进口量为6920万吨,进口依存度高达36.8%,并且从中东地区进口原油占总进口量50%以上,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到2005年,原油产量达到1.7亿吨以上,而原油需求量将在2.45亿吨以上,在原油勘探没有突破性进展情况下,开拓海外原油勘探市场、拓宽原油进口渠道、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就成为我国原油开采业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
原油开采行业盈利主要来自原油收入与原油开采完全成本之差。目前我国原油开采企业的完全生产成本在12~17美元/桶左右,平均在13美元/桶左右,国际上的原油开采成本一般12美元/桶以下,中东地区则仅为3~5美元/桶左右。并且,我国的各大主力油田基本上处于中后期开采阶段,开采成本有逐渐上升趋势。面对同样的产品市场价格,而开采成本比国外竞争者要高,我国原油开采业的劣势一目了然。
由于原油开采成本相对固定,因此原油价格走势最大程度决定原油开采企业的业绩。2003年原油价格高企已成定局,估计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在28美元/桶左右。2004年原油价格回落,但考虑到伊拉克原油出口回复缓慢、世界经济复苏态势逐渐明显、美国原油库存水平较低以及中东地区局势仍不稳定,估计原油价格总体上仍将处于较高水平,布伦特原油价格2004年平均在25美元/桶左右。
受原油价格水平较高影响,2003、2004两年原油开采企业业绩均将会不错,如:中国石油、中国海洋石油、中原油气、辽河油田、石油大明和中国石化等。
2、炼油行业
炼油行业—炼油毛利和开工率趋升,炼油行业效益稳中有升。
2002年我国原油加工能力已达到2.8亿吨/年,位居全球第四,其中中国石化加工能力为1.3亿吨/年,约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一半。2002年我国原油实际加工量约为2.20亿吨,其中,中国石化完成加工量占全国加工总量的51.1%,中国石油占39.96%,其余8.94%为地方企业加工。2002年我国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实际消费量为1.22亿吨,同比增长6.38%,其中,中国石化辖区的成品油实际消费量占全国实际消费量的72%。
与国际炼油行业相比,我国炼油行业仍存在较大差距,最主要是体现在规模上。炼油工业是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行业,我国炼油企业和炼油装置平均规模小,规模效益较差。2002年我国各类炼油企业约135家,平均规模约为210万吨/年,100万吨/年以下的炼油厂多达80多家(平均规模只有35万吨/年)。而世界炼油企业平均规模为550万吨/年,韩国、新加坡、沙特平均规模为1100万吨/年以上,
我国炼油企业平均规模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韩国、新加坡等相比差距更大。
炼油规模效益差直接导致我国炼油企业能耗偏高。炼厂能耗费用一般占现金操作费用的40%左右,以中国石化为例,2002年中国石化平均炼油综合能耗比中东地区炼厂高21千克标油/吨,比亚太炼厂平均高17千克标油/吨。就单装置而言,我国多数炼油装置的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
炼油企业盈利主要取决于炼油毛利和装置开工率。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新建炼油装置较少,而成品油需求稳中有升,预计未来两年全球炼油装置开工率呈上升趋势,炼油毛利也基本上是稳中有升,最近国际炼油价差不断上升基本上反应了这种趋势,我国炼油行业将受益于这种趋势。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推动我国成品油需求快速增长(我国成品油消费弹性系数即成品油需求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值在0.78左右),炼油产品需求增长较快。另外,在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调整炼厂布局和装置结构、关停小炼油厂,以及炼油装置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大型炼油装置加工负荷的提高,我国炼油装置开工率不断提高,成本和费用不断降低,我国炼油装置效率正在改善。以中国石化为例,过去3年中国石化炼油毛利在不断提高,而现金操作成本则在不断下降,显示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3、成品油销售行业
成品油销售—加油站等销售渠道具有排他性,油品销售环节最具竞争力2002年中国石化在全国拥有25000个加油站,中国石油有15000个加油站。由于加油站等油品销售渠道具有一定的独占性,自然形成进入壁垒,因而是未来油品市场竞争最为关键的资源。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在外资石油公司进入前,纷纷大力收购国内加油站,完善成品油销售网络,获得了未来与外资石油公司竞争的关键性的优势,是我国石油化工公司最具竞争力的一环。并且,随着销售效率的提高,成品油销售行业也成为我国大型石化公司如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业绩提升重要来源。略……
第五节 发展潜力分析
预计2007年油价仍然保持强势,2007年WTI原油期货价格将围绕65美元/桶宽幅波动。2007年,如果出现突发性冲击,油价完全有可能再次冲击2006年内的高点。预计2007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原油产量增幅保持2006年的水平,天然气产量超过2006年;原油加工量保持增长,炼油毛利有所改善,成品油批零价差趋于正常;另外,石油化工行业内的竞争将加剧。
目前,全球石化工业已形成美亚欧三足鼎立的格局,截止2005年底,世界炼油能力42.6亿t/a,其中北美、亚太和西欧地区分别占24%、26%和18%;世界乙烯生产能力1.2亿t/a,其中北美占世界总能力的30%,亚太和西欧地区分别占27%和21%。亚太地区的五大通用合成树脂、合成化纤和合成橡胶的产量已超过北美居世界第一位。未来五年,中东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将是全球炼油和石化产能增长最快的地区,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石化市场。同时,世界石化工业发展趋向大型化、基地化和炼化一体化,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2006年12月11日中国成品油批发业务的放开,标志着我国石油石化业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回首过去5年,中国石油石化业在内外发展环境、行业自身发展及市场状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深刻而不可逆转的变化:中国石油石化市场走向全面开放,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格局形成,政府监管体系日渐完善并走上法制化轨道。在开放中,中国石油石化业进一步发展,在改革重组中,中国国有石油石化企业逐步做大做强。然而,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同时也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全方位的竞争。在《财富》杂志排名中被列入世界500强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已全部在我国投资建厂或设点,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巴斯夫、杜邦、拜耳、道化学等跨国公司,大多已全面进入我国石油石化行业,进入除批发以外的上中下游各个领域。
我国经济正处于稳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对石油石化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国汽煤柴需求量将为1.85亿至1.89亿吨,乙烯需求当量将达到2500万至2600万吨。巨大的石油石化产品需求潜力,将为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做大总量提供难得的战略机遇和良好的市场条件。
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必将迎来一个充满生机的全新发展时期。另外,石油化工行业从业者,包括来华投资经营的外商也必须时刻了解、研究自身所处的市场环境,才能审时度势,掌握趋势,在不断遇到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中,得以发展、壮大。
第六节 发展预测
1、规模预测
预计到2010年,我国石化产品的需求速度将保持在6%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合成材料消费国。其中合成树脂的需求占世界的比例将由目前的16.7%提高到23%,合成纤维中涤纶需求占世界的比例由目前的44%提高到46%。合成橡胶中的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及SBS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比例将分别为13.6%、19.9%和47%。
2、结构预测
我国主要石化产品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预计到2010年,我国石化产品的需求速度将保持在6%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合成材料消费国。其中大合成树脂的需求占世界的比例将由目前的16.7%提高到23%,合成纤维中涤纶需求占世界的比例由目前的44%提高到46%,聚酯由30%提高到32%。合成橡胶中的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及SBS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3.6%、19.9%和47%。
合成树脂中,聚丙烯的优良性能使其在电子、汽车和包装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使其成为五大合成树脂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品。合纤品种结构中,涤纶仍是合纤中最主要的品种,锦纶所占比例基本维持不变,腈纶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丙纶比例相应上升。合成橡胶中丁苯橡胶(固体)及SBS都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顺丁橡胶增速相对较慢。
2010年我国主要石化产品需求预测 单位:万吨
略……
--本内容由智汇中经(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真实提供,智汇中经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建议书、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商业计划书、 立项申请书、 安全评估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等业务咨询工作。